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千年古城崛起大國首都——北京70年跨越式發展紀實

2019-08-09 19:0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 題:千年古城崛起大國首都——北京70年跨越式發展紀實

新華社記者李斌、任峰、李嘉瑞

這是一座千年古城——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

這是一座創新之城——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集聚了眾多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了無數“智慧大腦”;

這是一座改革之城——作為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發源地,這裡誕生了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在北京首鋼園區俯瞰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從古薊城、唐幽州城、遼南京城,到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北京城砥礪前行七十載,昂揚奮進新時代,古老京華大地正在奏響最華美的時代樂章。

城市之變,千年古城新脈動

登上330米高的國貿三期頂層俯瞰北京城,蒼翠西山延綿不斷、百里長安街車流滾滾、天安門城樓巍峨聳立、高樓大廈鱗次櫛比……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7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時間的年輪迴到70年前:

古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首都北京,掀開了它3000多年建城史上最絢麗多彩的一頁。

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

走進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仿佛進入時空隧道,不同時期的照片、影像資料,記錄著這座城市的70年蝶變。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6月18日攝)。新華社發(任超 攝)

“我們的首都,應該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特別要把它建設成為我國強大的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的中心”,1953年《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要點》首次對首都定位進行了比較完整的闡述。

以第一版城市總規為起點,北京開啟了從消費城市到工業城市、再從工業城市到服務業城市,進而到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跨越式發展。

永定河畔,百年首鋼。高聳的鋼鐵建築群,見證了這座城市70年壯美畫卷的變遷。

2005年,為了2008北京奧運會,為了首都的碧水藍天,北京實施了史無前例的鋼鐵大搬遷。老北京人引以為豪的“工業地標”告別首都。

2019年,為了2022北京冬奧會,為了推動城市中心城區可持續發展,北京發佈新首鋼三年行動計劃,一個具有全球示範意義的“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正在京西崛起。


北京首鋼園區的花樣滑冰訓練館(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百煉成鋼,千年立城。建設好首都,推動北京持續健康發展,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北京制定實施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産業禁限目錄,發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開啟了城市發展的重大歷史性變革。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黨中央一項重要決策。2018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啟用,北京空間格局調整邁出重要一步。

——以大運河為骨架,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

——沿六環路形成創新發展軸;

——依託水網、綠網和路網建設職住平衡、宜居宜業的城市社區;

……


在北京首鋼園區的冰壺訓練館,制冰工人在進行制冰作業(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規劃範圍約1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帶、一軸、多組團”的新城屹然崛起。

副中心,只是一個縮影。

“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北京市域範圍內,新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發展格局正在構建。

而從雄安新區到城市副中心,從太行之東到渤海之濱,首都北京正在更廣闊的戰略空間裏獲得發展,一個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正在積極打造之中……

發展之變,勠力同心謀轉型

從1949年的2.8億元,躍升到2018年的30320億元,北京經濟總量跑出令人驚嘆的增長速度。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6月18日攝)。新華社發(任超 攝)

補短板、優供給,促消費升級,增有效投資,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謀求新動能。

疏功能、促提升,發展高精尖,做強新經濟,為超大城市發展轉型探索新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場大國首都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歷史性變革,在京華大地生動上演。

751廠,曾是北京市煤氣氣源廠之一,如今變身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吸引很多創業者入駐。

2006年起,751廠利用煤氣廠廠房、設備設施,開始工業資源再利用,在保留原廠工業遺址風貌的同時,實現了從工廠大院到時尚消費園區的轉型。

牢牢把握城市轉型這條脈絡,北京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優化創新鏈與産業鏈佈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內部(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京西門頭溝永定河畔,綠樹成蔭、溪水潺潺。被譽為“北京母親河”的永定河的部分河段一度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異味刺鼻。

自開展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以來,門頭溝區50條小流域通過治理,實現清水出溝入河,成為“流動的河、綠色的河、清潔的河、安全的河”。

水波盪漾綠參差,雲淡風輕天更藍。

曾經深受詬病的PM2.5空氣污染,2018年年均濃度已經降至51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低,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正在建設中的首鋼滑雪大跳臺(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天更藍,林也更綠。與1980年相比,北京市森林覆蓋率由12.8%提升到43.5%。當年的沙漠化邊緣城市,正大步邁向森林環繞的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

城市發展最終落腳點是要讓百姓居住更舒適、生活更美好。

北京西城區什剎海水域,無論是歷代留下的詩詞,還是老舍先生筆下的散文,描繪的都是一幅怡然的濕地景觀。隨著城市擴張,什剎海周邊生態一度遭到破壞。

2018年,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提出,“亮出岸線、還湖於民”,什剎海西海濕地重現勃勃生機。


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通州-大興段)通車(2018年8月2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菖蒲、蘆葦身姿搖曳,野鴨、白鷺嬉戲其間。68歲的洪潤生住在板橋三條衚同,環湖步道成了她每天茶余飯後散步的好去處。

人民城市人民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強城市精細化治理,社會治理重心不斷向基層下移,百姓獲得感不斷增強。

改革之變,大國首都新宏圖

1979年,首鋼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單位;

1988年,國內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中關村的前身——北京市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成立;

2015年,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

……


在由天皓成服裝批發市場轉型的寶藍金融創新中心,北京慧文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演示公司開發的一款服務機器人(8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開多個領域之先河,北京在改革大道上闊步前行。

“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中關村的第一代創業者、四通集團原總裁朱希鐸對幾十年前的改革口號記憶猶新。

從新中國成立前京郊的一個普通小村莊,到如今的“國家名片”,改革開放把中關村推上歷史舞臺。大批科技人員秉持著“科技報國、實業報國”的理念,在中關村紮根創業。

“如果説農村領域改革是小崗村首開先河,那麼科技領域就是在中關村。”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説。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科技事業取得了驕人成績: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建設我國第一台高能加速器、研製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

一個又一個“第一”,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6月2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不斷強化頂層設計,與科技部等10個國家有關部門、單位組成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構建“一處七辦”工作機制,制定分年度滾動實施的工作方案及任務/項目清單……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立足於“四個中心”建設,北京努力破除制約創新的桎梏藩籬,不斷豐富完善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京華大地上再次掀起改革大潮。

2015年5月,國務院批復《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同意在北京市開展為期三年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

啟動編制8個領域改革開放三年行動計劃;出臺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服務體系建設方案和項目申報指南……一系列“京味”改革正在打造中國服務業擴大開放新高地。

成績面前,北京仍在自我加壓,扛起首都使命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再一次走在全國前列,成為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北京城市發展發生深刻轉型,實現了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

北京全市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質量繼續提高——

今年上半年,北京新經濟增加值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1%,約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三分之一。

跨進新時代,京華起宏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北京正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而接續奮鬥!

北京南部,呈“鳳凰”狀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已經竣工,萬事俱備,只待啟用——首都北京,在新的偉大時代,必將鳳翔于天,越飛越高。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