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海綿城市讓生活更“自然”——解碼人水和諧的“萍鄉方案”

2019-06-04 19:4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昌6月4日電 題:海綿城市讓生活更“自然”——解碼人水和諧的“萍鄉方案”

新華社記者 賴星

道法自然,是人水相處的中國智慧。一座沿河而建的城市,必然深入思考人與河流、城市的關係。

江西萍鄉,素有“錦峰秀水萍實裏”美譽,卻多以江南煤都的形象出現在中國近現代史中。置身其中,記者深刻地感受到,這座百年煤城正以更清醒的眼光審視未來,以海綿城市建設這一開創性的探索,解鎖城市蝶變的密碼。

汛期不再內澇

臨近端午,萍鄉將迎來一年中最大的雨季,恰如當地民謠所唱“端午前後最心驚,烏風陡暗打雷公”。

63歲的攝影愛好者余和平來到萬龍灣十字路口,邊走邊拍。多年來,他堅持用相機記錄這座城市在大雨中的模樣。

“萬龍灣一帶曾是內澇重災區。”余和平在同一地點、不同時段拍攝的一組組照片,直觀地反映了海綿城市建設給萍鄉帶來的變化。

“往年傳統內澇區最大積水深度超過1米,2017年以後再沒發生內澇,43個小區的1.2萬戶、超過4萬居民免受內澇之苦。”萍鄉市海綿辦副主任劉民説。

從“雨季看海”到“汛期不澇”,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2015年以來,萍鄉在全域範圍內生態治水,成效顯現。在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海綿城市建設年度綜合績效考評中,萍鄉連續兩年名列前茅。

行走在城區的大街小巷,可以深刻感受到萍鄉城市品質的提升。

萍水河環抱萍城,沿著古城墻腳日夜流淌,滋養著兩岸生靈,南正古街、鰲洲書院等臨水文化建築正在改造建設。一批以海綿城市為理念打造的城市公園、濕地相繼建成。

“綠蘭青黛染群山,院鎖層巒疊嶂間”般的美景,正是萍鄉人憧憬的“萍水鄉愁”。“海綿城市的建設,不僅讓城市變美了,而且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也得到大幅提升。”萍鄉市副市長葉華林説。

讓城市回歸自然

“要理解海綿城市,首先要理解自然。”劉民一語道出了“萍鄉方案”的獨到之處。

海綿城市不僅僅是鋪設透水磚、滲水管道,更在於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能夠吸水、滲水、蓄水、凈水,達到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目的。

為重構人水和諧關係,萍鄉提出了“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技術方案,為江南地區海綿城市建設、治理內澇困局探索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試點之初,萍鄉在市區規劃了近33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區。在取得初步成效基礎上,把試點範圍擴至全市域3802平方公里,要求所有新建工程項目都必須按海綿城市建設標準開展建設。

“由於萍鄉水涵養能力弱,我們突破‘以排為主’的傳統治水理念,採取了‘上截—中蓄—下排’的總體治理思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有彈性。”劉民分析説。

在上遊,將流經城區的河水引流到其他大河,減少城區段防洪排澇壓力;在中游,依託湖泊打造調蓄水體,調節城區河流的洪峰流量;在下游,建設閘泵站,強化城區排水能力。

為了讓城市順應自然,萍鄉在新城區,注重保護河流、湖泊、塘堰等自然海綿體,結合河湖水系、公園綠地、市政道路總體佈局,構建大海綿骨架;在老城區,注重修復地下“毛細血管”,增強其雨水滲、蓄等功能。

“我們的城市覆蓋了一層層水泥,變得越來越‘硬’,以至於無法呼吸。”在萍鄉市建築設計院設計師張玉看來,自然正是最佳的海綿體。

“海綿+”引發裂變效應

萍鄉雖小但並不輕盈。

與中部諸多城市相比,萍鄉轄區面積小、經濟規模小、人口規模小,但100多年的開採活動已讓當地煤炭資源幾近枯竭,去産能、安全生産、環保任務重。

曾經,萍鄉受困于傳統發展理念。如今,萍鄉正以更清醒的眼光打量自身,審視未來。

海綿城市建設有力促進了萍鄉的經濟結構調整和城市轉型升級,綠色低碳的海綿産業正逐步發揮出強勁的動能。

“這種透水磚能像海綿一樣呼吸。”黃永拿起一塊磚,往上倒水。瞬間,一瓶礦泉水都滲入磚體。

黃永是江西龍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他用來做演示的透水磚是萍鄉海綿城市建設廣泛使用的一款綠色環保産品。2018年,這款磚的銷售額超過7000萬元。産品除滿足萍鄉需求外,還銷往南寧、武漢、長沙等城市。

“我們過去是一家生産工業陶瓷的傳統企業,但海綿城市建設給我們帶來了商機和生機。”黃永介紹説。

運用“海綿+”理念,萍鄉已打造出集規劃、設計、研發、産品、施工、投資、運維為一體的海綿産業集群,産值超過80億元。當地一大批傳統的陶瓷、管道等建材企業成功轉型,部分企業還受邀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定。

葉華林介紹,萍鄉已將眼光延伸至小城之外,並以此把握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