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行走大灣區 感知新氣象

2019-05-23 07:29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在廣州舉行,併發布《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倡議書》。參會人士一致認為,媒體是建設一流灣區的重要力量,要以更豐富的內容、更多元的表達、更立體的傳播,傳播好大灣區聲音,講好大灣區故事。

從5月20日至22日,參會媒體人走訪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感受大灣區建設的新氣象。

創新高地正隆起

2016年6月,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投用。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50個港澳及海外科研團隊使用“天河二號”的超算服務。

放眼大灣區,類似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加緊建設。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中科院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兩大科學裝置開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工作紮實推進。

區域協同創新也有了新的進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落戶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設立72個科研機構,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近300項,粵港聯合創新資助項目151個。廣東省出臺了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辦法、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財政科技計劃等一系列措施,同時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攜手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89萬家。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發展,在進一步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推動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的同時,也為新聞報道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對一流媒體如何擔當與作為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聯互通融合發展

“當列車經過福田站四五分鐘以後,內地的手機信號會變成香港信號,手機上網也會另外計費。”在廣深港高鐵上,廣九客運段高鐵動一車隊列車長滕文恒每次值乘,都會特意廣播提醒旅客。

大灣區基礎設施融合互通,已有長足進步。在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並實現珠澳口岸“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廣深港高鐵全線通車並實現西九龍站“一地兩檢”。

粵港澳投資貿易自由化也有突破。目前,灣區內地各城市對港澳服務業開放部門達到153個,涉及世貿組織服務貿易160個類別中的95.6%。

著眼于促進大灣區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廣東加強三地在法律服務、金融、醫療等領域的規則對接,優化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市場準入、産權保護、法制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動粵港澳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澳門日報社代總編輯崔志濤表示,無論是講好灣區故事,還是促成灣區融合,媒體都大有作為。通過輿論平臺作用,為大灣區建設、制度創新作理論探索,坦率交流,讓磨合達至融合。

共建國際一流灣區

自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以來,大灣區在“融合”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目前,大灣區各方已建立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廣東成立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等6個專項小組,強化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統籌協調;粵港澳三地推進大灣區建設協調機制也在加快推進。

今年2月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確保貫徹落實,廣東提出“三步走”:到2020年,大灣區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在規則相互銜接和資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到2022年,大灣區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産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大灣區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劉紅兵表示,粵港澳三地媒體聯絡密切,往來頻繁,成為推動和促進粵港澳經貿文化合作的重要紐帶,希望進一步加強與港澳同行的合作,全方位多層次展示大灣區建設的生動實踐與創新成果,與粵港澳同行一起在三地間搭建連心橋。(記者 李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