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貧困走向小康——隴原大地70年滄桑巨變

2019-06-06 08:0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題:從貧困走向小康——隴原大地70年滄桑巨變

新華社記者胡璐

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00多倍、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善、累計減貧581萬人、生態屏障作用進一步強化……伴隨著新中國繁榮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隴原大地各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5日,甘肅省委書記林鐸、甘肅省省長唐仁健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與中外媒體交流70年來隴原大地的滄桑巨變。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林鐸介紹説,解放前的甘肅省曾百業蕭條。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甘肅省工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蛻變,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製造等特色優勢産業。

改革開放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甘肅逐步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全省發展也開始從短缺走向富裕、從貧困走向小康。

近年來,甘肅省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傳統特色優勢産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高端裝備製造、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保持較高增速,文化旅遊産業逐步成為支柱産業。2018年全省生産總值超過8200億元,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了600多倍。

甘肅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甘肅從傳統的內陸省份轉化為向西開放的前沿要地。林鐸説,甘肅省立足區位優勢,深度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構建了陸路海路貫通聯動、文化經貿相互促進的開放格局,對外合作交流逐步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

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

“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甘肅省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長期都在同貧困作鬥爭。”林鐸説,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間,雖然人民群眾生活條件有了一定改善,但整體上還是溫飽不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全省農村貧困人口達1254萬,貧困發生率達75%。甘肅有很多地方發展條件很差,尤其是缺水,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

他説,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省脫貧攻堅進入新階段。通過紮實貫徹精準脫貧方略、緊盯脫貧目標標準、聚力解決深度貧困、發展産業確保穩定持續脫貧,甘肅省貧困發生率由33.2%下降到5.6%,36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吃飯、飲水、行路等問題的解決,明顯增強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唐仁健表示,甘肅省糧食産量連續八年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人均糧食産量400多公斤,總體上吃飯問題已經解決。雖然受限于自然條件,目前甘肅省貧困地區還有十幾萬人需要飲窖水,但通過為每戶家裝一個凈水設施,也保障了飲水安全。

交通、水利、通信等設施條件也今非昔比,如新中國成立前全省只有4000公里能通汽車的公路,如今公路總里程已超過14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到4242公里,14個市州全部通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達到1153公里,通航機場已有10個,基本建立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

生態建設有了明顯進展

甘肅省總體上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但卻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70年來,甘肅省積極開展生態建設,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和沙化、荒漠化治理,完成造林1.56億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面積達到3.15億畝,森林覆蓋率由2.6%提高到11.3%。

“這對甘肅而言十分難得。在甘肅特別是河西的風沙口,種活一棵樹、一棵草都非常不容易,要建成一片森林、一片草地需要付出幾十年的努力。”林鐸説。

同時,甘肅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崛起之路,使全省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特別是這兩年,甘肅省把解決各類生態破壞問題作為突破口,綜合施策,扭轉了一些地方生態惡化的趨勢,採取有力措施整改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問題,確定的年度整改任務已經全面完成。

下一步,林鐸表示,將繼續發力脫貧攻堅、生態環境兩大底線性任務,積極構建戰略性新興産業,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