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滿足人民新期待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五部門負責人回顧70年中國民生發展成就

2019-09-27 07:4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題:滿足人民新期待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五部門負責人回顧70年中國民生發展成就

新華社記者劉慧、施雨岑、王優玲、王秉陽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26日舉辦新聞發佈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民政部部長黃樹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回顧70年來中國民生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介紹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關情況。

70年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我們用了二十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我們用了十幾年時間,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跨越。”陳寶生表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今年高職擴招百萬,再加上自然增長,高等教育將歷史性地跨入普及化階段。

據他介紹,70年來,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功能完善、學科匹配、結構適宜的教育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培養了兩億七千萬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各類人才,新增勞動力中有48.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3.6年。

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加大了力度,向農村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向少數民族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

“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我們總的目標。”陳寶生表示:“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成員、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通過學習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創造夢想。”

70年民生兜底保障制度不斷健全

70年來,民政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發展和成就。黃樹賢介紹,目前我國的社會救濟已從臨時性措施發展到制度化保障,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了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每年保障6000萬左右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織密兜牢了基本民生網底。

與此同時,養老服務從面向困難老年人逐步拓展到全體老年人,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17.33萬個,床位735.3萬張。城鄉統籌的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已經全面建立。

黃樹賢還披露了一組數據:目前我國兒童福利每年服務保障1400多萬兒童,殘疾人兩項補貼惠及1006萬困難殘疾人和1193萬重度殘疾人;平均每年救助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近200萬人次;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78.8%和45.7%;註冊志願者人數已經超過1.2億人……

對於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養老問題,黃樹賢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鼓勵發展養老事業。

70年就業和社會保障成就舉世矚目

70年來,我國就業局勢保持長期穩定,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就業人數從1949年的1.8億人增加到2018年的7.8億人,擴大了3.3倍,同期的人口數擴大1.6倍。其中城鎮就業擴大27.3倍。

張紀南介紹,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質量穩步提升。數據顯示,城鎮就業人員的佔比從1949年的8.5%,提高到2018年的56%。第三産業就業的佔比從1952年的9.1%,提高到2018年的46.3%。

“我們國家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基本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張紀南説,70年來我國納入保障範圍的人員越來越多,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已覆蓋超過9.5億人,養老、失業、工傷三項保險基金累計結余6.8萬億元,社會保障卡的持卡人數已近13億人。

對於社會關注的技能人才培養,張紀南表示,實施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開展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用3年時間,使用1000億元的失業保險資金結余,補貼培訓5000萬人次。

在談到如何做好就業工作時,他説,要突出就業優先導向,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區間調控的下限,強化各方面的重視、支持,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循環。

70年城鄉居民住房問題基本解決

70年來,我國基本解決了城鄉居民住房問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人民群眾住房條件顯著改善。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提高到47.3平方米。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幫助2億多群眾解決了住房困難。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和住房市場體系,加快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特別是新市民住房問題,促進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王蒙徽説,具體包括進一步做好公租房保障工作、大力發展和培育住房租賃市場、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産權住房以及穩步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

70年來,我國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城鎮化進程波瀾壯闊。王蒙徽介紹,我國城市數量由1949年的132個增加到2018年的672個,城鎮化率由10.6%提高到59.6%。同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我國鄉村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支持1794萬農戶改造了危房,700多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住房安全有保障。

70年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

70年來,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産婦死亡率由1500/10萬下降到18.3/10萬,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用比較少的投入基本解決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

馬曉偉介紹,經過70年不懈的努力,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醫療衛生網絡不斷健全,服務的可及性顯著提高,建立了覆蓋城市、農村的醫療預防保健三級網;二是衛生投入不斷提高,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逐漸減輕;三是堅持預防為主,主要疾病得到遏制;四是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五是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推進傳承創新;六是拓展衛生國際交流,參與全球健康治理。

如何進一步深化醫改,解決群眾看病難等問題?馬曉偉表示,下一步要通過穩步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繼續實施縣級醫院能力提升工程、整合區域醫療機構資源、推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盤活存量資源,推進分級診療、推動病人分流。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