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托起兩億人的安居夢——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建設述評(上)

2019-08-17 07:08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現在得爭當長壽老人,多享受幾年這樣的好日子!”住進了帶有日間照料中心的保障房,73歲的陜西省鎮巴縣老人鐘文翠很愜意。

從“憂居”到“有居”,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1978年的6.7平方米增長到了2018年的3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1978年的8.1平方米增長到了2018年的47.3平方米。

從“有居”到“優居”,自2008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幫助約2億像鐘文翠一樣的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

7000萬套保障房築起兩億人的好日子

讓老百姓住有所居,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史。

計劃經濟時期,住房短缺問題嚴峻。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城鎮住房實物分配、低租金使用的福利性住房制度。受經濟發展水平、財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住房供應不能滿足需求,短缺問題突出,尤其隨著城鎮人口在短時期內快速增長,住房不足逐漸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7平方米。

改革開放的春風裏,住房改革大幕開啟。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解決住宅問題的路子能不能寬一些。1980年4月,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提出住房商品化的構想。1994年,《國務院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為對象、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經濟適用住房供應體系和以高收入家庭為對象的商品房供應體系。隨著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場化、商品化的進程,住房保障也拉開了帷幕。一方面,數千萬城鎮職工家庭通過購買房改房,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住房;部分城鎮家庭通過在政府主導的城市建設中獲得拆遷安置房,改善了居住條件。另一方面,1994—2007年,全國還建設了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多萬套。

住房制度改革的進程中,住房保障加速建設。2008年,黨中央、國務院啟動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保障工作開始提速,保障對象範圍逐步擴大,保障方式更加豐富,配套政策陸續出臺完善。

“我國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在2018年底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指出。從2008年到2018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計開工約7000萬套,其中公租房(含廉租住房)1612萬套、經濟適用住房573萬套、限價商品住房282萬套、棚改安置住房4522萬套,還有累計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了公租房租賃補貼,合計幫助約兩億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

“一個擁有14億龐大人口的國家,又以超預期的高速行駛在城鎮化、現代化的道路上,也沒有相似的經驗可以借鑒,取得了這樣的住房保障成績堪稱世界奇跡。”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虞曉芬説。

租、售、改、補多種方式織密住房保障網

“新房子面積54平方米,兩室一廳,廚衛裝修一應俱全,每月租金只要190元。”江蘇省常州市的環衛工人黃峰説,公租房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

“我們家三代5口人第一次有了各自的房間,居住空間比以前大了一倍!”通過搖號幸運地入住共有産權保障房的上海居民鮑琦青説,共有産權保障房解決了一家子蝸居一室的問題,今後補齊差價還可以獲得房子的完全産權。

“過去我們住的是‘趴趴房’,就是快要‘趴下’、隨時會倒的房子,還沒廁所沒下水,出門上公廁,倒水門前潑。”吉林省遼源市陽光新城小區的居民張正義説,棚改讓他們搬進了65平方米的新樓房,他還在新小區裏開了一家雜食店,有了穩定的收入。

……

配租與配售、實物與補貼,多種類型和方式織起一張密實的住房保障網,托起各類人群的安居夢。

公租房實現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應保盡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就業無房職工、城鎮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困難得到有效緩解。截至2018年底,37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還有累計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了公租房租賃補貼。

經濟適用房等配售型保障房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夾心層”的住房困難。截至2018年底,通過購買經適房等配售型保障房,5000多萬買不起商品住房、又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鎮中低收入群眾有了合適住房,實現了穩定居住。

棚改房等安置住房讓原來居住在城鎮危舊住房中的困難群眾“出棚進樓”,截至2018年底,上億棚戶區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這張住房保障網還在越織越廣、越織越密。多種住房保障新形式不斷適配更多層次的保障需求,跨戶籍、降門檻等保障新舉措不斷擴張保障人群範圍。住房保障體系和住房市場體系一起,共同促進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一目標的實現。

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網、穩定器、助推劑

保障性安居工程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在改善兩億人住房條件的同時,住房保障建設還拉動了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

築起社會穩定安全網。“我國的住房保障建設縮小了社會貧富差距,並且沒有出現許多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大量貧民窟現象,緩解了城市內部二元矛盾。”虞曉芬説。

擔當經濟發展穩定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帶動有效投資和建材、裝修、家電等消費,促進了上下游相關産業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多個重要階段都發揮了促投資、穩增長的重要作用。

成為城鎮化助推劑。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2018年底,有390多萬新就業無房職工、810多萬穩定就業外來務工人員享受到公租房保障。據測算,通過棚戶區改造,1500多萬農民就地轉化為市民,住進了配套完善的安置房小區,實現了就地城鎮化。“在我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人戶分離高達2.86億人,産生巨大的住房需求,各地把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公租房保障,有效地減輕了城市化過程中這些群體住房壓力。”虞曉芬説。

一頭連著民生的保障改善,一頭連接經濟社會的發展,住房保障建設不斷發揮著穩增長、惠民生的重要作用。(記者 趙展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