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風沙漸離北京城的背後

2019-06-17 17:2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題:風沙漸離北京城的背後

新華社記者 李斌 任峰 魏夢佳

“大風一起,大街小巷塵土飛揚,撲面而來的風沙吹得人睜不開眼……”1979年,一篇題為《風沙緊逼北京城》的新聞稿,引發全社會對北京風沙危害的關注。而近些年來,人們明顯感覺到“襲擊”北京的沙塵天氣少多了,首都變得越來越綠了……

據北京觀象臺沙塵資料統計分析:20世紀50年代北京沙塵最嚴重,春季沙塵日數平均多達26天;60年代至80年代,沙塵日數有所下降,在10至20天之間波動;90年代以後至21世紀初,沙塵日數明顯下降,在5至7天左右;2010年以後平均沙塵日數在3天左右,京津冀沙塵暴頻率降至每年0.1天。

從風沙緊逼北京城,到風沙漸離北京城,變化是怎樣發生的?17日是世界防治沙漠化和乾旱日,在此前夕,記者深入走訪了北京昔日風沙危害區,一探究竟。

徹底治理五大風沙危害區

過去很長時期,延慶康莊、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五大風沙危害區總面積達247.5萬畝,沒有森林植被護佑,澇、旱、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發,“白天二兩土,晚上還要補”成為彼時北京生態的真實寫照。

20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通過開展“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重點風沙危害區綠化造林等工程,大規模開展防沙治沙。

固沙降塵,並不容易。延慶區綠化辦副主任王華琨是防沙治沙工程的親歷者:“康莊南荒灘這一帶土質條件差,一鍬鏟下去,儘是大大小小的石頭,只能從別處運來土,再一個一個填到坑內,改良種植條件。”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2000年,旨在減少京津沙塵天氣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試點啟動,推動北京風沙治理向深層次、高質量、規範化方向發展——

迄今在延慶、昌平等區已累計完成造林營林830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3448平方公里、生態移民3萬人,構建了抵禦風沙的第一道防線。再加上後續實施的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昔日五大風沙危害區得到徹底治理,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綠裝,廢棄砂石坑、荒灘荒地“變身”具有防風固沙、景觀遊憩等功能的森林。

數字枯燥卻有力:新中國成立初期,延慶森林覆蓋率不足7%,現在森林覆蓋率已達59.28%。北京市的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3%,提高到2018年底的43.5%。

“綠樹成蔭,‘林廊’滿目,這樣的美景是幾十年前不敢想的。”延慶區副區長劉瑞成説。

夯實綠色生態系統“四梁八柱”

生態建設之路,永無止境。

自2012年起,北京啟動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逐步在城市、平原和淺山區構築三道綠色屏障,不但要進一步擴大首都綠色生態空間,更要用高質量發展理念夯實綠色生態系統的“四梁八柱”。

檜柏、白蠟、金葉榆……在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土樓村的白羊城溝西橋遠眺,各類樹木長勢喜人。

昌平區園林綠化局造林營林科科長孫華彬説,過去這裡有近2000畝沙坑和煤場,“千瘡百孔,塵土煤灰飛揚”,由於長期私挖濫採,形成溝壑縱橫的沙坑,有的深達四五米……

抓住百萬畝造林工程機遇,昌平區協同推進拆違控違、低端産業騰退、沙坑治理等重點工作,拆遷建綠、拆違還綠,打造平原綠網,截至2018年底,共完成造林面積13.5萬餘畝。

樹長起來了,生態環境得到巨大改善,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55歲的村民張春玉和其他40多名村民都變成了護林員,每人負責養護幾十畝林地,收入比過去提高很多。“過去我們這兒不是石頭就是沙子,風一來,騎車都騎不動。現在眼前一片綠,風沙基本沒了,變化太大了。”

“造林工程不是單純為了種樹而種樹,而是推動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進而形成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區域發展處處長趙雲龍説。

讓沙地變綠,讓百姓變富。依託良好生態環境,北京推進建設18條生態溝域示範帶,完成40條生態溝域整體規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正在懷柔、密雲、門頭溝、延慶等區如火如荼展開。

推動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

樹木長起來,風沙擋起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已由沙塵暴加強區轉變為減弱區。北京,這座當年的沙漠化邊緣城市,正向天藍水清、森林環繞的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華麗轉身。

看著綠意盎然的景象,造林模範楊進福吟誦起親筆寫下的詩句:“八達嶺外媯水南,受命治理古荒灘。龍慶媯川披綠裝,綠化之人作貢獻。站在長城望塞外,一片茫茫不復返。”

北京風沙的減少,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專家認為,近些年我國大力建設“三北”防護林,使沙源地起沙條件得到改善,同時氣候變化導致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整體呈現減弱、減少趨勢,從沙源地到北京的大風少了,沙塵天氣也隨之減少。

今年5月,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對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了中期評估,在客觀反映成效的同時,也直接點出面臨的挑戰:仍有200余萬畝低效林未得到有效改造,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的目標差距還相當大,還有較大面積的小流域需要治理……

“如何更好、更精準地提升工程區健康森林比例,更好、更全面地提升工程區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休閒遊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服務功能,更好、更有針對性地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趙雲龍説。

下一步,北京將實施更加精準的林業、農業、水利措施,加大新技術、新材料應用力度,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態環境支持。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范梓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