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發佈會:滿足人民新期待,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9-09-26 19:07 來源: 新華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聞發佈會現場。新華網記者 郭小天 攝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佈廳舉辦第二場新聞發佈會,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民政部部長黃樹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介紹滿足人民新期待,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並回答記者提問。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負責人襲艷春。新華網記者 郭小天 攝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負責人 襲艷春: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新聞中心第二場新聞發佈會。新中國成立以來,民生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先生,民政部部長黃樹賢先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先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先生,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先生。請他們一起為大家介紹滿足人民新期待,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先請部長們逐一作一介紹。先請陳寶生先生作介紹。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介紹相關情況。新華網記者 郭小天 攝

教育部部長 陳寶生:

女士們、先生們: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和全體教育工作者,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記者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敬意!70年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拼搏,中國的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顧70年來我們走過的路,可以説教育走過的歷程波瀾壯闊,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和我們每一個家庭是那樣的緊密相連,也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是那樣的息息相關。這些成就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看。

第一個方面,從數量看規模。經過70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建起了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我給大家講三個數。一個數,現在我們有各級各類學校51.9萬所。第二個數,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第三個數,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670多萬。這三個數説明我們發展取得的成績。

第二,從質量看水平。經過70年的努力,我國現在教育總體水平已經躍居世界中上行列。我以高等教育為例,也給大家講四個數,四個60%。一個是,我們國家高層次人才60%以上集聚在高等院校。第二個是,我們國家基礎研究和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60%以上是由高校承擔。第三個是,我們國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60%以上建在高校。第四個是,國家科技三大獎60%以上是由高校獲得的。這是重要的綜合國力。這是從質量看水平。

第三,從結構看功能。經過70年的努力,我們現在已經建立起了功能完善、學科匹配、結構適宜的教育體系。結構決定功能,功能支撐貢獻。70年來,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兩億七千萬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各類人才。我們國家新增勞動力中有48.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3.6年。這是很重要的人力資本積累的過程。

第四,從開放看影響。經過70年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教育交流合作的主力軍之一。無論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來看,我們對外開放的水平都在不斷擴大。基礎教育的質量水平和特色,得到世界認可。我們的教材走出了國門,在PISA比賽中每一次我們都取得了好成績。現在我們國家是世界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亞洲第一的留學目的國。我們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地提升,已經成為本科工程教育學歷資格互認的《華盛頓協議》的成員國。

第五,從制度看保障。我們始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建立了大中小學相銜接的思政工作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支撐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投入保障機制。我們從2012年開始,實現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4%的目標,從那開始,連續七年保持在這一水平上。2018年,全國教育投入總量4.6萬億,和建國初比,年均增長13.4%,增長幅度是很快的,教育支出已經成為公共財政的第一大支出。這些制度保障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總體來説,70年的發展,確實波瀾壯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工作者交出了一份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答卷。我先介紹這些。下面願意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

襲艷春:

感謝陳寶生先生的介紹。下面有請黃樹賢先生作介紹。

民政部部長黃樹賢介紹相關情況。新華網記者 郭小天 攝

民政部部長 黃樹賢: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我很高興向大家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政事業的發展情況。

民政工作關係民生、連著民心。70年來,民政部門圍繞不同時期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發揮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有力地服務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新中國成立以後,各級民政部門狠抓農村災荒救濟;對城市的殘老孤幼、貧民給予生活救濟,對遊民乞丐進行收容改造;優撫烈士和軍人家屬,做好復員轉業軍人安置;指導基層政權建設。做好宣傳婚姻法、人口調查、民工動員、行政區劃、社團登記、殯葬管理等工作,民政工作在醫治戰爭創傷、穩定社會秩序、穩固新生政權、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政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發展和成就。一是社會救濟從臨時性措施發展到制度化保障,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了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每年保障6000萬左右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織密兜牢了基本民生網底。二是養老服務從面向困難老年人逐步拓展到全體老年人,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17.33萬個,床位735.3萬張。城鄉統籌的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已經全面建立。三是兒童福利從孤兒向所有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延伸,每年服務保障1400多萬兒童。殘疾人兩項補貼惠及1006萬困難殘疾人和1193萬重度殘疾人。四是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從強制性收容遣送轉變為自願受助、無償救助,平均每年救助近200萬人次。五是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被確立為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併不斷完善和發展,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78.8%和45.7%。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總量已經突破百萬,註冊志願者人數已經超過1.2億人。六是社會組織有序發展,各類社會組織達到83.5萬個。慈善事業從自發分散向法治化、組織化、規範化轉變,2018年全國社會捐贈總額超過900億元。七是行政區劃結構體系不斷優化,界線勘界和兩輪全國地名普查圓滿完成。八是婚姻登記管理不斷規範,近年來平均每年辦理婚姻登記1400萬對左右。九是殯葬改革持續深化,全國火化率達到50.5%,惠民殯葬制度普遍建立。十是黨對民政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央批准民政部新設了養老服務司、兒童福利司、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民政部門的職能得到了強化。民政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不斷形成並加以鞏固。

下一步,我們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學習貫徹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決策部署,恪守“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更大貢獻!我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襲艷春:

感謝黃樹賢先生的介紹。下面有請張紀南先生作介紹。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介紹相關情況。新華網記者 郭小天 攝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張紀南:

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首先感謝記者朋友們長期以來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促進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就業方面,我國就業形勢保持長期穩定,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一是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人數從1949年的1.8億人增加到2018年的7.8億人,擴大了3.3倍,同期的人口數擴大1.6倍。其中城鎮就業擴大了27.3倍。近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已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每年新增數接近1949年城鎮全部就業人數,那時候的城鎮就業人數也就1500萬左右。二是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城鄉就業的格局實現了歷史性轉變。城鎮就業人員的佔比從1949年的8.5%,提高到2018年的56%。第三産業就業的佔比從1952年的9.1%,提高到2018年的46.3%。就業渠道多元化、就業形式多樣化不斷發展。三是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大幅提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壯大。職工收入不斷增長,勞動者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同時,中國特色積極就業政策不斷豐富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不斷培育完善。

在社會保障方面,我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網不斷織密扎牢。一是納入保障範圍的人員越來越多。1951年參加勞動保險職工人數269萬人,現在基本養老保險已覆蓋超過9.5億人。失業、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均在2億人以上,覆蓋絕大多數職業群體。二是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基金規模不斷擴大,養老、失業、工傷三項保險基金累計結余6.8萬億元。三是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基本養老金持續增加,失業、工傷待遇穩步提高。服務更加方便快捷,社會保障卡的持卡人數現在已近13億人。我們國家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基本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2016年,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取得的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全面建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謝謝大家。

襲艷春:

感謝張紀南先生。下面有請王蒙徽先生作介紹。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介紹相關情況。新華網記者 郭小天 攝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 王蒙徽: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人民群眾的住房條件顯著改善。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問題。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們基本上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大國城鄉居民的住房問題。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提高到47.3平方米。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進,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幫助2億多群眾解決了住房困難,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

二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鎮化進程波瀾壯闊,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城市數量由1949年的132個增加到2018年的672個,城鎮化率由10.6%提高到59.6%。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道路長度增加了15倍,建成區的綠地面積增加了19倍,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分別提高263倍、395倍,燃氣、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96.7%和98.4%,城市承載能力不斷增強,人居環境更加生態宜居。

三是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建國以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鄉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支持1794萬農戶改造了危房,700多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住房安全有保障。加快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加強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村容村貌明顯提升,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加強傳統村落保護,6819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産保護群。

四是建築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建築業總産值比建國初期增加了4000多倍,從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口的比重超過7%,建築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産業地位顯著增強。為推動城鄉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改善了城鄉生産生活條件,工程建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港珠澳大橋、北京新機場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建築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顧成績,我們倍感自豪;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謝謝大家。

襲艷春:

感謝王蒙徽先生。下面有請馬曉偉先生作介紹。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介紹相關情況。新華網記者 郭小天 攝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 馬曉偉:

感謝國內外記者朋友們長期以來對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所給予的關心和支持。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醫療衛生事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構建我們國家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把人民健康放到優先發展戰略的位置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使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開始了歷史的新征程。

70年來,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産婦死亡率由1500/10萬下降到18.3/10萬,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用比較少的投入解決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經過70年不懈的努力,我們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是有幾個方面:

一是醫療衛生網絡不斷健全,服務的可及性顯著提高。我們國家建立了覆蓋城市(省、市、縣)、農村(縣、鄉、村)的醫療預防保健三級網,使全體人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健成為可能。社會辦醫速度也正在加快發展,2018年,民營醫院床位佔全國總床位超過26%。全國的醫療衛生機構的總數超過99萬個,床位達到840萬張。衛生健康系統人員總數達到了1231萬人,每千人口醫生數達到了2.59人,每千人口的護士數達到了2.94人,超過了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衛生投入不斷提高,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逐漸減輕。2018年,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達到6.6%。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和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不斷提高,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從無到有建立起來。本著低水平、廣覆蓋、可持續的原則,覆蓋人口達到了13億多,參保率穩定在95%。我們用比較短的時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基本醫療保障網。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下降到28.6%,進入了一個本世紀最低的水平。

第三,堅持預防為主,主要疾病得到遏制。我們國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使城鄉衛生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我們國家實行計劃免疫制度,使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降低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我們國家注意控制重大疾病,使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乙肝這些重大疾病得到了控制,職業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們國傢具有一支完整的衛生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隊伍和體系,成功地處置了非典、H7N9等重大突發疫情。

第四,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我們國家在一些醫學的關鍵技術領域裏有一些新的突破,産生了一批國際領先成果,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方法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在擴大醫療服務供給,改進醫療服務質量,加大醫德醫風建設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2018年,全國門急診總量超過83億人次,出院量超過2.5億人次,全力開展了健康扶貧,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貧困人口等重點人群的健康,不斷提高衛生健康服務的公平性。

第五,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推進傳承創新。加強中醫人才培養,評選表彰國醫大師,推進中醫的適宜技術,推動中醫藥在海外發展。

第六,拓展衛生國際交流,參與全球健康治理。我們國家累計向71個國家派遣醫療隊隊員2.6萬人次,診療患者2.8億人次,我國加強同國際組織的合作,支持西非抗擊埃博拉出血熱疫情,與國際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簽訂並實施了160多個健康領域的合作協議。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健康中國的戰略,推動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地發展,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謝謝大家。

襲艷春:

感謝馬曉偉先生。民生領域涉及面非常廣,而且7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太多可圈可點。接下來,看看記者朋友們有沒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我想問馬主任,剛才您介紹了咱們衛生健康工作這70年的進展。我們的確感受到這些年來就醫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下一步,將採取哪些措施進一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謝謝。

馬曉偉:

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我們衛生工作長期要解決的一個重大的問題。總的來講,我們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和我們國家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結構分配不合理、優質資源匱乏,特別是我們國家醫療資源的分配,存在著區域、城鄉、醫院和學科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深化醫改,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就主要是要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從事業發展的角度來解決問題。我們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有四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穩步地推進國家醫學中心的建設。提高各個省的醫療衛生水平,把學科建設抓起來,使各個省都能夠解決自己省內的疑難重症的治療問題,而不是使這些患者都到北上廣來看病。最近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我們也和四個省簽訂了省部共建區域醫療中心的協議,這樣使得病人的分流能夠從北上廣分流到各個省、各個區,這是首先解決第一步,減少患者跨區域就診,推進區域分開。

第二步就是我們繼續實施縣級醫院能力提升工程。從2004年我們會同財政部推出了萬名醫生支援農村的工程,推動三級甲等醫院對口支援縣醫院。我們國家農村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縣醫院的水平非常重要。如果縣醫院能夠把本地區的疑難重症解決好,這些農民得了疑難重症就不一定就去大城市。所以要想解決幾億農民“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就是要把農民大部分的疾病解決在縣域內。只有縣裏成為綜合學科業務施展的平臺,也只有縣裏的水平提高,才能使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進城”。所以我們持續推進城市的三級甲等醫院對口支援縣,現在已經有500所縣醫院達到了三級醫院的水平。下一步,我們到2020年還要推動500個縣醫院和500個縣中醫院達到三級醫院的水平。

第三個做法,我們就是要把區域的醫療機構資源進行整合。現在我們的情況,大病、小病都去大醫院,城市農村患者都去大醫院。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中國看病難,主要是找大醫院專家難。基層醫院的水平提不高,人們肯定要去大醫院,看病必然是難。所以要加強基層的建設,我們就在城市裏建設醫聯體,大醫院帶動小醫院,在農村建設醫共體,縣醫院連接鄉鎮衛生院,使得縣鄉一體、鄉鎮一體,把基層的水平能夠有所提高,醫療資源能夠縱向的流動,這樣“看病難”就能夠大病在醫院、小病在社區,康復還能回社區,加快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不同級別的醫院,要實現自己的功能定位。

第四個方面,就是推動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病人的分流和支付方式有很大關係。去大醫院看病和小醫院看病,支付的費用不同,經濟杠桿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同。現在我們正在推進支付方式的改革,使得急性病在急性病醫院看,有急性病的價格,慢性病、康復期的病人在其他醫院看,在不同醫院看有不同的價格。比如在基層看病,報銷要高一些;到上一級醫院看病,報銷就要少一些;出省看病,報銷的更要少一些,差異性的支付方式引導病人分流。同時最近三級甲等醫院開始推出日間服務,很多過去需要住院的病人在日間就可以完成手術。這種手術往往是開展微創技術比較多,痛苦小,成本低,費用低,效果好。我們正在推進。

我們通過四個方面的現有資源的利用、盤活,來進一步推進分級診療,推動病人分流。這是從存量上講的。如果從增量上來講,我們在這次醫改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開展住院醫生規範化的培訓。我們國家的醫學生是念五年,然後出去到社會上去。我們增加三年在大醫院規範化的臨床培訓,出來之後,農村的醫生,大醫院和小醫院的醫生,水平是接近的。這樣我們在區域內、在城鄉、在醫院,醫生的水平是接近的,病人的流動現象就能夠控制住。提供均值化的醫療服務就是要提供均值化的醫生。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要從根本上在醫學教育和培養方面解決醫生水平不平衡的問題。

在“看病貴”的問題上,我們主要考慮三個方面:一個是要發展我們國家的醫療保障體系。我們國家現在的醫保,剛才講了,低水平、廣覆蓋、可持續,發展得很快,覆蓋得很快,但是保障能力有限,特別是對於抗大病風險、經濟災難性的疾病風險,還是有限的。我們國家醫保現在以市一級為單位的統籌,這個池子太小,統籌級別太低,到省一級的統籌,池子深,這樣能夠更好地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就是籌資水平還需要提高。同時推進商業保險的發展。我們國家商業保險和補充保險發展不充分,基本醫療保險是不可能解決我們所有疑難重症的經濟負擔的。這方面我們國家還需要進一步地發展,提高保障的能力。

第二個是完善藥品政策。這兩天大家也看到了,“4+7”的招標採購擴大,也還在推進。國務院和相關部門採取了有力的措施,來推動這次改革。甚至也可以説是近幾年改革的重要的突破口。第一個措施就是進口專利藥降價,抗癌藥通過國家談判,17種藥品降價,進入醫保。第二是“4+7”集中招標、帶量採購。降低了交易成本,特別是中間環節的成本。解決藥價虛高問題,牽扯到醫藥産業,牽扯到醫療服務産業。這個問題如果解決得好,對我國醫藥産業的戰略重組和良性競爭,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我們加強醫院管理、規範醫療行為、改進醫德醫風,也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們要使各級各類公立醫院積極使用中標藥品,組織好藥品的生産和配送,一定不要再出現“中標死”這種情況。現在從藥品配送和使用的情況看,進展很好,老百姓能夠享受到藥品降價所取得的紅利。

第三個是加強醫院的管理。首先是加強醫生的醫德醫風教育,二是加強行業監督。國辦最近印發了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我們抓好實施推動我國大醫院從規模擴張型走向質量效益型,從粗放式經營走向集約化經營,從投資醫院發展建設轉向擴大分配,提高醫院整體效能。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主要是一個資源的盤活和提升的問題。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主要是解決補償和管理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兒。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技能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剛剛結束的世界技能大會上,中國的選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請問,下一步將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技能人才的發展?謝謝。

張紀南:

謝謝你對技能人才工作的關心。世界技能大賽也被稱作“世界技能奧林匹克”。我國從2011年第一次參賽獲得1塊銀牌,今年獲得了16金、14銀、5銅,取得了金牌、獎牌和團體總分“3個第一”的歷史最好成績。成績的取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擴大和提高,也反映了我國産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不斷擴大和提高。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我國技能選手取得的優異成績,並對下一步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我們的根本遵循。

技能人才發展是利國、利企、利民的大事、實事、好事。對國家來講,這是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支撐。對企業來講,這是提高企業競爭能力、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對勞動者來講,“一技在手、終身受益”,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重要保障。這次我國獲獎的選手裏面,有4名來自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這説明,一人技能成才,全家就能脫貧。下一步推進技能人才工作,我們總的思路是:聚焦一個目標、堅持“三個導向”、突出“四個加大”。

聚焦一個目標,就是要聚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也就是説,速度要加快,數量要擴大,素質要提高。堅持“三個導向”,就是要堅持能力導向,以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平、能力素質為核心;堅持市場導向,就是要貼緊社會、産業、企業、個人的發展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針對技能人才發展存在的短板弱項,聚焦問題、捯根問題、解決問題。突出“四個加大”,一是加大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實施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開展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用3年時間,使用1000億的失業保險資金結余,補貼培訓5000萬人次。我們稱之為“315工程”。這個工程有一系列含金量比較高的補貼和扶持政策,是個利企惠民的工程。對企業來講,有商機;對勞動者個人來講,有“升機”,就是有提升發展的機會。希望大家關心關注,不要錯過時機。

二是加大技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力度。重點是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這是促進技能人才發展的關鍵。要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建立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減少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要破除身份、學歷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促進平等聘用和使用技能人才。加大技能人才的評選表彰力度,激勵技能人才成長。總之,有破有立、綜合施策,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三是加大職業技能競賽的組織力度。職業技能競賽,是推進技能人才、尤其是青年技能人才工作的有力抓手。我們要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獎,建立健全以世賽為引領、國賽為主體、基層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為基礎的綜合競賽體系。研究舉辦綜合性的全國技能大賽,為技能人才成長提供更多的平臺、創造更多的機會。同時,要籌辦好2021年在上海舉辦的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努力辦成一屆富有新意、影響廣泛的大賽。

四是加大宣傳引導的力度。這些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技能人才發展的氛圍越來越好,但是“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需要加強宣傳和引導。誠懇希望各位記者朋友們,關心關注、支持幫助,積極宣傳技能人才相關政策,積極宣傳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先進典型,積極宣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共同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技能人才工作。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鳳凰衛視記者: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也都會老,養老問題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想請問黃部長,70年來,咱們在老有所養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另外,下一步還會採取哪些措施?謝謝。

黃樹賢:

我來回答這位記者同志提出的問題。這位記者講得好,“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我還要加一句,“大家都關心”。老人關心,中年人也關心,中年人關心不僅因為自己會變老,更重要的他承擔著非常繁重的養老孝老的責任。另外,孩子們也關心,奶奶、爺爺有個很好的老年生活,孩子們也開心,也高興。所以,大家都關心。

黨中央、國務院對養老問題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推動養老事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養老服務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變革和跨越式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我們建立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特別是近年來,針對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比較強烈的情況,不斷地擴大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改革試點,針對老年人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擴大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優化了養老服務供給。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2.99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34萬個,養老服務床位合計735.3萬張。其中,超過50%的養老機構和近40%的養老床位由社會力量舉辦,實現了從政府為主向政府、社會共同發展養老服務的重要轉變。

二是中國特色養老服務制度基本建立。國家頒布實施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連續多年將養老服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列入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中央層面先後出臺加快發展養老服務、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推進醫養結合等多項政策性文件,今年國務院還專門出臺了解決養老服務發展堵點痛點問題、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等政策性措施,著力破除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我們還將符合條件的1500萬和400萬困難老年人分別納入了最低保障的範圍和政府供養範圍。高齡津貼制度和經濟困難老年人的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的護理補貼制度基本實現了省級全覆蓋,已經惠及了近3600萬老年人。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就醫、公共交通、教育、文化娛樂等領域的照顧服務措施也廣泛實施。

三是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的重要指示精神,連續四年開展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的專項行動,持續加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投入的力度,全面整治各種養老服務風險隱患,努力讓老年人在養老機構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先後頒布了《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範》《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等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用制度和標准保障養老服務質量。我們還大力發展面向失能老年人的康復輔具産業,加強養老服務人才培養。

養老服務關係到每個人、每個家庭,而且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主要是要進一步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鼓勵發展養老事業,健全養老服務體系。這個體系就是“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居家為基礎”就是居家是養老的重點。“社區為依託”是指社區是老人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支撐。“機構為補充”,因為到機構裏面去的,一方面是有些特困老人、困難老人,另一方面是有些失能、半失能老人,還有一些願意到養老機構養老的老人。所以一定要把機構建設好、管理好。“醫養相結合”,主要是老年人相對來説,生病的多一點,有的病重一些,醫養結合十分重要。我們和衛健委配合得非常好,正在大力地推進醫養相結合的一些措施。

我們還將通過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擴大養老服務供給。目前養老服務的供給還不能完全順應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所以,我們還要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我們還要進一步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確保養老服務安全、可靠。我們相信,通過各方面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夠讓廣大的老年人擁有快樂、健康、幸福的晚年。我就回答到這裡。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

這個問題我想提問陳寶生部長。我們都知道,教育問題備受外界的關注,從70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您覺得哪些方面最能體現咱們中國教育的特點和特色?謝謝。

陳寶生:

你提的這個問題很有意義。我覺得凡是從特色特點角度考慮問題的,都是希望抓住規律。70年來,中國教育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變化是歷史性的。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中國教育的特點和特色,我想有兩條,一是“快”,二是“公”。

“快”是就速度講的,這裡的關鍵詞是“跨越”,基本方法是“拼搏”。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小學凈入學率只有20%,4億5千多萬人口中大學生只有11.7萬。我們用了20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我們用了十幾年時間,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跨越。經過70年發展,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已經達到81.7%;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已經達到99.9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100.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今年我們高職擴招百萬,再加上自然增長,高等教育將歷史性地跨入普及化階段。

第二個特點是“公”。追求公平,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我們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價值追求。“公”是就價值而言的,這裡的關鍵詞是“均衡”,基本方法是“傾斜”。影響均衡的主要因素是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校際差距、群體差距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在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加大了力度。一是向農村傾斜。城鄉學校建設、教師編制、生均公共經費基準定額,還有基本裝備配備標準,四個方面實現了統一,城鄉是一致的。全國99.8%的城鄉學校辦學條件達到了底線要求。這是很大的改善。到農村去,現在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最漂亮的設施是學校。二是向困難群體傾斜。我們已經建立起了從學前到研究生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這十多年來,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0億人次,資助金額1.45萬億。還有向特殊群體傾斜,聽力、智力、視力三類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問題,我們這幾年加大力度解決得比較好。30萬人口以上的縣基本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這三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已經達到90%以上。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三是向少數民族傾斜。這些年我們辦了很多內地新疆班、內地西藏班,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等各級各類內地民族班,累計招生93.57萬人,促進了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四是向貧困地區傾斜。我們還實施了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考生的專項招生計劃,已經招了47萬8千多人,讓這些地區的學生能夠上優質高校。這個計劃很受老百姓歡迎。

中國教育將沿著這樣的路子繼續發展下去,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就是我們總的目標。我們現在已經是教育大國了,正在努力建設教育強國。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個成員、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通過學習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創造他們的夢想。謝謝!

澳門澳亞衛視記者:

王部長,70年來,在住房保障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進展是怎樣的?下一步還有哪些考慮和計劃?謝謝。

王蒙徽:

謝謝你對我們住房保障工作的關注和關心。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住房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保障能力也顯著提高,我們現在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大家知道,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實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實際上我們的住房供應是不能滿足需要的,住房短缺問題也非常突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才6.7平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地探索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1994年,國務院作出了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同時加快了保障性住房建設,來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到了2007年,全國建設廉租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一共是1000多萬套。2008年開始,我國開始大規模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到2018年,全國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約7000萬套,還有2200多萬困難群眾領取了公租房租賃補貼。也就是説,我們幫助了約2億群眾解決了住房困難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開工建設的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4000多萬套,惠及了1億多住房困難群眾。到現在,城鎮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新市民的住房困難問題也得到了緩解,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不斷增強。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和住房市場體系,加快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特別是新市民住房問題,促進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主要想做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進一步做好公租房保障工作。我們將健全公租房申請、輪候、準入、退出等工作機制,逐步推廣政府購買公租房運營管理服務,不斷提高公租房管理服務水平。

二是大力發展和培育住房租賃市場。我們將總結推廣12個城市住房租賃試點的經驗,落實各項支持政策,增加租賃住房有效供應,著力解決新市民等群體的住房問題。

三是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産權住房。我們將總結北京、上海共有産權住房試點的經驗,鼓勵人口流入量大、房價較高的大中城市,結合本地實際發展共有産權住房。

四是穩步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我們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重點改造老城區內臟亂差的棚戶區和國有工礦區、林區、墾區的棚戶區。加大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加快工程進度和分配入住,讓群眾能夠早日住上新居。謝謝。

襲艷春:

發佈會已經進行了快90分鐘。還有最後一個提問機會。今天來了很多外國記者,看看外國記者有沒有提問的。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

關於就業的問題。我們知道,現在受國際局勢影響,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李克強總理不久前在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時提到,中國經濟能夠保持6%以上的中高速增長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想請問張部長,經濟下行目前對就業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謝謝。

張紀南:

謝謝你對就業問題的關心。就業是個國際性的問題。當然,中國有近14億人口和9億的勞動力,就業更引人注目。就業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但是,就業的發展狀況既取決於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取決於經濟發展的結構。中國的經濟體量大、市場大,尤其是近年來第三産業發展迅猛,容納的就業量在不斷擴大,創業創新活躍,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這些都對保持就業穩定具有良好的基礎性作用。關鍵我們還有體制優勢、制度優勢,在黨的領導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針對今年的形勢,中央把“穩就業”放在了“六穩”的首位,各地區、各部門形成合力,企業和勞動者自強不息,中國的就業形勢保持了總體穩定。

主要表現:一是就業的主要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1-8月份城鎮新增就業98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89%。8月份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是5.2%,低於5.5%的預期控制目標。二是市場的供求基本平衡,第二季度人力資源市場的求人倍率是1.22,市場供求繼續保持總體平衡。三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這些重點群體的就業相對也是穩定的。我們今年大學畢業生834萬,創新高,目前他們的就業情況和往年的水平基本持平。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新的影響因素在不斷地增加,對就業也有不少的挑戰。但是,我們有信心做好就業工作。主要考慮是,把握“一個突出”,做到“五個著力”。

“一個突出”,還是要突出就業優先導向,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區間調控的下限,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循環。

“五個著力”,一是著力推進為企業減負,穩企穩崗穩就業。在‘降、返、補’三個字上下功夫。“降”,就是落實降低社保費率政策,預計全年社保費減負超過3000億元;“返”,就是對不裁員、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加大援企穩崗的力度;“補”,就是對於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企業給予社保補貼、貸款貼息、稅收減免。

二是著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創業對促進就業是有倍增效應的。我們將加大創業擔保貸款的政策落實,提供稅收減免等相應的措施,鼓勵創業。

三是著力抓好職業技能培訓。這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有力舉措,也就是要解決“有事沒人幹,有人沒事幹”的問題。剛才介紹的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315工程”,就是一項重要舉措。

四是著力提升就業服務的水平。從年初開展針對農民工的“春風行動”,到現在正在進行的針對大學生就業的秋季專項行動,累計已組織各類招聘會4萬餘場,提供免費服務超過5000萬人次,下一步還將加大這方面的力度。

五是著力兜牢民生的底線。就是繼續對就業困難人員開展“一對一”幫扶,對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對生活困難的失業人員,及時發放失業保險金,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總之,我們將全力以赴,把就業工作做實做好做到位。謝謝。

襲艷春:

再次感謝五位發佈人,也謝謝大家。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