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釋放青年創新創業的無窮力量——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五年綜述

2019-10-12 07:3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947萬名大學生、230萬個團隊參賽”,這是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雙創大賽”)創辦五年來的成績。作為覆蓋全國所有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影響最大的高校雙創盛會,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即將在浙江杭州拉開帷幕。五年來,它究竟帶來了什麼變化?産生了哪些影響?

鍛造一支敢闖會創的雙創生力軍

作為浙江大學在讀博士生,2017年,白雲峰帶領的“杭州光珀智慧科技”團隊獲得了第三屆“雙創大賽”的全國總冠軍。他們的參賽項目“新一代固態面陣激光雷達”基於飛行時間測量法,結合光珀獨有的創新性技術,可以十分經濟的價格獲得稠密的點雲數據,同時解決了傳統線掃激光雷達體積大、分辨率低、成本高等問題。如今,光珀科技已經成長為一家準獨角獸企業。

像白雲峰這樣從一名普通學生到雙創生力軍的例子,在“雙創大賽”的舞臺上,比比皆是。從無人直升機系統、微小衛星,到Niceky自抗凝性高通量血液透析器、終極發動機……注重學科交叉和跨行業創新,體現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輪工業革命重點領域的前沿趨勢和最新成果,一大批高精尖項目競相涌現,青年學子創新創業的熱情被激發點燃。

雙創生力軍還在持續增加。據了解,即將啟幕的第五屆“雙創大賽”參賽規模再創新高,共有來自全球五大洲124個國家和地區、4093所院校的457萬名大學生、109萬個團隊報名參賽,參賽項目和學生數接近前四屆大賽的總和。其中,國際賽有來自120個國家和地區、1153所院校的6000多名大學生參賽。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岩表示,本次大賽構建了高教、職教、國際、萌芽四大板塊,實現了“五個更”的辦賽目標:更全面,縱向上實現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鏈條參賽,橫向上實現了國內到國外五大洲高校全覆蓋。更國際,120個國家和地區的1153所國外高校大學生參賽,堪稱一場“百國千校”參與的世界大學生雙創奧運會。更中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開始形成了創新創業教育中國模式。更教育,一百萬大學生踏上“青年紅色築夢之旅”,一堂最有溫度的思政課、一堂最有深度的國情課開講。更創新,實現了形式和內容創新,推動人才培養從就業從業模式向創新創業模式轉變,服務國家創新發展。

推動一場雙創教育的深化改革

即便已經過去兩年多,但大連理工大學的“終極發動機項目”團隊創始人田華依然清晰記得,奪得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金獎時的點點滴滴。

“除了本身的興趣外,關鍵是學校提供的創新創業學院這個平臺,把我們聚在了一起。”田華説,學校教育功不可沒,為了幫助更多年輕創客解決盲點,大連理工大學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組織學生深入企業了解運營模式,“課堂教育+體驗實習+創業實戰,讓我們的創意創新創業真正融合了起來”。

在“雙創大賽”的帶動下,全國高校著力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線上線下“金課”,目前全國累計開課2.8萬餘門,其中200所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開設2800余門線上線下課程,選課人數近630萬人次。大賽還有力推動了政策活力的釋放,各高校普遍開展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改革,實施了彈性學制,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建立了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化制度、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認證和學分認定制度,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創業的活力。

吳岩介紹,“雙創大賽”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種制度創新。各地各高校以大賽為抓手,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改革觸角延伸到課程、教法、師資、實踐等各個環節,孵化平臺、創業基金等支持體系不斷完善,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持續提升。

開出一堂最大最有溫度的思政大課

創新創業不是做虛無縹緲的妄想,而是要與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脫貧相結合,以青春之奮鬥領航民族之振興。從第三屆大賽開始,組委會從參賽學生中公開招募了百餘支大學生創業團隊走進延安,組織實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了解國情民情,幫助革命老區人民脫貧致富。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學生陳文彬便是其中一員。他們團隊獲得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公益中國“最具網絡影響力”單項獎。“四年來,我們團隊助力茅坪鄉新增黃桃基地3000余畝,解決百人就業問題,為農戶增收萬元,茅坪鄉于2017年2月順利實現脫貧。精心打造‘桃醉井岡’品牌,創造品牌代言人‘桃喜’,打造‘桃醉井岡’超強IP效應。成功搭建淘寶等線上預售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以及黃桃文化節等多種方式對神山黃桃進行推廣,平臺僅上線一個月,線上銷量突破12000筆,成交額達50余萬元。”

吳岩介紹,三年來,教育部組織31個省份的170萬名大學生、38萬個團隊參加“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走進革命老區、農村地區、城鄉社區,傳承紅色基因、了解國情民情、接受思想洗禮,助力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對接農戶近100萬戶、企業3萬餘家,簽訂合作協議21000余項,産生直接經濟效益百億元,設立公益基金480余項、基金規模達3.6億元,探索並實踐了“滴灌式”“浸潤式”“體驗式”的思政教育模式,開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溫度的思政大課。(記者 晉浩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