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業生産躍上新臺階 現代農業擘畫新藍圖——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二

2019-08-05 09:34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農業生産躍上新臺階 現代農業擘畫新藍圖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走過了輝煌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不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百姓餐桌越來越豐富,品質越來越優良。改革開放後,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標誌的農村改革全面鋪開深化,為農業快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生産躍上新臺階,現代農業發展擘畫新藍圖。

一、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增強,農業壓艙石作用日益穩固

(一)糧食生産躍上新臺階,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産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創新中取得新突破、實現新跨越。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糧食總産量為2000多億斤,1952年為3000多億斤,土地改革後糧食生産有了一定發展,但未能突破4000億斤,直到1966年達到4000億斤,從3000多億斤到4000多億斤用了14年時間。1978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為6000多億斤,從4000多億斤到6000多億斤用了12年時間。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農産品提價、工農産品價格“剪刀差”縮小,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産力,促進糧食産量快速增長。全國糧食總産量接連跨上新臺階,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吃不飽飯的問題徹底成為歷史。1984年全國糧食總産量達到8000億斤,6年間登上兩個千億斤臺階,到1993年,全國糧食産量突破9000億斤,用了9年時間,此後14年間分別於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次達到10000億斤,之後糧食産量有所波動,到2007年又重新站上10000億斤的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産,一再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在前期連續多年增産、起點較高的情況下,再上新臺階。2012年我國糧食産量首次突破12000億斤大關,2015年我國糧食産量再上新臺階,突破13000億斤[1],之後的幾年一直保持在這個水平上。2018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為13158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年均增長2.6%。

(二)經濟作物産量快速增長,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

從棉花生産來看,1949年全國棉花産量44萬噸,改革開放後,國家實施一系列政策鼓勵種植棉花,我國棉花生産迅猛發展,1984年全國棉花産量達到626萬噸的歷史階段高點。2000年後隨著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棉花産量迅速攀升,2007年達到760萬噸歷史最高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棉花生産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平穩發展。2018年全國棉花産量為610萬噸,比1949年增長了12.7倍,年均增長3.9%[2]

從油料生産來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消費需求逐步增加,油料生産不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油料産量在前期處於較高水平的基礎上,突破並站穩3200萬噸臺階。2018年全國油料産量達到3433萬噸,比1949年增長12.4倍,年均增長3.8%。

從糖料生産來看,1949年全國糖料産量僅有283萬噸,1978年增加到2382萬噸。改革開放後,糖料生産發展迅速,産量日益增加。2018年全國糖料産量11937萬噸,比1949年增長41.1倍,年均增長5.6%。

(三)林業産業健康發展,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採取護林造林等措施建設和發展林業産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有林場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林業産業發展迅速,林産品産量快速增長。經濟林産品、松香等主要林産品産量穩居世界第一,木本油料、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等綠色富民産業蓬勃發展。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計,2018年全國木材産量8811萬立方米,比1952年增長6.1倍,年均增長3.0%;油茶籽産量263萬噸,增長9.6倍,年均增長3.6%。

國家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深入推進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和濕地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林業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全國完成造林面積707萬公頃。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林業生態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9-2013年)結果,全國林業用地面積為31259萬公頃,比1978年增長17.0%;森林面積達到20769萬公頃,增長80.2%;森林覆蓋率21.6%,提高9.6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151億立方米,增長67.6%。

(四)畜産品産量快速增長,極大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畜産品供應總體不足。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85年國家放開豬肉、蛋、禽、牛奶等畜産品價格後,大牲畜、生豬等傳統養殖業發展迅猛,家禽養殖加快發展,畜産品産量快速增加,主要畜産品産量持續穩居世界第一。

從豬牛羊肉總産量來看,1952年全國豬牛羊肉總産量僅有339萬噸,2018年增加到6523萬噸,增長18.3倍,年均增長4.6%。在主要肉類品種中,1980年豬肉産量1134萬噸,2018年增加到5404萬噸,增長3.8倍,年均增長4.2%。1980年牛肉和羊肉産量分別為27萬噸和44萬噸。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牛羊肉消費需求持續增加,推動牛羊生産快速發展。2018年牛肉和羊肉産量分別為644萬噸和475萬噸,比1980年分別增長23.0倍和9.7倍,年均分別增長8.7%和6.4%。

從禽蛋産量來看,改革開放後我國禽蛋産業迅速發展,禽蛋産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國禽蛋産量達3128萬噸,比1982年增長10.1倍,年均增長6.9%。從牛奶産量來看,改革開放後牛奶生産快速發展,牛奶産量穩步增長。1980年全國牛奶産量114萬噸。新世紀以來,隨著奶業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和生産技術的發展,我國奶業進入飛速發展期,牛奶産量從2000年的827萬噸,增加到2006年的2945萬噸。2008年後我國奶業進入産業調整期,牛奶生産平穩發展。2018年全國牛奶産量3075萬噸,比1980年增長25.9倍,年均增長9.1%。

(五)漁業繁榮發展,水産品供應充裕

我國漁業生産快速發展,水産品産量實現了由總體匱乏向總體充足轉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深化和漁業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特別是漁業“以養殖為主”發展方針的確立,我國漁業開始繁榮發展,水産品總産量自1989年起穩居世界首位,城鄉居民“吃魚難”的問題得到解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生態優先、養捕結合、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我國漁業進入綠色發展期。

2018年全國水産品産量6458萬噸,比1949年增長143倍,年均增長7.5%。

二、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優質農産品快速發展

(一)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協調性明顯增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實現了由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農業發展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從産值構成來看,1952年農業産值佔農林牧漁四業産值的比重為85.9%,處於絕對主導地位,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産值所佔比重分別為1.6%、11.2%和1.3%。改革開放後,林、牧、漁業開始全面發展,農林牧漁四業結構日益協調合理。2018年農業産值佔農林牧漁四業産值的比重為57.1%,比1952年下降28.8個百分點;林業佔5.0%,提高3.4個百分點;畜牧業佔26.6%,提高15.4個百分點;漁業佔11.3%,提高10.0個百分點。

從種植業內部來看,種植業生産由單一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向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轉變。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近三年來累計調減非優勢産區籽粒玉米麵積5000多萬畝,調減低質低效區水稻面積800多萬畝,增加大豆面積2000多萬畝,糧改飼面積達到1400多萬畝。經濟附加值較高的各類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生産發展迅速,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生産規模擴大,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結構正在加快形成。

(二)農業生産區域佈局不斷優化,主産區優勢日漸彰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持續推進農産品流通體制向市場化方向轉變,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産,開展主體功能區劃分和優勢農産品佈局,支持優勢産區發展,農業生産區域佈局日趨優化,主産區優勢逐漸彰顯。

從糧食生産來看,糧食主産區穩産增産能力增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增大。2018年主産區糧食産量合計10354億斤,比1949年增長5.7倍;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比重為78.7%,比1949年提高10.2個百分點。在主要糧食品種中,小麥主要分佈在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和江蘇等省份,2018年5省小麥産量合計佔全國小麥産量的79.3%,比1949年提高23.8個百分點。

從經濟作物生産來看,棉花、糖料等也進一步向優勢産區集中。棉花向優勢産區新疆集中。隨著國家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新疆棉花生産不斷擴大。2018年新疆棉花産量511萬噸,佔全國棉花産量的比重達83.8%。糖料向廣西、雲南和廣東3省(區)集中。2018年廣西、雲南和廣東3省(區)糖料産量合計為10346萬噸,佔全國糖料産量的86.7%。另外,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苗木、煙葉、茶葉等産品生産也都形成了優勢區域和地區品牌。

(三)農産品品種結構不斷提升,綠色優質農産品快速發展

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8年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麵積佔比為30%,節水小麥品種面積佔比為2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持續穩定在96%以上。截至2018年底,我國“三品一標”産品總數12.2萬個。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成效明顯。2018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5653萬噸,比2015年減少369萬噸,下降6.1%。2018年全國農藥使用量150萬噸,比2015年減少28萬噸,下降15.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4%,農用地膜回收率達到60%。

三、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業生産技術和科技水平顯著提高

(一)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

國家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投入興修農田水利,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農田灌溉條件明顯改善。據水利部統計,2018年我國耕地灌溉面積10.2億畝,比1952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1.9%。深入開展“沃土工程”建設,大力改造中低産田,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4億畝,完成9.7億畝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劃定任務,確保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

(二)農業機械擁有量快速增長,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農業生産實現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轉變。1952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僅18.4萬千瓦,拖拉機不到2000台,聯合收穫機僅284台。隨著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農業機械擁有量快速增加,農作物機械化率大幅提高。2018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0.0億千瓦,拖拉機2240萬台,聯合收穫機206萬台。2018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其中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農業機械擁有量較快增長,廣泛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産率,也逐步把農民從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農業生産勞動中解放出來。

(三)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科技驅動作用增強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發展,堅持科教興農戰略,不斷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應用,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和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種子工程”“畜禽水産良種工程”、超級稻推廣項目等持續推進,科技在農業生産中推動作用日益增強。據科技部資料,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比2005年提高了10.3個百分點。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受過農業專業技術培訓的農業生産經營人員3467萬人。

四、農業生産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完善

(一)農村土地流轉深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

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和“三權分置”制度的確立,農村承包地更加有序流轉。2004年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為0.58億畝,到2018年,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超過了5.3億畝。農村土地流轉有力地推動了農業規模化發展,充分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在規模、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引領和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耕地規模化(南方省份50畝以上、北方省份100畝以上)耕種面積佔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重為28.6%。2016年末規模化(年出欄生豬200頭以上)養殖生豬存欄佔全國生豬存欄總數的比重為62.9%,家禽規模化(肉雞、肉鴨年出欄10000隻及以上,蛋雞、蛋鴨存欄2000隻及以上,鵝年出欄1000隻及以上)存欄佔比達到73.9%。

(二)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現代農業活力增強

國家著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大量涌現。截至2018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數量217萬個,家庭農場60萬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大量農民工、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人員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力軍。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人,為農業生産引入現代科技、生産方式和經營理念,推動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不斷完善,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要素,增添新活力和持久動力。

(三)新型生産模式快速發展,拓寬了農業生産時空分佈

隨著農業生産技術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設施農業、無土栽培、觀光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産模式快速發展。我國的設施農業在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園藝産品産業上取得明顯突破,各類大棚、中小棚、溫室等農業設施增長較快。2018年末全國農業設施數量3000多萬個,設施農業佔地面積近4000萬畝。設施農業、無土栽培等新型農業生産模式突破了資源自然條件限制,改變了農業生産的季節性,拓寬了農業生産的時空分佈,為城鄉居民提供豐富的新鮮瓜果蔬菜。同時新型農業生産模式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産業化、精準化發展,加快推動了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發揮了戰略後院和壓艙石作用,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創新局面。但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業發展中依然存在農産品供求結構不平衡,要素配置不合理等問題,農業依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是需要著力加強的領域。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注:

[1]本文中2007-2017年全國糧、棉、油、糖播種面積和産量及畜牧業、水産品産量均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進行了修訂。

[2]因進位問題,年均增長速度、增長速度和分地區佔比等與用整數計算略有出入。下同。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