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文化事業繁榮興盛 文化産業快速發展——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八

2019-07-25 13:05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文化事業繁榮興盛 文化産業快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八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不斷守正創新,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産業快速發展,正在不斷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闊步前進。

一、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各項文化事業在恢復、改造和曲折中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為文化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文化建設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産力,文化事業繁榮興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一)文化投入力度明顯加大。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持不斷加強,我國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業費總投入為4.97億元,1978年當年增加到4.44億元,到2018年達928.33億元。1979-2018年,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14.3%[1],2018年比2012年增長93.4%。

(二)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新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短缺。1949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僅有55個,文化館站896個,博物館21個。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到“十五”末期,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201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個,為1949年的57.7倍,為1978年的2.6倍;文化館站44464個,為1949年的49.6倍,為1978年的9.7倍;博物館4918個,為1949年的234.2倍,為1978年的14.1倍。從2004年起,全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逐步實行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從2008年起,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博物館、紀念館開始向社會免費開放,為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廣播影視制播能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優勢,積極發展視聽新媒體,從以前單一的廣播媒體發展到今天具有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絡廣播電視和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構成的傳播新格局,擁有無線、有線、衛星、互聯網等多種傳輸覆蓋手段構成的現代化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一是傳媒規模不斷擴展。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廣播電臺播出機構2647個,為1949年的54.0倍,為1978年的21.2倍;2018年實際開辦公共廣播節目2900套,比2012年增長10.4%;實際開辦公共電視節目3559套,比2012年增長8.7%。目前我國的廣播影視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二是覆蓋範圍顯著擴大。2018年底,全國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94%和99.25%,分別比1982年底提高了34.84和41.95個百分點,比2012年底提高了1.43和1.05個百分點;有線廣播電視服務人群持續擴大。2018年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數為2.18億戶,佔全國家庭總戶數的49.0%,而1998年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數只有0.28億戶。在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中,數字電視用戶數2.01億戶,佔92.3%,數字用戶數比2012年增長40.8%,佔比提高25.8個百分點。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廣播影視新媒體蓬勃發展,2018年全國網絡視聽註冊用戶已達到65.7億個,節目播放次數接近2.7萬億次。三是播出能力日益增強。1978年全國僅有93個廣播電臺,年播音約7.7萬小時;僅有32個電視臺,年播出約1600小時。2018年全國共播出公共廣播節目1526.7萬小時,共播出公共電視節目1925.0萬小時。1979-2018年,廣播和電視節目播出時間年均分別增長14.1%和26.5%,其中,2013-2018年,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2%和2.1%。廣播、電視節目播出時間大幅增加,藝術精品紛呈,品牌優勢凸顯,節目形態、樣式日益豐富,較好地滿足了受眾對節目形態多樣化的需求。

(四)新聞出版繁榮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新聞出版業緊緊圍繞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出版了大批優秀出版物,較好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2018年,圖書品種51.9萬種、總印數100.1億冊(張),分別為1978年的34.6倍和2.7倍,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期刊品種10139種、總印數22.9億冊,分別為1978年的10.9倍和3.0倍,為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報紙品種1871種、總印數337.3億份,分別為1978年的10.1倍和2.6倍,為1950年的4.9倍和42.2倍。電子出版業起步于1993年,到2018年全國電子出版物8403種,發行量2.6億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出版業日趨規範化和精細化,緊緊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廣受讀者歡迎的優秀出版物和精品圖書。

(五)文化遺産保護成效突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方針,我國已逐步構建起了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2018年底,全國共有文物業機構數10160個,從業人員16.3萬人。1998-2018年,文物業機構數年均增長5.3%,從業人員數年均增長4.6%,其中,2013-2018年的年均增速分別為8.8%和4.5%。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已達到4296處,較1961年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增加了22.9倍;我國世界遺産總數已達到53項,位居世界第二;全國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3154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總數達40個,是目前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數量最多的國家。

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新業態迅速興起

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到全面展開,我國文化産業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一)文化經濟總量明顯增加。2018年我國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2],比2004年[3]增長10.3倍,2005-2018年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9%,高於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6.9個百分點;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年提高。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4-2012年間,文化産業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為3.9%,2013-2018年進一步提高到5.5%。

(二)文化市場繁榮發展。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7123個,為1978年的5.4倍,為1949年的17.1倍;藝術表演場館1236個,為1978年的1.1倍,為1949年的1.4倍。2018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41.6萬人、演出312萬場次、全年演出收入152.3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72.0%、131.5%和137.4%,演藝市場規模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609.8億元,比2012年增長1.9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長19.6%;電影院線擁有銀幕60079塊,比2012年增長3.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長28.9%,銀幕總數躍居世界第一。

(三)文化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文化産品和服務的生産、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數字內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視聽載體、手機出版等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興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2016年、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0.3%和34.6%,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增長8.6%。文化新業態已成為引領和示範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産業集群趨勢明顯。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文化産業集群化發展特徵日漸明顯,許多有競爭力和實力的文化骨幹企業[4]數量大幅增加,文化産業園區和基地規劃建設穩步推進。2018年,全國共有文化骨幹企業6.0萬家,比2012年增長64.3%,2013-2018年年均增長8.6%;從業人員為845萬人,比2012年增長20.9%,年均增長3.2%;實現營業收入89257億元,比2012年增長58.6%,年均增長8.0%。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10個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10個國家級文化産業實驗園區和335個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標誌著我國文化産業進一步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三、文化投資主體日趨多元,文化消費水平不斷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和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投資和消費水平也明顯提高。

(一)文化投資快速增長。在各項政策的引導激勵下,我國文化産業固定資産投資規模逐年加大。2017年,我國文化産業固定資産投資額(不含農戶)3.8萬億元,為2005年的13.7倍,2013-2017年年均增長19.6%,高於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額年均增速8.3個百分點;文化産業固定資産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為6.0%,比2005年提高2.9個百分點,比2012年提高1.8個百分點。從資金來源看,國家預算資金佔5.1%、國內貸款佔7.2%、利用外資佔0.4%、自籌資金佔81.7%、其他資金佔5.6%,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社會化格局。

(二)文化消費穩步提高。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2018年,全國居民用於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27元,比2013年[5]增長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長7.5%,文化娛樂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分城鄉看,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271元,比2013年增長34.3%,年均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80元,比2013年增長60.0%,年均增長9.9%。城鄉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8年的4.5:1。

四、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漸形成,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覆蓋面小,主要是與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友好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改革開放後,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已成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文化走出去”、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已逐漸形成,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

(一)文化貿易快速增長。一是文化産品的進出口總額穩步擴大。2018年,我國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為2005年的5.5倍,比2012年增長15.4%,2013-2018年年均增長2.4%。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達184.8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43.2%,佔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的18.1%,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二是文化貿易夥伴呈現多元化格局。2018年,美國、中國香港、荷蘭、英國和日本為我國文化産品出口前五大市場,合計佔59.6%。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産品出口為162.8億美元,而2008年僅為55.4億美元。

(二)文化對外投資有序推進。越來越多具有規模和實力的文化企業積極發展在海外的投資,已成為我國文化領域對外投資的重要力量。2018年,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額為16.9億美元,分別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佔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為1.3%,比2012年提高1.1個百分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的70年,是文化建設全面繁榮的70年。展望新時代,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國文化建設將呈現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嶄新局面,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將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將持續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時代風采!

注:

[1] 本文全部價值量指標均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未扣除價格因素。

[2] 2018年為初步核算數。

[3] 為滿足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我國從2004年開始進行文化産業統計。

[4]文化骨幹企業指規模以上文化製造業企業、限額以上文化批發零售業企業和規模以上文化服務業企業的總稱,具體包括: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文化製造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文化批發企業或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的文化零售企業;從業人數在50人及以上或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文化服務業企業(其中文化和娛樂業的年營業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

[5] 從2013年起,我國開展了城鄉一體化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與2013年前的分城鎮和農村住戶調查的調查範圍、調查方法、指標口徑有所不同。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