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量身”打造脫貧方案 中科院科技扶貧效果顯著

2019-07-16 18:1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 岳冉冉 董瑞豐)“獼猴桃適種區域廣,與國家貧困縣分佈區域重疊率超50%。未來,果皮也可以吃、無籽的獼猴桃將從貧困村走向世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鐘彩虹説。

在16日中科院舉行的2019年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相關專家和負責人介紹了該院科技扶貧情況。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統一部署,中科院承擔了4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定點扶貧任務,包括內蒙古庫倫旗、廣西環江縣、貴州水城縣和六枝特區。同時,根據省區市地方黨委政府扶貧工作的統一安排,中科院各相關分院和研究所還承擔或參與承擔了地方57個點的扶貧任務,包括6個縣,9個鄉,42個村。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説。根據地方産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實際需求,中科院派出了包括院士、專家在內103名科研骨幹2700余人次,對定點縣鄉鎮進行了為期3個多月的深入調研,完成每個鄉鎮及全縣發展建議報告,提出脫貧實施方案建議報告,為每個鄉鎮找出了科技扶貧産業化發展項目及實施路徑,為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量身打造”脫貧方案。

在水城縣,瞄準當地獼猴桃、馬鈴薯種薯、小黃姜、刺梨等特色農業資源和玄武岩纖維、野生動物、旅遊資源,中科院實施了13個科技扶貧項目,解決了當地核心龍頭企業發展的科技難題。在環江縣,通過培育紅心香柚、砂糖橘、沃柑、澳洲堅果等特色水果,形成了高值經果林産業;通過菜牛産業示範和山豆根、牛大力、雞血藤等中草藥種植推廣,形成了種養結合的生態扶貧産業鏈。在庫倫旗,通過引進蕎麥、燕麥、甜高粱和青貯玉米等112個新品種,構建了優良優質飼草種植、高效青貯加工、精準飼喂、林下禽類養殖、多種牛羊養殖等技術體系和模式,加速了地方特色草牧業全方位升級。

截至2019年6月底,中科院參與幫扶縣已出列貧困村68個,脫貧人口101041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