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守護百姓冷暖 服務經濟發展——新中國氣象事業70週年成就綜述

2019-12-12 07:2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949年12月8日,中國氣象局的前身——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新中國氣象事業的70年,由此寫下濃墨重彩的開篇。從21人的延安清涼山氣象訓練隊到如今十余萬人之眾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從觀測預報服務業務基礎薄弱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以服務國防為主到走入尋常百姓家,歷經巨變的新中國氣象事業始終深深植根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火熱實踐。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幅員遼闊,天氣、氣候複雜多變,是世界上各類氣象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曾經,全國氣象臺站只有101個;氣象儀器設備簡陋,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氣象專業技術人才短缺……新中國氣象事業,從70年前的“一窮二白”艱難起步。

1969年初,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長江、黃河流域,從華東到中南地區,有線通信全部阻斷,黃河以南的鐵路交通完全中斷……1月29日,周恩來總理緊急召集郵電、鐵道、氣象等部門研究應對。那時,氣象監測資料缺乏、預報提前量有限,且關鍵信息常被西方國家“卡脖子”。周恩來總理語氣堅定地説,“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2018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先後登陸菲律賓、中國並影響越南。隨著菲律賓和越南先後發出申請,來自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加密觀測數據,實時傳往兩國,為菲越兩國防災救災提供了第一手參考。目前,我國成功發射了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為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服務。

從一片空白到惠及全球,風雲氣象衛星的“成長”,折射出我國氣象事業的跨越發展。70年來,我國以氣象現代化建設為抓手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技術跨越升級,産品推陳出新。從以手工繪製天氣圖為主,發展到以自主創新的數值預報為主、多種方法綜合運用,人機交互一鍵式發佈風險預警;從傳統單一天氣預報發展到面向多領域的影響預報。“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和先進的氣象信息系統,建成了無縫隙智慧化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説。

無數氣象工作者前赴後繼,為推動氣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交出了優異答卷: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7萬多個,全國鄉鎮覆蓋率達99.6%,“天—地—空”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網絡越織越密;建成了海量氣象數據庫和國産超級計算機系統,氣象數據率先向國內外全面開放共享,中國氣象數據網累計用戶突破30萬,海外註冊用戶遍佈70多個國家;全國暴雨預警準確率達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可提前3天至4天對颱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2017年中國氣象局成為世界氣象中心,標誌著我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近年來,氣象現代化建設緊緊圍繞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展開,並開啟邁向現代化氣象強國的新征程,持續為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記者 郭靜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