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江大河大上海——上海70年開放創新發展巡禮

2019-08-15 18:4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上海浦江兩岸夜色(2017年4月15日無人機拍攝)。空中俯瞰上海,黃浦江蜿蜒而過,匯入滔滔長江,融入茫茫東海。江河湖海孕育發展熱土,浩瀚汪洋連接廣闊世界。城市格局大開大闔,城市天際大廈林立,城市精神大氣謙和。“大上海”,恰如其名。砥礪前行七十載,從遠東第一都會到新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再到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大上海”正以開放作楫、創新為帆,朝著卓越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奮力邁進。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新華社上海8月15日電 題:大江大河大上海——上海70年開放創新發展巡禮

新華社記者姜微、何欣榮、何曦悅、胡潔菲

空中俯瞰上海,黃浦江蜿蜒而過,匯入滔滔長江,融入茫茫東海。江河湖海孕育發展熱土,浩瀚汪洋連接廣闊世界。

城市格局大開大闔,城市天際大廈林立,城市精神大氣謙和。“大上海”,恰如其名。

砥礪前行七十載,從遠東第一都會到新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再到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大上海”正以開放作楫、創新為帆,朝著卓越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奮力邁進。

上海之“大”,“大”在哪

6340平方公里,在四大直轄市中面積最小。剛到上海的人,常有這個疑問:上海之“大”,“大”在哪?

拋開單調的數字,從市中心驅車70余公里,來到上海東南角的臨港地區。在這塊剛剛獲批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的土地上,一片熱氣騰騰、生機勃勃的景象徐徐鋪開——


這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2018年7月2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隔海眺望,全球最大的“無人碼頭”洋山四期工程,一個晝夜吞吐一萬個集裝箱,被網友感慨有“科幻片”即視感;憑海臨風,國産大飛機的發動機、自主設計的核電百萬千瓦級蒸汽發生器比鄰而居,“中國動力”激情澎湃;向海而生,駛向萬米海溝的“彩虹魚”著陸器在這裡呱呱墜地……

從昔日的灘塗起步,如今的臨港已成為上海發展的縮影之一。撫今追昔,“大上海”的成長路徑逐漸清晰:

大在視野。回溯上海這70年的發展,最離不開的關鍵詞是“開放”。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上海從全國改革“後衛”變“前鋒”。2010年世博會,推動上海的城市面貌、發展理念煥然一新。2013年上海自貿區掛牌,樹起中國全方位開放的里程碑。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已成為上海幹部群眾的行動自覺。

“敢於把自己放到國際舞臺上比拼,博採眾長、為我所用,鑄就了上海的開放品質、世界眼光。”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曾峻説。

開放既是上海的城市品格,也是內在發展基因。站在地圖前,東邊的上海自貿區新片區、西邊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遙相呼應。“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開放。既集聚全球資源,又輻射長江流域發展。跳出上海看上海,視野一開天地寬。”上海市社科聯黨組書記權衡説。

大在格局。浦東開發開放、首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屢屢成為國家改革試驗田,這是上海的擔當,也是上海的格局使然。

上海的發展得益於自己的努力,也離不開全國的支持。上海發展得越好,越有能力服務全國。這種“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全局觀,貫穿上海的發展史。

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以全國1/1500的土地,貢獻了全國1/6的財政收入,而地方財政支出僅佔全國的1/60。步入新時代,把城市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又成為上海一切工作的基點。

在曾峻看來,與南方的經濟特區比較,上海的轉型不是“輕裝上陣”。與內地省市相比,上海沒有廣闊的空間閃轉騰挪。正因為上海的改革試點都是在各種約束條件下的艱難探索,對其他城市更具啟發與借鑒意義。

大在創新。金融機構扎堆的陸家嘴、人流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外地人到上海,很容易被繁華的市容所吸引,而忽視了“流光溢彩”的外表之下,上海深厚的製造業底蘊和創新雄心。


C919國産大型客機103架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2018年1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從新中國初期的首艘遠洋貨輪、首臺萬噸水壓機這些“大傢伙”,到如今的C919大飛機、國産芯片等“高科技”,上海對創新的重視、對製造業的投入,一以貫之。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上海對高端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的追求,矢志不移。

以“中國芯”為例,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産業銷售規模達1450億元,佔全國的1/5。從設計、製造、裝備材料到封裝測試,上海在集成電路全産業鏈上向國際先進水平發起衝擊。上海市副市長吳清説,下一步上海將全力推進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形成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發展的“上海方案”。

大不避小,大中有細,大而務實

“隔三岔五到江邊走走,吹吹風看看美景,感覺很適意。”年過六旬的上海市民曹老伯,退休前在上海楊浦的棉紡廠工作。如今,楊浦大橋以東2.7公里濱江岸線的跑步道、騎行道、漫步道全線貫通。在黃浦江邊散步,既可以在老廠房遺址前感受時代變遷,又能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

曹老伯的滿意,是“大上海”發展的另一個密碼。在重大國家戰略、宏大發展手筆等“硬核”之外,企業群眾日常感知的,是一個有溫度、接地氣、可品讀的上海。

大不避小。大和小,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把城市發展的“大圖景”與千家萬戶的“小目標”、市民百姓的“小確幸”融合起來,是上海發展的鮮明特色。

到2020年底,全面消滅居民“手拎馬桶”,打造“一平米的幸福”。近期,上海市靜安區立下這樣的軍令狀。靜安區區長于勇説,將根據街道、居委會上門溝通的結果,採取“一戶一方案”的原則,加快完成舊式里弄無衛生設施房屋的改造工作。

土地資源雖緊張,但只要涉及民生福祉,上海從不手軟。統計顯示,1949年上海人均綠化面積僅0.132平方米,相當於每人“一雙鞋”。到了2018年,上海人均綠化面積達到8.2平方米,實現每人“一間房”。

大中有細。近期,一個浦東機場的短視頻在網上火了。一位作家發微博説,在浦東機場落地時,發現機場專設行李箱整理員,幫旅客把行李箱排列整齊、提手向上,方便快速提取。這位作家隨即點讚:“上海成為國內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是有原因的,細節決定成敗。”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在城市管理上,上海苦下“繡花”功夫。今年7月1日起,上海在全國率先實現垃圾分類。市中心的天平街道老舊里弄多,垃圾分類設施“生根”難。通過實地走訪,天平街道充分協調居委會、物業和志願者的力量,最終確定了“移動廂房”的模式,讓垃圾桶有需則來、無需則走,一步步啃下這塊“硬骨頭”。

上海市委負責人多次強調,城市管理要更加注重在細微處見功夫、見質量、見情懷,把城市管理落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把平時不注意的地方管細、管好。

大而務實。在中國深耕近20年的全球化工巨頭科思創,最近著手準備將位於上海的中國區總部“升格”為亞太區總部。吸引企業的不僅是上海的人才儲備,還有政府的“店小二”服務和“上海速度”。

目前,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已超700家,穩居國內榜首。吸引外資紛至沓來的,就包括營商環境這塊“金字招牌”。

當前,上海已啟動營商環境3.0版工作。“無論開展改革創新,還是優化營商環境,都和上海的務實特質密切相關。”權衡説,因為務實,上海的很多工作才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還能腳踏實地。很多突破創新,才能避免“曇花一現”“翻燒餅”,做到行穩致遠。

“大上海”有“大未來”

出生於上海的李政道,1946年遠赴美國芝加哥,師從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1972年以諾貝爾獎得主身份回到中國,李政道的第一站就是上海。2014年12月,李政道又提議在上海設立一個世界頂級科研機構,得到積極回應。

如今,李政道研究所已經在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根據計劃,這座全新的科研機構將於明年8月竣工,目標是成為重大原始創新的策源地。

正如百川匯海。最頂尖的人才、最優良的環境、最寬廣的舞臺,在上海集聚、交融,上演著一個又一個的“化學反應”。


這是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場地——國家會展中心(上海)(2018年10月2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之外,2018年首屆進博會期間,中央又交給上海三項新的重大任務。“三大任務加一大平臺”,將推動上海的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構築這座城市新的戰略優勢。

細數三大任務,科創板已經順利開板,市場反響熱烈。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穩步推進,三省一市共築強勁活躍增長極。剛剛落地的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在緊鑼密鼓落實總體方案要求,力爭在寸土寸金之地飛出新的“金鳳凰”。

“以實績論英雄,誰有本事誰來,誰有潛力誰幹,誰先成才誰先上。”上海市委全會提出,要打造一支“充滿激情、富於創造、勇於擔當”的幹部隊伍,在重大任務中鍛鍊幹部的實際能力。

有好的狀態,才有大的作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設外資項目3247個,同比增長49.2%。工業投資連續15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實現“逆勢飛揚”。下半年,國家戰略進入“密集施工期”,第二屆進博會也將如期舉行,“上海作為”更加令世界矚目。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滾滾黃浦江目睹了上海的滄桑巨變,還將見證這座“全球城市”更加光明的未來。


這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2018年7月2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