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強者恒強,上市公司業績分化折射經濟新變化

2019-09-03 20:0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題:強者恒強,上市公司業績分化折射經濟新變化

新華社記者 劉慧、潘清、孫飛

縱觀36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2019年半年報,公司業績分化帶來的股價差距,明確反映著市場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價值的判斷,體現著資本市場生態的調整,折射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部分行業公司業績分化現象加劇

截至8月31日,滬市主板1490家公司半年報全部對外披露,深市除*ST長生外的2178家公司半年報也已公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滬市主板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51萬億元,同比增加10%;深市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95萬億元,同比增9.36%。

在上市公司總體發展穩中向好的同時,部分行業公司業績分化現象加劇。上證50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84萬億元,凈利潤1.24萬億元,分別佔滬市整體營業收入的56%,整體利潤的72%;上證180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65萬億元,凈利潤1.50萬億元,分別佔滬市整體營業收入的72%,整體利潤的87%。

行業增速也在進一步分化。以滬市上市公司為例,食品飲料行業上半年凈利潤增幅達到22%,專用設備製造業行業增幅高達48%,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製造業的增幅也達到了43%。而在深市,通信、農林牧漁、非銀金融、交通運輸、國防軍工、食品飲料、建築材料、機械設備等行業平均凈利潤均實現20%以上的增長。特別是通信行業平均凈利潤同比增幅高達278.69%,電子行業逾百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增長。

産融浙鑫財富首席經濟學家周榮華認為,經營業績持續向好的上市公司往往具備獨特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強大的品牌效應、穩固或持續擴張的市場佔有率、規模效應所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從而擁有穩健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相反,近兩年被逐步邊緣化的尾部公司,大多是經營不善、轉型遇阻、無法再靠“講故事”生存的公司。

股價變化反映市場估值體系正在重塑

經營規範、業績“驕人”的上市公司取得好的股價表現,底部不斷抬升甚至創出新高;單靠概念吸引眼球、拿不出實際業績的部分公司股價“跌跌不休”,甚至邁入“一元退市”行列。

業內專家指出,股價分化的背後是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投票”行為。近年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經濟內在結構的調整,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也正在發生重塑。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無論是以科創板和註冊制試點為代表的增量改革,還是不斷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完善退市制度等存量改革,都在督促上市公司提高治理效率、引導投資者更加理性,從而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

“隨著退市制度的嚴格實施和註冊制試點的推行,績差股被市場拋棄是必然趨勢。”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説,績優股享受估值溢價、績差股和題材股估值折價是市場估值體系不斷走向成熟的標誌,唯有這樣,才能讓金融資源配置更有效率。

我國經濟的韌性、活力、潛力得到充分體現

上市公司群體一直是觀察我國經濟變化最佳窗口。透過上市公司半年報,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活力、潛力得到了充分體現。

藍籌公司是中國經濟基本盤。滬市市值100億元以上的472家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實現了較快增長,同比增速均為11%,高於整體水平,中國平安、三一重工等滬市藍籌公司業績和股價漲幅明顯。“深證100公司”上半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9688億元,同比增長15.3%,平均業績規模和增幅均明顯優於市場整體水平。美的集團、濰柴動力、順豐控股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7.39%、20.37%、38.83%,股價表現穩中有升。

戰略性新興産業公司的搶眼表現背後是新動能的醞釀和突破。作為滬市“新生”,28家已上市科創公司業績保持高速增長,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達到18%和25%,研發費用佔收入比平均為13%,遠高於傳統行業上市公司。深市有863家戰略性新興企業實現盈利,實現營業收入超23000億元,佔深市總營收的40%。

周榮華認為,透過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上半年“成績單”,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邏輯,企業的擴張性投資意願遞減,在行業競爭中龍頭公司的優勢更為明顯。“反映在A股市場上,流動性將持續向頭部的優質公司集中,進而呈現出強者恒強、尾部公司逐步邊緣化的分化局面。”

目前市場估值體系中股價表現好的主要是兩種類型的企業,一種是有良好業績和強大盈利能力為後盾的企業,這些企業一般在本行業的轉型升級中處在領先地位。另一種是有高成長潛力的科創類企業,它們往往引領著科技發展的未來。董登新説:“這正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兩種方向的體現,存量的優化和增量的開拓。”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