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聞辦就江蘇省“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江蘇實踐”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2019-08-23 12:06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8月23日(星期五)上午10時,請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江蘇省人民政府省長吳政隆介紹“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江蘇實踐”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圖為新聞發佈會現場。中國網 孫宇 攝

國新辦新聞發言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請來了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先生,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江蘇省人民政府省長吳政隆先生,請他們圍繞“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江蘇實踐”,介紹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回答大家提問。

首先,有請婁書記作介紹。

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婁勤儉:

謝謝主持人。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非常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首先,我代表江蘇省委省政府,對各位長期以來給予江蘇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提到江蘇,很多人腦海裏都會浮現出一幅幅美好的畫面。這幅畫面可能是美麗靈動豐饒的水鄉。10.7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水域佔了1/6的面積,既有浩蕩的江河湖海,又有精妙的小橋流水。“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對江蘇的生動寫照。江蘇是魚米之鄉、人間天堂,8000萬人民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經濟總量去年達9.26萬億元。這幅畫面可能是璀璨恢宏的歷史人文長卷。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江蘇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和楚漢文化相互交融。《孫子兵法》《文心雕龍》、四大名著都與江蘇淵源深厚。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迴響。江蘇崇文重教、科教發達,江蘇籍兩院院士276人,在蘇工作的兩院院士95人。這幅畫面可能是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群像。江蘇是周恩來總理的家鄉,周恩來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偉大風範,感召和哺育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這裡還走出了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等黨的早期領導人,雨花英烈、淮海戰役、新四軍鐵軍留下了寶貴的革命精神,這些都激勵我們在新征程中砥礪前行。這幅畫面可能是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生動實踐。從真理標準大討論、上塘村“大包乾”到蘇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再到昆山之路、蘇州工業園經驗、張家港精神、“開山島”精神等,改革開放每一個階段都有江蘇人的印跡和貢獻。

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在國家大局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肩負重大使命,一直走在發展的前列。可以概括為“一二三四”:“一”就是許多成就全國第一,江蘇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佔到了全國1/10以上,人均生産總值省區第一,實際使用外資、工業利潤總額全國第一,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製造業集群,最多的國家級開發區、全國文明城市、5A級景區,江蘇和全國一樣,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二”就是“兩個率先”的光榮使命,黨中央要求江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09年在江蘇調研時就指出,“像昆山這樣的地方,包括蘇州,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可以去勾畫的目標”;2014年明確要求我們,“在紮實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這篇大文章”。“三”就是展現發展的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三重責任,“為全國發展探路”是黨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對我們提出了“下一步發展路子如何走”的重大命題。江蘇作為先發地區,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有責任有條件展開先行謀劃和實踐,做好現代化建設的探路者。“四”就是“強富美高”四個鮮明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勾畫的“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新江蘇,不僅是全面小康建設的要求,更是江蘇基本現代化建設的指南,讓我們下一步的探索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當前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照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和黨中央部署要求,立足江蘇所處的時代方位和現實基礎,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這篇大文章”的時候。今天我們主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這篇大文章”,和媒體朋友作一個交流。

第一,我們致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現代化新征程奠定一個更高的起點、更紮實的基礎。小康和現代化,發展階段、發展目標不同,但實踐過程是有機銜接、迭加推進的。當前,我們工作的主要精力,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以“高水平”為鮮明導向,扎紮實實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質量和水平,確保成果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

到2020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小康兩大核心指標。江蘇已經提前實現,並基本消除絕對貧困,正著力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精準幫扶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我們沒有匆匆忙忙往基本現代化趕、將來再回過頭來補課,而是紮實補短板強弱項,堅決防止低收入人口年收入低於脫貧標準、適齡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因貧失學、群眾因病致貧返貧和住著危房“被小康”現象的發生。在辦好民生實事、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上狠下功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達到3.8萬元,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7.8%,平均預期壽命超過78歲,群眾安全感達97.6%,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現代職業教育、“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書房、創意工坊、綠色客廳,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有品質。

南北發展不平衡是江蘇比較突出的矛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看蘇北。經過多年努力,現在的蘇北大地正展現出全面小康的美好形態。我們認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眼于“四化”同步發展,重構城鄉關係、提升發展水平,一大批公共服務功能完善、富有當地民居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正在建成,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過上了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徐州市馬莊村,曾是採煤塌陷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導下,修復生態、優化環境,大力發展文旅産業,實現了“黑色”經濟到“綠色”馬莊的蝶變。

第二,我們致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讓現代化新征程支撐更強、步伐更穩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後,我們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強富美高”要求,確立了“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明確了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六個高質量”的實踐路徑,低調務實不張揚、擼起袖子加油幹,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描繪的美好藍圖變成生動的現實圖景。在這方面,我們正在加快建設並初步形成幾個特點:一是既切實保持規模總量的持續平穩增長,又著力實現質量結構效益的加快提升。在經濟體量邁上9萬億元臺階的同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8500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高新技術産業佔工業比重達到43.8%。二是既建設全國最大規模的製造業集群,又始終把糧食生産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有六大行業營收都超過萬億元,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總産多年穩定在700億斤,實現自我保障,習近平總書記講“這對一個東部沿海省份來説很不簡單”。三是既成為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土,又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的高地。“不見面審批”、知識産權保護服務成為江蘇營商環境的名片,市場主體突破900萬戶,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89家落戶江蘇,劍橋、牛津、帝國理工、斯坦福、清華、北大等大批世界名校在江蘇設立技術開發和轉移服務機構。在中美經貿摩擦加劇的情況下,上半年進出口總額3054億美元,佔全國的1/7;實際利用外資152.5億美元,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四是既可享受現代化的都市生活,又能領略新時代鄉村的美麗風光。江蘇擁有全國最密集、國際化程度高、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群,城市功能和品味不斷提升。同時,特色田園鄉村和美麗宜居村莊遍佈全省,“到鄉村去”成為很多人出遊和生活的選擇。

相對於數字的列舉和抽象的概括,媒體的朋友更喜歡鮮活的故事。借此機會,我給大家提供幾個方面的線索:一是構建自主可控産業體系的創新故事。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累計轉移轉化技術成果3500多項,衍生孵化企業720家。南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一年凈增1282家,未來網絡研究引領6G技術發展;蘇州的納米科技、生物醫藥,無錫的物聯網、集成電路,處於産業領跑者的位置。諸如這樣的故事在江蘇很多,每個故事背後都有曲折感人的情懷和令人動心的情節。你們可以了解一下,蘇州有一個企業,開發的一個新藥號賣給美國,這個藥號不包括中國市場就賣了33億美元,這就是非常注重創新的結果。二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故事。我們下大力氣整治“重化圍江”和蘇北小化工問題,統籌推進環保整治和産業升級,騰出空間發展高端産業、生態産業。南京長江二橋和三橋之間生産岸線正在全部退出,打造35公里的“南京外灘”。揚州始終堅守瘦西湖景區“看不見任何現代建築”的天際線,而且用5年時間建成350多個公園,有人説整個城市都變成了一個“瘦西湖大景區”。南通海拔只有108米的狼山在沿江治理生態修復後,視覺上是那麼秀麗巍峨!江淮大地在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地區的同時,正在成為美麗的大花園。三是“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中的開放故事。南通的通州灣港區,正在打造成長江新的出海口,蘇北的高鐵建設全面推進,徐州國際陸港、連雲港海港、淮安空港形成互為支撐的“黃金三角”,長江港口群、機場群的區域樞紐功能進一步提升。江蘇在海外建設的柬埔寨西港特區、中阿産能合作示範園成為我國境外標桿項目。未來江蘇的開放故事不僅看蘇南,也看蘇中蘇北;不僅看“引進來”,還要看“走出去”。四是植根傳統、影響未來的文化故事。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是目前唯一整段通航的黃金水道,我們正在推進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和運河歷史文化保護,讓大運河千年文脈流動起來。江蘇還擁有最具實力的作家群體,原創歌劇《拉貝日記》《鑒真東渡》産生廣泛國際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統技藝精髓為江蘇製造增添了更多匠心神韻,我們有信心在江蘇豐厚的文化土壤上推出更多文化標識和精品力作。總之,江蘇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詩和遠方”,走進江蘇你會發現,掀開那份煙雨朦朧,呈現在你眼前的會比想象中更美好、更生動、更真實。

第三,我們把握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發展一體化規律,使現代化新征程視野更寬、道路更開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蘇“在全國發展大局中佔有重要位置”,我們應當有更大的胸懷和格局,推進江蘇的現代化探索,努力建好“長三角的江蘇”,積極主動服務上海、攜手浙皖,與兄弟省市共同承擔起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國家使命;建好“中國的江蘇”,堅守實體經濟、推動創新發展,加強同長江中上遊地區協作配合,更好地承擔起經濟增長“穩定器”和高質量發展“助推器”作用;建好“世界的江蘇”,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統攬,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江蘇發展的全球競爭力和世界影響力。

各位媒體朋友!我們要努力實現的是,看中國的現代化水平,要看江蘇;看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要看江蘇。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江蘇一定能夠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以“強富美高”為鮮明標識的現代化路徑,在偉大祖國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作出江蘇貢獻!

接下來,我和吳政隆省長非常樂意回答各位媒體朋友的提問。

胡凱紅:

謝謝婁書記。下面開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江蘇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近期又出臺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請問,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方面江蘇如何規劃,將會有哪些具體舉措?謝謝。

婁勤儉: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謀劃、推動的重大戰略,擔負著東部地區率先高質量發展、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國家使命,也可以由東向西更好地輻射中西部,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發展。對於江蘇來説,既是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也是沉甸甸的政治責任。

江蘇始終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積極響應者、有力推動者、堅定執行者。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以後,我們認真抓好貫徹,取得了不少新成果。比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貫通長三角的南沿江高鐵已經開工建設,北沿江高鐵、蘇通嘉鐵路等項目進展非常順利。目前,江蘇與滬浙皖之間有11條省際“斷頭路”正在加快打通。比如,産業協同與市場統一方面,科技、産業、金融、市場、人才等合作機制正在加速構建,像上交所科創板的第一股就是蘇州華興源創公司,目前科創板受理的企業中江蘇企業就有25家,數量居全國第二。江蘇製造與上海金融緊密對接,迸發出強勁的動力。比如,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方面,江蘇450家定點醫療機構聯網,實現跨省異地就醫,徐州、鹽城、南通率先實現了與上海門診的異地結算。江蘇的吳江、上海青浦和浙江嘉善等地的跨省公交線路初具規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必須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上個月我們召開了省委全會,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專門部署,出臺了落實國家規劃綱要的實施方案,重點推進産業創新、基礎設施、區域市場、綠色發展、公共服務和省內全域的“六個一體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産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特別強調做好三件事:

一是格局要大。堅決完成國家交辦的事,國家規劃綱要確定的事就是中央交辦我們的任務,所以一定要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按時按質切實落實到位。

二是胸襟要寬。主動做好共同的事,凡是涉及跨區域合作的事情,定政策、搭平臺、抓項目、幹事情都要想到“鄰居”,多考慮兄弟省市的關切和需求,真正做到共商共建共享共贏。

三是節奏要快。規劃方案已經確定,關鍵在於幹,發揚“敢為人先”的“張家港精神”,抓緊辦好自己的事,為長三角一體化做出江蘇貢獻。

這是我們近一段的工作,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美麗富饒的江蘇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致力於共同富裕過程中一直為社會所關注。我們注意到,省委、省政府正在把蘇北的農村住房條件改善作為全面小康社會的“牛鼻子”工程在抓,請問這出於什麼樣的考慮,目前的進展如何,下一步有什麼樣的打算?謝謝。

婁勤儉:

這個問題我來答。因為吳政隆省長先去江蘇工作,我後去,從外來的這個角度看江蘇,有時候往往能發現優點,也能發現缺點。

首先,感謝記者非常敏銳地注意到江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如何補短板的問題,你提出的問題正好是我們的短板。早在1983年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就以蘇州發展變化為例證,系統闡述了小康目標的內涵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相較于蘇南,江蘇全面小康短板在蘇北,蘇北的短板重點在農村,農村的短板在住房條件。我到江蘇以後進行了調研,看到了一些房子很多都是單磚石棉瓦結構,我去慰問一個退休教師老模範,去的時候是冬天,房子裏非常冷,如果説住這樣的房子算是小康的話,在江蘇是説過不去的。去年,我們做了一個調查,蘇北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農房就有近50萬宗,其中大部分是年代久、面積小、質量差的單磚房,甚至還有危房。這裡面有各種情況,當初在茅草房改為單磚房的時候做得不錯,解決了住和遮風擋雨的問題,但是與小康社會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如果我們不重視,等國家這一輪扶貧搬遷結束後,蘇北農村住房保障可能會成為全國較差的地方,這是個嚴峻的現實。當時大家還不覺得,後來通過解放思想,按照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照檢查我們自己的思想認識,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以後,大家都認為江蘇確實到了該補這個住房短板的時候。

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蘇北老區人民十分關心,囑託我們要讓老區人民群眾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去年開始大力推進蘇北農村住房條件集中改善。江蘇發展是走在前列的,要做就要有一定的示範性。在推進過程中,我們主要把握四個方面。

一是堅持“四化”同步發展,統籌城鄉規劃佈局,把集中居住與産業發展、鄉村振興一體考慮。

二是順應城鎮化規律,鼓勵有條件的農民進城、進中心鎮、進中心村,推進城鄉關係重構。

三是完善服務功能,統籌就業、社保、入學、就醫等公共服務資源佈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四是注重鄉村肌理、文脈傳承、生態協調,讓群眾能夠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早日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

總體來看,這項工作啟動迅速、進展有力、開局良好。今年各地計劃實施項目672個,已開工建設394個,實施到位後可改善36萬農戶住房條件。最近,我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採取“四不兩直”調研方式,與群眾進行面對面交流,更加真切地感到這項工作抓對了,抓到了群眾的心坎上。像宿遷市的澗河村、鹽城市的佳富村等很多地方,人民群眾已經逐步住進了新居,不僅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問那些還住在單磚石棉瓦房裏的鄉親願不願意搬遷時,他們都不假思索地告訴我們“那是巴不得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不愁三保障”,對江蘇這樣的地方來説更應該早日做到,江蘇農村需要“廣廈千萬間”,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這也是我們發展的初心、肩負的使命。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眾所週知,江蘇的經濟外向度比較高,出口外貿企業眾多。請問,在上半年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當前江蘇的經濟發展形勢如何,對江蘇經濟影響有多大?謝謝。

婁勤儉:

這個問題請省長回答。

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江蘇省人民政府省長 吳政隆:

謝謝你對江蘇經濟發展的關心。江蘇是經濟大省、外貿大省,也是對美貿易大省。去年江蘇對美進出口總額達1075億美元,其中出口930億美元,分別佔全國對美進出口、出口的17%和19.4%;佔江蘇進出口、出口總額的16.2%和23%。美國單方面挑起中美經貿摩擦,給兩國經貿關係和世界經濟發展都帶來不利影響,對江蘇發展也將帶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中央“六穩”要求,著力辦好自己的事,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從目前發展情況看,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邁出新步伐。

一是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上半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86萬億元、同比增長6.5%,高於全國0.2個百分點。全省城鎮新增就業80.4萬人,6月末城鎮登記失業率、調查失業率分別為2.99%和4.3%,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處在比較充分的就業狀態。外貿進出口、實際使用外資在高位上繼續保持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以人民幣計算,1-7月進出口、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4%和7.2%,好于前6個月。其中對美出口下降1.8%,但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歐盟出口分別增長14.2%和13.7%。1-7月實際使用外資達164億美元,規模繼續居全國第一,從使用外資情況看,結構有了很大優化,製造業、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實際使用外資佔比達51.8%和64.2%、同比提高8.9和16.6個百分點。

二是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上半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分別增長8.2%和6.4%,佔比達32.5%和44.7%,同比分別提高1和1.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們依法依規取締“散亂污”企業2471家,處置“僵屍企業”167家,産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5%、比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行業利潤增長面達67.5%、比一季度提高20個百分點;規上服務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9%;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和8.6%,均高於GDP增速。

三是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8萬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從上半年看,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勢頭良好。太陽能電池、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9.3%、13.7%和28.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質量推進,由於營商環境改善,平均每天新登記市場主體4654戶,其中企業1451戶。

1-7月的主要經濟指標包括固定資産投資、工業增加值等等,繼續延續了上半年的良好態勢。總的看,中美經貿摩擦儘管給江蘇的發展帶來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江蘇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健康、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全省各界特別是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增強。我想這也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我們將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也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仗,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婁勤儉:

我補充一句。中美貿易摩擦的情況,昨天央視新聞有專門去江蘇採訪,去看了江蘇的製造業企業,相信看了以後會得出一些新的認識,中美貿易摩擦下的江蘇的機遇還是非常大的。謝謝。

新華社記者:

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請問,江蘇是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係,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出臺了哪些舉措,讓山水田園更加秀美?謝謝。

吳政隆:

生態環境事關可持續發展,也事關民生福祉。江蘇以佔全國1.1%的土地,承載了5.8%的人口、創造了10.3%的經濟總量,為全國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總書記提出的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美”就是“環境美”,明確要求江蘇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江蘇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桿。全省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市縣63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9個,數量居全國第一。13個設區市均為國家園林城市。2018年,與實施“大氣十條”的2013年相比,全省經濟總量由5.9萬億元增加到9.26萬億元、增長了56.9%,但PM2.5平均濃度由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34.2%;空氣質量優良率從60.3%提升到68%,提高了7.7個百分點。與實施“水十條”的2014年相比,全省經濟總量增長了42.5%,但104個國考斷面優Ⅲ類比例從61.5%提升到69.2%、提高7.7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下降到1%,下降2.8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我省經濟繼續保持了6.5%的中高速增長,但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7.3%,國考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同比提高20.2個百分點,所有國考斷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斷面均消除劣Ⅴ類,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重點在四個方面發力:

一、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我們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開展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水源地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太湖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六個專項行動,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二、著力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堅決貫徹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著力加強沿江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重點是優化沿江生産、生活、生態空間佈局,大幅度降低生産性岸線開發使用強度,把更多岸線資源還給母親河、留給老百姓。我們計劃通過空間佈局調整和沿江整治,每年在長江沿岸造林綠化5000畝以上,打造沿江綠色生態廊道,2025年基本建成岸綠景美、綿延千里的沿江美麗生態帶。

三、加快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和優化佈局。一方面,按照調高、調優、調綠的要求,大力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著力培育發展綠色産業,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另一方面,按照全省各區域功能定位,優化産業空間佈局,著力解決“重化圍江”等突出問題。

四、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建立完善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挂鉤的財政政策、生態紅線保護及轉移支付制度、水環境“雙向”補償制度、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加大環境損害公益訴訟力度,進一步築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體制機制保障。

我們堅信,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江蘇一定能夠走出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把“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

我們在地圖上可以直觀看到江蘇位於“一帶一路”交匯點,江蘇如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謀劃交匯點建設的新未來?謝謝。

婁勤儉:

“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對江蘇來講是貫穿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重大命題。歷史上,揚州、蘇州、連雲港都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港口城市,徐州也是古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的連接點。大家都熟悉鄭和下西洋的故事,鄭和的寶船就是在南京的龍江灣建造,沿長江行至江蘇太倉劉家港出海。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的定位,這個定位非常重要,內涵十分豐富。我們理解:第一方面,交匯點是向東開放和向西開放的交匯,所以凡是涉及開放的重大政策、平臺、項目,都要從雙向開放新高度來謀劃,做到“承東啟西”。第二方面,交匯點不限于一地一域,而是江蘇省省域全境,要集全省之力推動交匯點建設。我們從地圖上看,濃縮起來,江蘇全省正好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點。第三方面,交匯點不僅是地理方位上的交匯,更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經貿往來的全面交匯,要推動經貿、社會、人文、民心的全方位開放。

我們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出臺了《高質量推進交匯點建設的意見》,並組織實施“五大計劃”,建立重點項目庫和項目推進機制。目前,列入省重點項目有80多個,總投資達1400多億元,確保交匯點建設走深走實。“五大計劃”:一是國際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拓展計劃。以建設徐州國際陸港、連雲港區域性國際樞紐海港、通州灣長江新出海口、蘇南區域樞紐機場等項目為重點,加快推動沿海、沿江、沿新亞歐陸海聯運三大通道基礎的互聯互通,打造綜合性立體化國際大通道。二是國際産能合作深化計劃。抓住國際産能分工深度調整的機遇,對接市場需求,實施50個總投資、790多億元的合作項目,進一步培育和壯大跨境産業鏈,創新合作模式和機制,推動我省國際産能合作規模和質量走在全國前列。三是重點合作園區提升計劃。加快推進20多個總投資470多億元的境內外合作園區建設重點項目,做大做強中阿産能合作示範園等境外園區,做精做特國家賦予江蘇的中韓、中以、中德等國內省級合作園區。四是絲路貿易促進計劃。促進貿易往來擴大、貿易平臺提升、貿易環境優化,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力爭到2020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能突破1500億美元,佔全省比重提高到25%。五是人文交流品牌塑造計劃。完善交流機制,加快建設老撾蘇州大學等7個境內外人文交流重點項目,打造留學江蘇、健康江蘇、賽事江蘇、友好江蘇等特色品牌,推動人文科教領域交流蓬勃發展。

“五大計劃”正在深入實施,推動江蘇交匯點建設也打開了新局面。一方面,省內形成了多點支撐的新局面。連雲港、徐州、南京、蘇州、南通等城市的支點作用越來越強。比如連雲港,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親自見證的中哈物流合作項目,獲批全國唯一的糧食過境運輸口岸;冰級船“天恩號”去年從連雲港啟程,跨域北冰洋前往歐洲,連雲港“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東方橋頭堡地位更加凸顯。二是境外園區呈現多點開花的新局面。我省紅豆集團開發的柬埔西港特區以前是荒蕪人煙的地方,現在已經落戶了160多家企業,解決了當地2.9萬人的就業,工業産值對整個西哈努克省的貢獻率超過50%。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蓬勃發展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柬埔寨王國首相洪森將特區稱為“親兒子”。此外,中阿産能合作示範園、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都辦出高水平,形成了“一帶一路”務實合作的典範。三是人文交流呈現多點發力的新局面。江蘇與62個國家和地區締結了330對友城,數量居全國首位。由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紅豆集團聯合申辦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學院獲批設立,這是我國首個校企合作股份制的海外大學。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沿線國家到江蘇的留學生數量年均增長率超過26%,現在越來越多沿線國家的家門口出現了江蘇企業、江蘇醫院、江蘇學校。謝謝。

光明日報記者:

有媒體報道稱,江蘇到2035年將實現“一日聯通全球、半日通達全國”,請問,江蘇對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什麼考慮,目前進展如何?謝謝。

吳政隆:

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先導。經過多年努力,江蘇交通運輸發展成效明顯,總體上看走在全國前列。到2018年底,全省公路面積密度達153.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4711公里,居全國前列。內河航道里程2.44萬公里,四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里程3147公里,萬噸級及以上碼頭泊位497個,港口年貨物吞吐量25.8億噸、億噸大港8個,均居全國第一。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交通強省建設,著力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我也用“1234”作個簡要概括,即實現一個目標、做強兩大特色、補齊三大短板、構建四大走廊。

實現一個目標。即通過五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交通運輸總體發展水平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做強兩大特色。一個是水運。江蘇集江河湖海于一體,水域佔國土面積的17%,在全國是最高的。全省水路貨運週轉量佔比超過2/3。水運是江蘇的鮮明特色,也是我們的突出優勢。我們將充分發揮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優勢,充分發揮江海聯運優勢,整合省內港口及航運資源,做好水運文章,放大水運優勢。第二個是綜合立體交通網絡。主要是將公鐵水、江海河運輸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推進鐵水聯運、公水聯運、公鐵聯運,推動各種運輸方式有機融合、無縫對接,形成公鐵水空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

補齊三大短板。全面突破我省交通運輸發展相對滯後的鐵路、民航、過江通道三大瓶頸制約。第一,著力打造“軌道上的江蘇”。江蘇鐵路特別是高鐵建設仍是一個短板,不僅里程較少,而且尚未成網,蘇北除徐州外其他城市還不通高鐵。我們將加快南沿江、北沿江、鹽通、寧淮等鐵路建設,形成“三縱四橫”鐵路主骨架。目前,我們有5條高鐵共1236公里同時在建設,今明兩年力爭再開工5條共737公里,“十四五”末建成高速快速鐵路4600公里,實現所有設區市1.5小時到南京,各設區市之間2小時互相通達。第二,提升民航運輸能力。2018年全省機場旅客吞吐量僅為5160多萬人次、居全國第8位,省內機場國際直達航線和班次也相對較少,這與江蘇經濟總量、人口地位不相稱。我們將加強資源整合,新、擴建南京、無錫、南通、連雲港等一批機場,加快開闢新航線尤其是國際航線,推動民航“飛”出“加速度”。第三,加快過江通道建設。長江對東西而言是“黃金水道”,對南北來講是一道“天塹”。目前江蘇境內過江通道規劃了44座,已建成14座,正在建的有8座,力爭“十四五”末建成25座。

構建四大走廊。認真落實“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積極構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運輸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境物流大走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運輸大走廊、大運河文化帶綠色交通走廊。

不久的將來,一個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江蘇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展現在大家面前。剛才這位記者提到的目標,我們也一定能夠實現。謝謝。

中新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和大運河相關的,中國大運河有2500年曆史,已經被視為中華文明一個顯著標誌。江蘇作為大運河起源地和申遺牽頭城市所在省份,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有什麼樣的舉措?謝謝。

吳政隆:

謝謝你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關心。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奔流不息的血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大運河流經8個省市,其中江蘇段縱貫南北790公里,擁有世界遺産點22處、佔全線的40%;遺産河段6處、325 公里,佔全線的1/3。江蘇大運河沿線常住人口占全省85%、經濟總量佔91%,串聯起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可以講江蘇最有優勢和條件建設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中最精彩的一段。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推進:

一是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和利用的文章。首先是保護好。以敬畏歷史、尊重自然的態度,加強對大運河故道、水工設施、歷史街區、文物遺跡等寶貴遺産的保護,加強對大運河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從根本上留住運河文化的“根”和“魂”。其次是傳承好。我們組建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加強大運河文化基礎研究,正組織編纂我國第一部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創作一批運河主題文藝精品,著力講好運河故事。還有,科學利用好。實施一批文旅融合重點項目,提升一批高品質的文化旅遊景區,培育一批大運河文化旅遊風情小鎮,打造一批精品文旅線路。同時,積極推進大運河綠色航運示範區建設,讓南來復北往、千里賴通波的“黃金水道”成為低碳高效的綠色大通道。

二是堅持“點、線、面”相結合。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在全面加強沿線保護傳承利用的同時,把重要節點打造成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連點成線,充分展示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的獨特魅力。這裡舉三個城市的例子,比如,作為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的揚州,在唐朝便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説法,“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千古名句更是家喻戶曉。揚州已連續舉辦多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運河沿線規劃建設了考古遺址公園等項目。我們將在揚州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先導段,著力把揚州打造成為世界運河文化之都。比如蘇州,自古以來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蘇州古城及運河沿線的木瀆、同裏、甪直等古鎮,已成為蘇州重要的文化旅遊名片。我們將積極做好江南水鄉古鎮申遺,著力將蘇州打造成運河文化和吳文化交相輝映的“水韻江南”燦爛明珠。再比如周總理的家鄉淮安,素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美譽,明清時期全國漕運總督、河道總督都駐節在此。我們將充分挖掘淮安的漕運文化、水利河工文化,把淮安打造成為“遊京杭運河、覽漕運文化、看河工奇觀、賞江淮風情”的最佳目的地。

三是充分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作用。首先,突出規劃引領。我們正在制定《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規劃》,加快編制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文化價值闡釋弘揚、生態長廊建設、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現代航運建設發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等6個專項規劃,以規劃引領保護和建設。第二,加強立法保護。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正在制定《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用法律武器為千年運河“護航”。還有,加大資金投入。江蘇率先設立了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首期規模200億元。我們將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原則,推動形成省級和地方政府聯動、各類資本廣泛參與的投資模式,共同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

衷心希望新聞媒體和各位記者朋友共同關心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鼓與呼,謝謝大家。

胡凱紅:

時間關係,最後一個提問。

江蘇廣電總臺記者:

江蘇始終領風氣之先,改革開放以來轟轟烈烈的生動實踐也得益於思想大解放。請問在新的形勢下,江蘇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激發發展新動能?

婁勤儉: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江蘇的記者對解放思想是比較關注的。回顧江蘇改革開放的歷程,每一次發展進步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前提,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進入新時代仍然要打響解放思想的“當頭炮”。記者關注到我們對解放思想是不是繼續堅持的問題,這是對我們的監督、關心,也是支持。

江蘇走在前列,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固有的認識。比如説,經濟好了就一好百好,有的習慣於過去的成功經驗。歷史上發展得好,這種固有形成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可能更強。在新時代,我們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和時代同步。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對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了解放思想大討論,以此作為江蘇工作的一根主線,著重解決“身體進入新時代、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的問題。省委帶頭,各地各部門深入反思,堅持問題導向、認真查擺問題。解放思想是為了統一思想,以新思想來定向領航,從新思想中尋策問道。

全省上下對落實新發展理唸有了新的認識和行動,對國家戰略疊加帶來的機遇有了新的認識和行動,對著眼全局加強自主規劃有了新的認識和行動,對建設自主可控的産業體系有了新的認識和行動。比如,我們結合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統籌解決“重化圍江”和蘇北小化工問題,大力推動化工、鋼鐵、煤電等行業的轉型升級、清潔生産、優化佈局。剛才省長已經介紹了,我們關停整治污染企業去年超過3000多家,在蘇北關停的小化工企業有1700多家。在環保整治力度持續加大的情況下,全省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增速快於全國,産業結構明顯優化,為一批高水平項目騰出了空間,同時實現了單位能耗和排放總量的雙下降。思想解放越深入,我們就越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藏著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

應當説解放思想的成效是初步的,很多黨員幹部身上還存在著“理解不深入、行動跟不上、落實缺乏創造性”的問題。我在全省主題教育專題黨課上,針對目前存在的思想認識、思路謀劃和工作推進上的共性偏差和誤區,點出了“九個有沒有”,引起了很大反響,江蘇的同志都認為點得比較準,我也對照“九個有沒有”進行自我檢查。解放思想根本的一條就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上面下好功夫。既要“知其然”,加強對新思想基本觀點和重大論斷的學習理解,做到應知應會,還要“知其所以然”,學懂弄通新思想中蘊含的科學內涵,增強思想認同,更要“知其所以必然”,就是要在把握規律中提高攻堅克難、化解矛盾、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更好擔當重任。

我們這一代人,最好的青春芳華都與解放思想高度融合、與改革開放緊緊相連。新時代、新征程,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所以,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解放思想、統一思想,才能不斷匯聚起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強大力量。解放思想永遠在路上。謝謝大家。

胡凱紅:

最後,請書記再講幾句。

婁勤儉:

今天跟媒體記者一起,讓大家了解江蘇,關心江蘇。看到各位記者做了了充分的準備,説明大家對江蘇有深厚的感情。感謝大家對江蘇的關心、支持,也希望繼續關心關注江蘇,為江蘇的發展鼓與呼。

剛才回答問題時,我著重圍繞國家三大戰略給江蘇帶來的機遇作了一點詮釋,吳政隆省長圍繞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的一些考慮,和大家進行了交流。江蘇向來低調務實不張揚,埋頭苦幹,由於發佈會時間有限,希望大家多關心江蘇、宣傳江蘇,多去江蘇走一走、看一看。就像我剛才作介紹的時候説到,水韻江蘇、煙雨朦朧,大運河傳承千年文脈,大家可以坐著船,揭開朦朧的煙雨,會看到呈現在你面前是不一樣的江蘇。江蘇文化交融激蕩,也會使大家産生新的火花,涌出新的靈感,感受到真實的“詩和遠方”。江蘇歡迎你們,謝謝大家!

胡凱紅:

今天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婁書記,謝謝吳省長,謝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