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國正從種子大國邁向種業強國

2019-12-16 07:4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育好種方能種好糧
我國正從種子大國邁向種業強國

在農業領域,種業被稱為農業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種子涉及農業的方方面面,一個國家的農業是否強大,種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良種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近日,新的一季南繁育種正在海南開展。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在海南召開全國現代種業發展工作會議,業內權威農業專家、育种家和種企負責人縱論現代種業發展,共議從種子大國邁向種業強國的點滴。

自主品種成為主導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目前,我國種業市場接近60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種業市場。

“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已由2010年的90%提高到現在的95%以上,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節水小麥、優質水稻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産突破1000公斤,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優勢,玉米良種選育出京科968等一批可與國外抗衡的新品種,抗蟲棉實現了國産化,國內種植的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都是自主選育的品種。

水稻育种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及其團隊正在開展第三代雜交稻研究。讓他高興的是,今年第三代雜交稻取得了重大突破,“參優1號”在湖南衡陽作雙季晚稻試種,2公頃地平均畝産達1046.3公斤,遠超我國晚稻平均畝産398公斤的水平。“我雖年近九十,仍心懷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不斷追求高産,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現正逐步變成現實;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全球現有水稻1.6億公頃,如有一半種上雜交稻,則可增産1.6億噸糧食,多養活5億人口。”袁隆平説。

小麥育种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説,三年來小麥育种家們先後開展了抗赤霉病、抗旱節水、優質強筋小麥綠色新品種展示活動,大大促進了品種的區域佈局。目前,攻關單位育成品種年收穫面積在1億畝左右,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0%。下一步,將培育新型綠色優質小麥品種,細化品種特性。

玉米育种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近年來牽頭攻關適宜全程機械化作業的玉米新品種。聯合攻關組率先在東北中熟春玉米區和黃淮海夏玉米區開展國家籽粒機收區域試驗,制定了適宜機收籽粒玉米品種的國家標準。4年間共完成387個品種的區試、629個品種的對比試驗,測試規模達1.3萬畝以上,已有31個機收籽粒類型品種通過了國家審定。“下一步,將發力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評價,加強綠色高效品種選育與測試。”戴景瑞説。

大豆育种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介紹,近年來我國大豆需求量持續攀升。國家大豆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項目啟動以來,在品種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成員單位共培育大豆新品種207個,其中國審品種40個,篩選出一批適合不同産區種植的新品種。這些品種産量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産5%以上,抗兩種以上病害。攻關組將創新育種技術,選育高産、優質專用品種,在有限面積上逐步提高供給水平,降低進口依存度。

聚焦種質資源保護

今年9月份,4頭巴山青峪豬受孕母豬在四川巴中陸續産仔25頭,其中22頭健康存活。這是全國首例將非基因編輯體細胞克隆技術運用於地方豬資源保護的成功案例。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説,四川是全國種質資源大省,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75000余份,擁有地方畜禽遺傳資源64個。四川省對7個地方豬品種開展了體細胞、血液、組織等遺傳材料製作及保存,探索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應用於地方巴山青峪豬保種取得新突破。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説,農科院作為牽頭單位,與全國350多個單位經過30年協同努力,已建成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共享體系,長期安全保存種質資源50萬份,位居世界第二位。

“養好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豬群,不可能依靠進口種源。眼下恢復生豬生産,種源是關鍵。”國家生豬産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教授陳瑤生説,我國實施生豬遺傳改良計劃以來,遴選了近100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核心育種群高峰時約15萬頭,創建了全球最大的國家種豬數據庫。我國有80多個地方豬,是育種創新的重要資源。長期看,種豬産業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預計10年內前30家大型養豬集團將有望具備全國一半以上的産能,全新的國家和區域性種豬育種體系將主導生豬種業。

種質資源是支撐種業核心競爭力的“芯片”。韓長賦認為,這是一項基礎性公益性工作,也是戰略性長期性工程,要明確保護優先、保用結合、以用促保的思路。系統開展種質資源登記,實行身份標識管理,推動共享利用,鼓勵創新型企業參與資源保護,探索多元化利用機制。

參與國際種業競爭

近年來,全球種業行業開展了一場跨領域、深層次的格局重構,國際種業巨頭通過相互並購已呈現出“強者恒強”格局,以基因編輯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全球種業技術領先優勢與市場壟斷地位結合的特徵更明顯。與此同時,國內種企正面臨著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轉型升級。

針對以上情況,種業“走出去”步伐加快,30多家企業在境外設立了研發機構,國內企業先後收購國際種業龍頭。其中,隆平高科已進入全球種業前八強。“目前,公司雜交水稻種子業務全球領先,國外種植雜交水稻面積達1億畝以上,玉米、辣椒、黃瓜、穀子、食葵種子業務國內領先。”隆平高科副總裁彭光劍把企業育種的成果歸功於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白羽肉雞幾乎全部依賴國外種源。”福建聖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光明説,為擺脫種源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從2015年開始,聖農集團響應國家肉雞遺傳改良計劃,開展白羽肉雞育種攻關。4年來,投資7億元,新建原種核心育種場,與多所院校開展技術合作,終於選育出國內第一個白羽肉雞配套係SZ901。2019年初,國外公司威脅“斷供”祖代種雞,聖農集團決定停用外企原種,採用SZ901配套係來組織生産。“計劃到2022年,除滿足集團種雞自用外,可為全國提供白羽肉雞種源。”

目前,良種對糧食增産貢獻率是45%,對畜牧業發展貢獻率是40%,有較大提升空間。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張延秋説,我國農産品總體還是大路貨多,優質綠色品牌産品少,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質量效益不高。良種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要在品種選育上取得新突破,培育更多區域性、個性化品種,從源頭增加優質綠色農産品供給,也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記者 喬金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