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態環境部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情況並答問

2019-10-30 19:26 來源: 生態環境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實錄

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出席發佈會並介紹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特別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有關進展。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今天的發佈會,我們邀請到海洋生態環境司霍傳林副司長,介紹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有關進展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近期幾項重點工作情況。

一、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穩定運行

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于7月19日正式開通以來,穩定運行。截至目前,總訪問量4.8萬人次。平臺根據污染防治攻堅戰熱點、難點問題開設技術專題,“無廢城市”技術專版已于近期上線,重點展示該領域的技術成果和需求對接情況。

今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已先後在長江沿岸(成都、長沙)和廣東、天津等省市多次舉辦平臺的線下技術成果推介活動,覆蓋工業行業、農業面源、城鎮生活、黑臭水體治理、水體生態修復等污染控制以及水環境管理等方面。本月,針對長江下游地區的“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生態環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動”在江蘇南京成功舉辦,集中展示了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控制、海洋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的近百項環境科技成果,在科研人員、技術成果持有方和管理部門、企業等需求方之間搭起了互相了解、推進合作的橋梁,構建了産學研用“聯姻”平臺,及時將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治污一線,為污染防治攻堅戰送科技、解難題。

下一階段,平臺將重點圍繞“無廢城市”、“畜禽養殖”等環境治理重點領域開展專題建設,舉辦專家分析會、開設專題窗口、更新展示案例。在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科技支撐的同時,積極開展與各重點行業協會的廣泛合作,推動解決行業環境污染問題,助力産業高質量發展。

二、持之以恒推進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年、關鍵年,2019-2020年秋冬季攻堅成效直接影響2020年目標的實現。據預測,受厄爾尼諾影響,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偏差,不利於大氣污染物擴散,進一步加大了大氣污染治理壓力,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抵消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日,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發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進行了整體安排和部署,提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要全面完成2019年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秋冬季期間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6%。

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對過去行之有效的、好的經驗和做法持續予以推進。在保持工作連續性的基礎上,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更加強調依法性、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更加強化依法依規。堅決反對“一刀切”,在今年的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中,一律沒有涉及強制性錯峰生産、大範圍停工停産等要求,堅決反對“一律關停”“先停再説”等敷衍應對做法,嚴格依法依規做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二是更加突出科學施策。實施差異化應急管理,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要求各地根據《關於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夯實應急減排措施,實施企業分類分級管控,達到A級的企業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可不採取減排措施,B級企業適當少採取減排措施。

三是更加強調因地制宜。在確定2019-2020年秋冬季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時,充分考慮各地工作實際和操作性,依據各城市上個秋冬季PM2.5濃度值與過去兩個秋冬季累計下降幅度分別進行分檔,設定各檔改善目標,上個秋冬季PM2.5濃度越高、累計下降幅度越小,本秋冬季目標越高。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紮實推進各項任務措施,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三、生態環境部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

生態環境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要求,大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是加強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頂層設計。研究起草《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總體工作方案》,以維護黃河生態安全為目標,立足全流域整體和長遠利益,正確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構築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二是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沿黃九省區“三線一單”編制。劃定祁連山區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啟動黃河流域生態狀況評估。落實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

三是推進流域污染治理。指導和支持沿黃九省區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完成沿黃地級及以上城市103個飲用水水源地1362個問題整治。完善生態環境風險管控體系。

四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監督執法。將黃河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作為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要內容,今年對青海、甘肅開展第二輪督察。加強環境監督執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黃河生態環境的違法問題。

四、生態環境部加快建立項目環評信用監管體系

為落實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深化環境影響評價領域“放管服”改革,2019年9月20日,生態環境部公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將於11月1日施行。

為確保管理辦法的順利實施,生態環境部還配套建設了一個平臺、配發三個文件,加快形成以質量為核心、以公開為手段、以信用為主線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管體系。

一個平臺,即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已在政府網站上線,將與管理辦法同步施行和啟用。這是生態環境領域首個全國統一的信用管理系統,對環評信用管理對象的失信行為,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都可以記分,並通過平臺做到實時累計,實現對編制單位及從業人員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切實提升環評領域“互聯網+”監管水平。

三個文件,即《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能力建設指南(試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信息公開管理規定(試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失信行為記分管理辦法(試行)》。

三個配套文件在依法取消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服務資質管理的同時,遵循事前指導、事中規範和事後嚴管的工作思路,在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主體的能力建設、信息公開和失信懲戒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和要求。鼓勵編制單位自覺加強人才培養,建立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基礎信息公開制度和誠信檔案體系,明確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失信行為記分規則,積極推進信用監管方式方法。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組織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認真落實監管職責,繼續狠抓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質量,加強抽查與復核,完善信用監管體系。對存在問題的公開曝光並依法嚴懲,落實建設單位主體責任,對有關單位與人員實施“雙罰制”,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五、第二十九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舉行

第二十九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于10月25-26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四國代表出席本次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25)主席國智利、“77國集團+中國”輪值主席國巴勒斯坦代表作為嘉賓國代表參會。

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會議上指出,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始終堅定支持多邊主義,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和“國家自主決定”的制度安排,立足國情百分之百恪守作出的承諾。中方高度重視“基礎四國”機制,加強與印度、巴西、南非及其他國家合作,包括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南南合作,持續推動氣候多邊進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

會議期間,“基礎四國”圍繞多邊進程形勢、COP25預期成果、四國合作以及南南合作等主題進行深入探討交流,進一步協調立場,達成廣泛共識。會後,“基礎四國”舉行了新聞發佈會,共同發表《第二十九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聯合聲明》並回答了媒體提問,呼籲共同維護多邊機制,同舟共濟、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推動COP25大會取得成功。

劉友賓:下面,請霍傳林副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 霍傳林: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就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情況與大家進行交流。

首先,代表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我國環保事業特別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媒體作為營造知海愛海良好氛圍的關鍵力量,是生態環境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衷心希望各位媒體朋友繼續深切關心、深度報道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特別是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出重要論述、做出重要批示:今年4月,在集體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週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提出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10月份,在致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的賀信中強調,“要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

去年11月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對我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近一年來,生態環境部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組織召開了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工作會議和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座談會。在部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在發生物理變化的基礎上不斷催生化學反應,重建重構和融合融入明顯加快:

一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開局良好,環渤海三省一市及有關地市全部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劣V類入海河流國控斷面整治和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取得階段成效,各項重點工作正在平穩有序推進;

二是頂層設計工作有序推進,《海洋環境保護法》和《“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前期研究有序展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修改草案)》報請國務院審定;

三是海洋生態環境監管不斷加強,入海排污口和重要生態區域監管力度持續加強,海洋工程和海洋傾廢有關審批事項實現平穩過渡;

四是機構改革進程平穩有序,流域海域監管機構掛牌成立,陸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整合初見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根本,切實強化綜合治理、統籌謀劃和系統監管,落實落細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等重點任務,切實將陸海統籌的體制優勢轉變為河清海晏的治理實績,為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繼續做出貢獻。

需要通報的是,我們近期調度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有關情況,現場給大家準備了背景材料,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查閱。

下面,我願意回答媒體記者朋友們所關心的問題。謝謝大家!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機構改革以後,陸源入海排污口監測劃入生態環境部職能範圍內,大家普遍認為,這樣可以解決海洋環境監測數據“打架”的現象,請問機構改革以後海洋環境監測職能具體如何調整?進展如何?

霍傳林:謝謝記者的提問。我理解這個問題可能是講過去機構改革之前數出多門的問題,不單是入海排污口,包括整個監測的工作也存在這個問題。

我們通常講,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頂梁柱和生命線。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就發佈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啟動了網絡整合工作。這次機構改革之後,更是著力解決了數出多門的問題,像您剛才講到的入海排污口、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都劃到生態環境部的職能範圍內。生態環境部監測工作構建了監測總站牽總,衛星中心、核輻射中心和海洋中心“一總三專”監測佈局。其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按照“統一組織領導、統一規劃佈局、統一制度規範、統一數據管理、統一信息發佈”的原則,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職能調整。

統一監測佈局方面,一是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將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納入國家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二是統籌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業務佈局,制定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實施方案,統一組織具有能力、資質的監測力量,實施監測,確保監測工作順利實施。

統一制度規範方面,一是生態環境部正在組織編制《生態環境監測條例》,也將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納入條例,進一步夯實依法實施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的制度基礎。二是統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的評價、監測標準,落實中辦、國辦《關於深化環境監測改革 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為統一開展監測活動奠定基礎。

統一數據管理方面,整合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建立統一監測數據平臺,包括您講的入海排污口都在這個平臺上,實現海洋生態環境信息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的信息公開。

統一信息發佈方面,2018年會同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和交通運輸部發佈《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下一步,將按照“五個統一”的要求,構建符合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監管需求,佈局科學、事權合理、具有代表性和歷史延續性的點位網絡和業務佈局,構建國家與地方相協調的監測機構格局,推進監測機構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提升監測機構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為提升監測工作的科學化、精細化、動態化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渤海的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在我們渤海的背景材料裏已經提到了,這裡我就不詳細展開介紹了,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已經印發實施近一年時間,各項主要任務的進展情況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是什麼?下一步有何措施?

霍傳林:謝謝,我覺得您這是一起提了三個問題,非常感謝您對渤海攻堅戰的高度關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印發近一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推進陸源污染治理、海域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等工作。在攻堅戰行動計劃上明確有時間節點的任務有30項,其中2019年有13項,現在正在有序地開展,其中4項任務已基本完成,還有9項任務仍在進行。

陸源污染治理方面,查排口、消劣V。2019年2月,生態環境部印發《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通過三級排查,實現渤海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線有口皆查,為有效管控陸源污染源、提升渤海生態環境質量奠定基礎。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三省一市13個沿海城市(區)一級和二級排查,正在進行三級排查。2019年6月,我部印發了《渤海入海河流劣V類國控斷面整治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將消除入海河流劣V類國控斷面打造為渤海攻堅戰的標誌性成果。截至9月份,入海河流“消劣”任務涉及的10個斷面只有2個還是劣V類。

海域治理方面,清散亂、控污染。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分別在海水養殖污染治理、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等方面多措並舉,齊抓共管。截至目前,三省一市共創建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800余家;天津、山東分別清理整治非法和不符合分區管控要求的海水養殖區域超過2萬畝和19萬畝;完成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此外,三省一市編制了“海上環衛”工作機制建設方案,啟動沿岸一定範圍內生活垃圾堆放點的清除工作。

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治岸線、修濕地。自然資源部、林草局、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保護”和“修復”兩手同時發力。截至目前,三省一市均按照“一灣一策、一口一策”的要求,全部完成了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方案編制工作,海洋生態修復工作逐步推進;重點推進河北灤南濕地和黃驊濕地、天津大港濕地和漢沽濕地、山東萊州灣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選劃為自然保護地。

在環境風險防範方面,消隱患、強應急。我部強化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活動溢油風險管控,與中海油等涉油企業研究建立協作支持和溢油應急響應聯動機制;交通運輸部加強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能力建設;應急管理部完善京津冀協同應對事故災難機制,渤海生態環境安全得到進一步加強。截至目前,三省一市排查企業565家,排查整治環境風險隱患近2000處,下達整改文書187份,對5400余家企業環境應急計劃進行備案。

我總結一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之所以取得上述成效,是與國家有關部門、沿海三省一市和十三個沿海城市的週密部署、緊密配合、有序落實、分工協作是密不可分的。渤海攻堅戰是個系統工程,國家層面通過多部門的聯動,吹響動員號、建起調度賬、派出幫扶組,有關部門及時組織召開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生態整治修復、漁業污染防治等專題座談會進行部署和動員,我部組織部屬單位、專家專門開展了駐點幫扶和技術指導,兩次調度評估工作成效,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加大了對攻堅戰的扶持力度,2019年支持經費數十億,科技部在原專項下專門設立三個渤海生態環境治理的項目,這是國家層面。

地方層面,通過畫出路線圖,定好時間表,落實責任人,多層級確保攻堅戰見事、見人、見成效。環渤海三省一市及13個沿海城市(區)全部編制印發本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天津由市委書記擔任總指揮,山東省自我加壓,河北省唐山市先試先行,遼寧省大連市最早啟動行動計劃。通過上下聯動,合力攻堅推動取得上述成效。

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大家也都知道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成本高、見效慢、易反復,要實現持續改善只有鍥而不捨,持之以恒才能鞏固成效。

您剛才説的問題可能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還有一些城市重視程度不夠。個別城市站位不高,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相對遲緩,甚至有些地方實施方案上下一般粗。部分城市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部署、輕落實,重形式、輕實效的問題,在消除劣V類斷面、海洋垃圾防治等方面進展緩慢。有些城市風險意識比較弱。

二是不得不説海洋環境質量的改善還存在較大的壓力。目前渤海仍然處於污染排放和環境風險的高峰期,陸源和農業面源污染物入海量較大,遼東灣、萊州灣、渤海灣等部分海灣存在一部分劣四類水體,而且水質非常容易産生波動。多個已經“消劣”的斷面還可能會出現反彈。

三是區域間成效不平衡,整體的攻堅目標實現具有不確定性。受到治理週期的影響,各地區在風險防控等方面成效不平衡,生態整治修復成效不明顯,部分地區的水質改善有一定成效,但是距離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

當然,渤海的情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突出的問題源於長期的積累和疊加,只有鍥而不捨,持之以恒才能形成治理成效。

還有一項工作向大家報告一下,我們現在已經在開展“十四五”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按照部黨組確定的總體思路,以“管用,好用,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為新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實際上這個工作對渤海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渤海攻堅戰對“十三五”期間的渤海綜合治理進行攻堅,而“十四五”規劃則是對“十三五”渤海攻堅戰之後的渤海生態環境保護奠定一個工作基礎。謝謝。

光明日報記者:我們了解到,沿海部分地方近兩年正在推進灣長制試點工作,《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也提出建立實施灣長制,可否介紹一下有關工作進展和成效?生態環境部後續將有何打算?

霍傳林:謝謝,非常感謝您對這項工作的關注。“灣長制”這項工作還在試點的過程中,是我們當前做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制度機制探索,主要目的是建立陸海統籌的治理協調機制和黨政同責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治理機制,著力解決近海治理體制不健全、監管缺位等長期存在的問題,既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效抓手,也為攻堅戰後建立長效機制提供制度保障。

2017年以來,浙江省和海口、青島、秦皇島、連雲港等“一省四市”開展了灣長制的試點工作。目前,各個地區試點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因地制宜,創新制度,紛紛探索出臺了各具特色的灣長制模式。比如説,浙江省從“一打三整治”到“五水共治”,將灣(灘)長制納入全省的治水體系,形成了“大治水”的格局;秦皇島市逐級細化責任區域,做到“每一米海岸都有人管”;連雲港市成立“民間灣長”志願者隊伍,充分調度社會力量參與;青島市實施重點海灣巡灣制度,強化執法督查;海口市專門制定出臺了灣長制地方法規,使灣長制從試點走向依法行政。此外,山東省和海南省分別將試點工作拓展至全省範圍,通過以點帶面、以面實踐的方式,逐步探索灣長制模式。根據我們的初步摸底,試點地區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主體責任都得到了大大的壓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不明晰、壓力不傳導等“老大難”的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下一步,我們將在“打通陸地海洋”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形勢、新要求,逐步推動灣長制從試點到規範、從有名到有實,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總結經驗。各地試點提供了非常好的實踐基礎,我們將評估工作成效,總結好的做法和經驗,提煉出行之有效的制度。

二是系統謀劃。聚焦構建現代化的環境治理體系,以構建長效治理機制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和責任導向,以壓實責任、協同共治、多元參與為重點,抓好灣長制的頂層設計和發展定位。

三是實踐推進。按照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工作部署,率先在渤海出台灣長制指導意見,結合環渤海三省一市實際情況及各主要海灣的環境特點,探索具有普適性和區域特色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制度,也探索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之後的長效機制,為全面推行灣長制進一步打下堅實基礎。

封面新聞記者:海洋環境監管職能轉隸生態環境部門已經一年多時間了,“打通陸地和海洋”的目標是否已經實現?我國海洋環境是否有明顯好轉?

霍傳林:謝謝您的提問,也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注。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之後,打通了陸地和海洋,這也是李幹傑部長經常講的“五個打通”之一。一年多以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融合融入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反應”,機構職能、人員編制整合優化、融合增效,正在向“表裏如一、形實一致”的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了陸海統籌的有效合力。

去年的新聞發佈會上,我們提出了陸海統籌“四個銜接”的基本思路。借這個機會,我也彙報一下相關工作的進展情況。

第一個銜接是,陸域(區域、海域)環境保護設施要與海洋環境質量要求相銜接,以實現污染物入海監管方面的以海定陸。在這一方面,我們強化了陸海污染的聯防聯控,特別是強化了海洋環境污染治理從陸上抓起的基本思路,在渤海組織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劣V類入海河流國控斷面整治的專項行動,管好直接向海排放污染物的兩道“閘口”,初步實現了陸海統籌、河海聯治。

第二個銜接是,沿海陸域産業佈局要與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銜接,實現産業佈局方面的以海定産。在這一方面,我們充分發揮“三線一單”和環境影響評價的門檻作用和引導作用,促進陸域和海域“三線一單”在管控條件、準入類型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同時在開展沿海地區規劃環評、工程項目環評的過程中,建立部門間協調聯動機制,注重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審查,逐步實現産業佈局方面的以海定産。

第三個銜接是,陸域海域綜合治理規劃、工程和海洋環境保護目標相銜接。在這一方面,我部同步啟動了“十四五”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注重流域、區域、海域在管控措施、斷面要求、治理目標等方面的銜接,確保“十四五”期間從規劃層面、從起始階段就充分體現陸海統籌的理念。

第四個銜接是,統一陸海生態環境監測佈局,以實現標準和數據相銜接。過去的一年,我們按照陸海統籌、全面覆蓋、聚焦重點的原則,對原環境保護部和原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進行了整合優化,涉及1434個海水水質監測站位、195個入海河流國控監測斷面和453個日排放污水量大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實現了陸海監測網絡的整合優化、融合增效。

通過上述工作,2019年上半年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狀況延續穩中向好態勢,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水質(一、二類)面積比例為76.5%,較上年同期增加6.7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面積比例13.2%,較上年同期減少2.1個百分點。

陸地、海洋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醫整體觀非常適用於陸海統籌的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黃河流域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研究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分類施策,重點突破,將陸海統籌這個長期課題和系統工程研究好、規劃好、落實好。謝謝!?

新京報記者:我想提問兩個問題,第一,我們注意到,生態環境部近日組建了第一屆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請問專家組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第二,我們注意到生態環境部發佈了9月全國空氣質量狀況,有不少地方出現空氣質量的反彈,請問原因是什麼?

劉友賓:突發環境事件不僅影響環境質量,對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也會帶來很大影響,近年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延續了逐年下降的趨勢,但一些重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仍有發生,總體看環境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必須高度重視。

為進一步提升環境應急管理能力,持續推動生態環境應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發揮專家團隊的支撐作用,生態環境部近日組建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設立生態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生態環境部應急辦)具體負責專家組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專家組成員實行聘任制,每屆任期5年。生態環境部還專門出臺了《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管理辦法》,界定了專家組的定位和組成方式,規定了專家的入選條件和職責任務,明確了專家激勵和保障措施,保障專家組智力優勢和技術優勢的充分發揮,切實服務生態環境安全。

下一步,專家組將重點在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

一是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應對工作。協助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必要時參加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指導和制定應急處置方案,提供科學決策建議。

二是全面開展環境應急科學研究。探索環境應急管理的工作規律,推動環境應急處置工作的規範化、科學化,豐富應急技術的儲備,開展應急狀態下污染物排放或者控制標準體系的研究等。

三是積極推進環境應急管理上臺階。參與環境應急相關法律法規制訂,履行好技術諮詢職責,積極參與環境應急相關的教育培訓,不斷提升整個應急隊伍的整體戰鬥力。

你剛才提到的第二個問題是9月份空氣質量下降的問題,不久前我們公佈了9月和1-9月份全國空氣質量,確實如你所説,部分地區出現了一些波動。我們也組織專家對這些情況進行了認真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受比常年同期偏高氣溫的影響,全國O3濃度同比上升,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2019年9月,全國平均氣溫17.7度,比常年同期偏高1.1度,其中北京、天津、吉林、內蒙古、湖北等省市的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或次高水平。受高溫、較強光照影響,日間O3濃度明顯上升,導致優良天數比例下降。初步分析顯示,2019年9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首要污染物為O3(8小時)的天數約佔污染天的95%以上、23個重污染天的40%左右,其餘重污染天的首要污染物為PM10,説明9月日均空氣質量主要受O3濃度影響。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O3濃度為1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3.6%,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下降14.7個百分點。

對流層(近地層)臭氧是一種典型的二次大氣污染物,人為排放的極少。地面臭氧主要來源NOx和VOCs在熱和太陽光作用下發生的光化學反應。在前體物NOx和VOCs較高的情況下,夏秋季由於溫度高、太陽輻射強容易發生臭氧污染。我國標準規定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為160微克/立方米,與發達國家基本相當。從2015年起,全國337個城市1436個點位均開展臭氧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臭氧污染雖然有所上升,但以輕度污染為主,總體處於可防可控狀態。

其次,降水偏少和氣象條件不利,導致顆粒物濃度上升。2019年9月,京津冀地區大氣靜穩指數同比升高約50%,其中北京市靜穩指數同比升高約40%,大氣擴散能力明顯下降。特別是在2019年9月下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持續一週以上的靜穩、高濕和逆溫天氣,導致污染物的持續累積和轉化。

針對上述情況,下一步將推動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以NOx和VOCs為重點的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積極推進産業、能源、運輸和用地結構的優化調整。

秋冬季已來臨,氣溫下降,O3污染水平下降。特別是進入採暖季後各類污染物的排放強度將進一步增加,氣象條件轉差,PM2.5成為決定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對重點行業採取差異化分級管控等措施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以抵消採暖排放增加和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影響。

中國海洋報記者:請問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進展情況如何?下一步將有哪些安排?對其他地區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有哪些經驗借鑒?

霍傳林:非常感謝海洋報的記者,也是我們之前的同事。關於入海排污口,原來海洋部門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中,我們啟動了兩項很重要的工作,其中一項就是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是牛鼻子,通過排查實行清單式管理,拉條挂帳,將牛鼻子抓住了,行動計劃實施就有比較大的把握。

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從2019年1月份啟動,截至到9月份,已經完成了現場排查,實現了環渤海13個城市的全覆蓋,涉及排查區域上萬平方公里,目前我們正在對排污口分佈的“熱點區域”進行查缺補漏、精準識別,健全完善統一規範的入海排污口名錄,真正實現有口皆查,應查盡查的目標。可以説取得了成效,初步摸清了底數,掌握了狀況、規律和特點,形成了一套排查工作的程序方法。

因為這項工作是部裏的執法局牽頭開展的,執法局的同志總結了入海排污口排查渤海的四個經驗:

一是一竿子插到底。緊扣地方管理實際需求,有效增強排查工作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實現管用、實用、好用。

二是兩條腿走路,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綜合利用遙感、無人機、無人船、紅外等技術手段,並組織人員用腳丈量每一米海岸線,到現場實施拉網式核查,進一步提高排查的精度。

三是實行三個統一。統一尺度規範,統一協調調度,統籌安排陸地、海域、島嶼的排查工作,實現排查全覆蓋,建立入海排污口的統一台賬。

四是邊排查邊監測,每個現場配備快檢包,快檢發現異常,可立即組織規範監測。

在上述基礎上,形成了三級排查的模式,提煉出來了一系列排查36字法,72字訣,形成了一套可以快速複製並推廣應用的技術體系。

我也是在和執法局的同志們交流基礎上總結的,不見得説得非常全面,因為整個渤海的排查歷時9個多月,可能亮點還不止於此,我們部裏的網站上也會定期發佈一些信息,請大家關注。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查、測、溯、治”後續任務。一方面在攻堅排查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排污口分類命名並健全臺賬,進一步落實排污口整治“交辦給政府、落實到灣(河)長”,逐級壓實地方政府排污口監管責任。另一方面,總結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工作經驗,建立入海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的工作體系,出臺監管辦法,明確備案程序,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實現對入海排污口全過程、規範化、精細化的動態管理。這是一個基本情況,謝謝。

北京青年報記者:我們注意到,生態環境部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請問進展如何?下一步還有何安排?

劉友賓: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的有關要求,生態環境部于2019年9月開展第一批長江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對江蘇、浙江、重慶、貴州和雲南等5省市入河排污口開展現場排查。排查工作按照“水陸統籌,以水定岸”原則,在無人機航測的基礎上,又採取“拉網式”排查方式,確保將所有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數明白。

第一批排查工作實地排查沿江岸線7000公里,包括入江河溝986條、江(湖)心洲103座、沿江工業園區79個,以及各類沿江城鎮村莊、港口碼頭、灘塗濕地、農田漁業等,初步建立入河排污口臺賬。

按照計劃,2019年底前,生態環境部將分三批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第二批排查工作預計11月開展,涉及上海、湖北、安徽等3省份,合計岸線長度約8000公里;第三批排查工作預計12月開展,涉及江西、湖南、四川等3省份,合計岸線長度約9000公里。排查工作全部完成後,將全面掌握長江入河排污口情況,為下一步開展排污口監測、溯源和有效治理,加快形成權責清晰、監控到位、管理規範的長江入河排污口管理體系奠定基礎。

中國日報記者:有媒體報道稱,中國目前是最大塑料生産國和出口國之一,也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輸出國。請問,生態環境部對此有何評論?中國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霍傳林:您提的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關注的問題。首先,我想明確一點,中國是最大的塑料生産國和出口國,但並不代表我們是塑料污染大國,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其治理涉及生産、流通、消費多個環節,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中國高度重視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治理,已積極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是推動無害化處理。相關部門積極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推動環境無害化處置,努力從源頭減少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環境。

二是加強專項治理。將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納入灣長制試點工作,禁止生産生活垃圾傾倒入海。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開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污染綜合防控示範。比如,依據《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開展了渤海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的綜合治理;依據《農業農村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加強農村生産生活垃圾污染防治,試點地膜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力爭到2020年實現90%以上的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治理,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

三是強化公眾參與。積極推動公眾參與海灘清掃活動,加強清潔海洋宣傳教育,先後在煙臺、大連、日照等海濱城市組織開展海灘垃圾清掃活動,並以此為契機教育公眾轉變消費習慣,提倡減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增強公眾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的意識。

四是開展監測評價。從2007年就開始將海洋垃圾納入海洋環境例行監測範圍,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海洋環境常規監測範圍,並通過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定期向公眾公佈監測結果。2017年,還首次在大洋、極地開展了海洋微塑料的監測活動。

五是加強科學研究。2017年,啟動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系統調查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污染,深入開展海洋微塑料傳輸途徑、環境行為和生物毒性研究。鼓勵學術交流和數據信息共享,推進海洋垃圾與微塑料監測技術和風險評估方法研究。

六是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應對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國際進程,參與了聯合國環境署區域海行動計劃,認真遵守《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積極推動出臺《東亞峰會領導人關於應對海洋塑料垃圾的聲明》《G20海洋垃圾行動計劃的實施框架》等文件,共同推進全球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防治。同時,我們也積極地推動雙邊合作,比如中日、中加、中美都建立海洋垃圾防治方面的合作機制。

今年9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下一步,我們將結合該意見的貫徹落實,持續加大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防治力度。相信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我們一定會與國際社會一道,治理好海洋垃圾污染,維護好全球海洋環境安全。謝謝。

路透社記者:我有兩個問題,第一,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已經下發,根據我們的計算,即使2+26城市全部達到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整體的PM2.5濃度可能仍然高於去年的目標值,請問生態環境部對此有何評論?我們注意到今年秋冬季攻堅方案中2+26城市的PM2.5削減目標弱于之前的徵求意見稿,請問出於何種考量降低最終的目標?第二個問題,近期有評論認為,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和外部複雜的局勢,今年中國要著力發展煤電,冬季北方的煤改氣將會暫緩或者是擱置,生態環境部有什麼評論?

劉友賓:根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總體部署,我部編制發佈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方案設定了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要求區域2019-2020年秋冬季PM2.5濃度同比下降4%左右,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6%。這個目標是在廣泛徵求相關部門、地方政府以及專家們意見基礎上科學、合理制定的。目標設定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還處於“氣象敏感型”階段,2017-2018年秋冬季氣象條件顯著好于常年平均水平,助推了當年空氣質量大幅改善。研究表明,當年空氣質量改善是“人努力、天幫忙”的結果,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佔七成,相對有利的氣象條件佔三成。根據氣象部門預測結果,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相比往年不利,將面臨霧霾持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將氣象條件差異造成的環境空氣質量變化差異補回來,再進一步下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難度和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是方案中工作任務保持力度不減,壓力不變。方案提出很多具體工作進度要求,如河北省完成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1億噸,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萬戶,按計劃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等,多項工作任務量都超過前兩個秋冬季,充分表明了政府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

三是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任務,完不成任務的城市將被嚴肅問責。按照鞏固成果、穩中求進的總要求,我們在充分考慮延續性、公平性與可達性的基礎上科學設定2019-2020年秋冬季目標。

接下來,我們將全力落實攻堅方案各項任務,大力削減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確保完成秋冬季改善目標,積小勝為大勝,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確保完成打贏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

第二個問題是煤改氣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批示,有關部門和地方也出臺了規劃和計劃,對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實踐表明,清潔取暖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改善空氣質量最關鍵的舉措,對降低PM2.5濃度的貢獻率達1/3以上。不僅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對於老百姓來講,也可以讓他們生活得更加舒適,是一件為民造福的事。

今年我們將堅定不移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繼續推進清潔取暖工作,這個沒有任何動搖,沒有任何變化。在清潔取暖推進中,我們始終堅持五個原則:一是堅持統籌協調溫暖過冬與清潔取暖,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二是堅持以供定需、以氣定改,根據天然氣簽訂合同量確定“煤改氣”戶數;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多元施策,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四是堅持突出重點、有取有舍,重點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散煤治理;五是堅持先立後破、不立不破,在新的取暖方式沒有穩定供應前,原有取暖設施不予拆除。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攻堅方案繼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合理確定年度散煤治理任務。根據各地上報,2019年10月底前,“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萬戶。各地散煤治理任務中,“煤改電”、集中供熱、地熱能等方式替代比例超過50%,更加突出多種方式替代,較大程度緩解天然氣保供壓力。

二是全力做好氣源電源供應保障。抓好天然氣産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快2019年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儲氣設施建設步伐,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向,保障清潔取暖與溫暖過冬。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對“2+26”城市做到全覆蓋,全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價格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制定和完善補貼政策,確保農村居民用得起、用得好。

四是嚴防散煤復燒。對已完成清潔取暖改造的地區,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確保不出現散煤復燒問題。同時,要加大清潔取暖資金投入,保障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

霍傳林:我補充一句,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我參加了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前兩周剛從滄州回來,當地老百姓對清潔取暖非常期待,認為提升了生活水平,是生活方式的轉變。

人民網記者:請問生態環境部在加強船舶污染防治監管和治理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霍傳林:謝謝你的提問,您關心的船舶污染排放包括幾個方面,一個是氣體方面的污染物排放,這一方面,生態環境部相關業務司以及交通運輸部,前期已經開展了很多工作,我就不詳細講了。

我主要介紹一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中關於加強船舶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就像我前面講到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是一個系統工程,船舶污染防治也是這樣,按照行動計劃的要求,交通運輸部會同包括生態環境部在內的有關部門在加強渤海船舶污染防治方面,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印發《關於建立完善船舶水污染物轉移處置聯合監管制度的指導意見》,建立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聯合監管機制,保障船舶污染物與市政公共轉運處置設施之間的銜接;

二是嚴格執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推動環渤海地區建立完善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聯單制度;

三是開展船舶污染防治專項整治行動,強化船舶涉污作業現場監管,督促落實污染防治措施,排查並消除污染隱患,推動建立轄區不達標船舶檔案,對未達標的船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四是加強對長期在渤海海域航行、停泊、作業船舶的鉛封管理,對符合條件船舶的排污設備實施鉛封;

五是開展渤海海上油污染近岸海域風險評估工作。

這是我們通過前期調度,了解到的相關部門,包括我們生態環境部在內的,開展的一些工作。交通運輸部那邊可能還有更豐富的資料,你們可以去了解。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將加強行動計劃工作的信息調度、督促沿海地區繼續加強船舶污染綜合治理,確保渤海綜合治理攻堅目標的實現,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