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亮一亮中國飯碗的底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述評

2019-08-15 07:0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年8月9日,農曆七月初九,是袁隆平院士89歲生日,人們按照傳統為他慶祝九十大壽。這些年來,這位“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帶領團隊不斷創造著世界水稻的高産紀錄。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了解中國的人對“中國人能不能養活自己”這個問題早已有了答案。然而,面對某些別有用心的人不時拋出的“中國糧食危機論”,還是有必要亮一亮中國飯碗的底牌。

對於這張牌,袁隆平有句概括堪稱經典,“保障糧食安全要靠良田良法良人”。確實如此,有了穩定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有了“頂天”的農業科研和“立地”的農技推廣,有了強大的愛農業、懂農村的種糧隊伍,大國糧倉自然根基堅實。

“良田”:“倉箱可期”的國土資源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關於中國的耕地,這幾組數字必須畫上重點符:18億畝,是國家確定的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防止非法侵佔;15.46億畝,是永久基本農田數量,要對其實施特殊保護,確保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10.58億畝,是劃定的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要實現上圖入庫、到村到戶;8億畝,是要建設的高標準農田數量,耕地質量將得以提升一至兩個等級。

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國耕地中有70%左右的中低産田,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採取水利、農業和科技等綜合措施,集中對中低産田進行改造。1988年,國務院設立“國家土地開發建設基金”,統籌實施跨區域、整建制農業綜合開發。近年來,國家發力高標準農田建設,力求實現旱澇保收。截至2018年,全國已建成6.4億畝高標準農田。

耕海牧漁,走向深藍,海洋牧場建設把優質水産品送上更多人的餐桌。我國有廣袤的山區、林地、草原、海洋,物種資源豐富,各地積極引導農民“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推動食物來源的多品種、多樣化。

在江西新餘市渝水區珠珊鎮鵬湖村,800畝連片的稻蝦養殖基地,隨處可見網欄,小龍蝦遊走其間。中錦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振仲介紹,得益於稻蝦共作生態種養,基地去年稻米每斤賣到18元。近年來,稻蝦輪作、稻蟹輪作等稻田綜合立體種養在不少地方受熱捧。

既要保供給,也要保生態。人們的農事活動,越來越講求遵循自然韻律,生態優先、陸海統籌,綠色引領、農牧循環。

“良法”:“頂天立地”的農業科技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送到農田裏。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由改革開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中國飯碗的堅實底座。在馬鈴薯之都甘肅定西,馬鈴薯育種走在世界前列,原原種、原種、商品種形成一條鏈,身價漲了幾倍。如今,我國已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成功培育出數萬個高産優質作物新品種新組合,實現多次大規模更新換代,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近年來,全國水稻、小麥、大豆、油菜全部為自主品種,基本做到了“中國糧用中國種”。

農機是科技的載體,也是輕鬆種糧的關鍵依靠。1949年,我國農用拖拉機總動力7.35萬千瓦,聯合收割機僅13台;到2018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億千瓦左右,拖拉機總數達到2240萬台。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9%,小麥生産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

江西省崇義縣農技部門推廣了紅黃壤丘陵區水稻再生兩熟高産技術,種糧農民掌握了該技術後,增産效果顯著。採用再生稻技術,當地農戶第一茬畝産約1200斤,第二茬畝産約700斤。好的技術還要有好的推廣,近年來農業部門組織開展農科教大協作、大攻關,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轉化應用。科學施肥、節水灌溉、地膜覆蓋等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

設施農業、無土栽培是新型農業科技快速應用的代表。我國的設施農業在蔬菜、瓜果等園藝産品上取得突破,各類大棚、中小棚、溫室等農業設施增長較快。目前,全國農業設施數量3000多萬個,佔地近4000萬畝。蔬菜大棚之鄉山東壽光已經開發出第7代大棚,智慧溫室使得卷簾、灌溉十分方便。

“良人”:願種會種的職業農民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曾經有人對農業後繼無人表示擔憂。畢竟,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土地如何肥沃,農業始終要有人的參與。在引導推進土地有序流轉的同時,國家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在教育培訓、園區建設、涉農信貸、農業保險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批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加入職業農民隊伍,引領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一批想務農、有經驗的“老農”轉變觀念提升技能,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骨幹;一批高學歷、有情懷的“知農”在職業培育中加速成長,成為農業後繼者,推動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生産更多高品質糧食,我國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中央財政連續3年投入獎勵資金197億元,撬動社會資本450多億元參與實施,推動一批興糧惠農項目落地。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壯大一批創新能力強、産業融合好的龍頭企業,他們輻射帶動眾多新型職業農民,一起提高糧食産業競爭力。2018年全國糧食産業經濟實現總産值3.1萬億元,糧食産業經濟穩中向好。

種糧能手的理念對中國飯碗的質量至關重要。從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可持續發展的基因已經融入到第一産業經營者的血液中。如今,農業更綠色,節水節藥節肥,讓疲憊的土地喘口氣,讓透支的資源養養神;農業更優質,從保産量到提質量,從高産穩産向優質高效邁進。

時和年豐的中國,將持續向世界講述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記者 喬金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