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星星的孩子”打開“天窗”——探訪我國首個國家級孤獨症兒童康復基地

2019-06-01 11:4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海口6月1日電 題:為“星星的孩子”打開“天窗”——探訪我國首個國家級孤獨症兒童康復基地

新華社記者羅爭光

“你找什麼呀?”“水。”

“上樓幹什麼?”“尿尿。”

“你叫什麼名字?”“……呵呵!”

與記者對話的是一名3歲多的男孩。沒跟他説話的時候,男孩一個人安靜地坐在床沿,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人。

如果沒有事先了解,記者基本看不出這是一名孤獨症兒童。

這是小成(化名),住在海南海口市郊區的一間出租屋裏,家裏還有兩個比他大4歲和2歲的姐姐,母親為了照顧3個孩子沒有工作,全家靠父親一人在汽車修理店打工過日子。

“一年前,他不會笑、不説話,也不認識爸爸媽媽,跟人沒有任何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後,他去年底第一次叫‘媽媽’,我當時就哭了。”小成媽媽説起這些,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

孤獨症是一種腦發育性障礙,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交流障礙和重復局限的興趣行為為主要特徵,孤獨症患兒被稱作“星星的孩子”。有研究機構推測,我國0至14歲孤獨症兒童的數量可能超過200萬,但更廣泛的孤獨症患者數量難以精確統計。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有1811家康復機構提供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

為了給“星星的孩子”們建立一個國家級的“康復之家”,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聯合海南省殘疾人基金會、海口市殘聯等在海口共同建立了孤獨症兒童(南方)康復基地,以“公建民營”的方式于2018年5月底正式掛牌並運營。

運營之初,該基地以公益方式在當地進行孤獨症兒童免費篩查,並免費為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患兒進行康復訓練。小成就是第一批幸運孩子中的一員。

記者日前在基地看到,這裡綠樹成行、芳草茵茵,已經建成了教研樓、康復樓、服務樓、室外訓練區等設施。走進主樓大廳,色彩斑斕的設計如同走進一所幼兒園。迎面的墻上,貼著“兒童發育警示徵”“康復知識”“精細運動發育順序”等科普宣傳資料。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告訴記者,對於孤獨症兒童的康復,越早發現越早干預效果越好。只是,要及早發現和干預,既需要我們社會有更多的專業機構和人才,也需要公眾尤其是家長能高度重視。

“有不少的孩子,早期症狀比較明顯,但家長或者不重視,或者錯誤認為只是説話晚。”賈美香説。

小銘(化名)的母親,就是這樣一位“犯錯”的家長。

“他小時候很鬧,活蹦亂跳,生長髮育也正常,我們就以為他只是説話晚。直到去年秋天開始上幼兒園,老師發現他不跟別的孩子互動,就勸我們去醫院檢查,這才發現。”小銘媽媽回憶此前的疏忽,依然十分懊惱。

為了孩子康復,小銘父母尋找了一些機構,但收費較高,康復效果也不明顯。後來從當地殘疾人基金會了解到孤獨症兒童(南方)康復基地的信息,發現自己的家庭符合條件,就申請帶小銘來到了海口。

“去年底我們參加了兩個月不收費的訓練營,基地還免費提供一居室讓我陪護。這次我們又幸運地申請新一期免費訓練營。”小銘媽媽説,“這次來,孩子明顯進步了很多,能遵從我的很多指令,自己的東西都能找到了。”

基地負責人楊智然告訴記者,運營一年來,除了基本的康復訓練外,基地還開設了音樂、運動、認知語言、馬術、幼兒園融合等課程。除了服務當地的孩子,還以訓練營的方式為全國各地貧困家庭孤獨症兒童進行免費訓練。

“一年來累計服務了115個孩子、41個家庭,覆蓋山西、陜西、寧夏等近10個省份的貧困孤獨症家庭。目前基地的生師比大概是3:1。”楊智然説。

根據基地成立時的建設設想,除了為孤獨症兒童提供全程生命健康管理服務,基地還將探索建立我國孤獨症行業的技術規範、標準和監管體系,開創孤獨症兒童康復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專業化的新模式,開展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和交流工作等。

“這些工作現在都同步啟動了。” 楊智然説,下一步,基地將爭取服務更多的孩子,同時把扶貧康復訓練營做成一個長期項目,“讓全國各地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能得到及時、專業的幫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