EN
https://www.gov.cn/

通訊:一枚銀針走雙城
——記中阿傳統醫學的交流互鑒

2019-05-13 21:0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 通訊:一枚銀針走雙城——記中阿傳統醫學的交流互鑒

新華社記者 藺妍 張淼

“針灸培訓中,我有個秘密優勢。”幾年前曾在廣州參加針灸培訓的伊拉克針灸師哈齊姆·沙維很得意,擁有傳統阿拉伯醫學的文化背景讓他更容易理解教師教授的課程。

“在身體調理基本理論方面,中醫與傳統阿拉伯醫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哈齊姆説,草藥、拔罐、經絡等概念,名稱雖然不同,但在阿拉伯地區都曾盛行。

阿拉伯早期醫學在病理上繼承古希臘醫學理論,將人的身體分為血液、黏液、黃膽液、黑膽液四種基礎元素,患病則認為因四種元素紊亂所致,恢復其平衡則是治療途徑。這和中醫的五行理論十分相似。

“相似,卻又各不相同。”哈齊姆説。同是補氣血,中國人吃紅棗,而阿拉伯人吃椰棗;再如拔罐,中醫以火燃盡罐內空氣,傳統阿拉伯醫學則還需適當割破皮膚,原理均是以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免疫功能,激發自我修復。

哈齊姆説,阿拉伯傳統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希臘、中國、印度等國的傳統醫藥學成就,匯集了歐亞兩洲許多民族的醫學成果。

在哈齊姆的家鄉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當地中醫治療師常常受邀在電視、廣播或網絡上講解中醫知識,哈齊姆也成了當地“網紅”。“馬路上竟有陌生人追著問我:您看我這病用針灸能治嗎?”

“簡、便、廉、驗”的中醫藥越來越被當地認可。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當地高糖高油飲食,加上熱帶沙漠氣候中人們長時間吹空調,手腳麻木和面癱等病症十分常見。

哈齊姆的患者中曾有位將軍,第一次治療時扎了12針,完全沒有知覺,到第五次治療時已疼得大叫:“醫生,我投降啦!”哈齊姆哈哈大笑説:“我就知道,通了一半。”堅持完一個療程後,這名將軍的病症逐步減輕直至完全康復。

同熟悉的老病友,哈齊姆願意探討一些中醫理念:順四時、節飲食、調情志。如果有些疾病更適合西醫手術治療,他會果斷地推薦患者進行手術。

“好像打開了一道門,覺得之前有些狹隘。”這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副主任趙靜在接觸了阿拉伯等傳統醫學後的感受。在“一帶一路”國家推廣中醫的研究課題中,她意外發現,阿拉伯醫學與中醫學在悠久的歷史中曾互通有無。

她在相關方面的論文中寫道,阿拉伯醫學與中醫藥交流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史記》就曾記載藥物貿易往來。唐代的《千金翼方》和《外臺秘要》都有收錄阿拉伯、波斯藥方。元代宮廷先後專設6個機構,研究推廣阿拉伯醫學。白龍腦、乳香、五味子、琥珀、蘇合香……從中東地區而來的珍貴藥材,沿著古代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在千百年的文明交往中,豐富著東方醫學的理念。

哈齊姆認為,中國所倡導的文明對話,也將推動西醫、中醫、阿拉伯醫學、印度醫學等各種元素更好地交流互鑒。“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精神與肉體,和諧是終極目標。”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