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政策密集出臺、儲備工具充足,專家認為——疫情後,經濟將出現補償性恢復

2020-02-13 08:15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人對一季度甚至全年經濟形勢産生了擔憂。對此,專家認為,近期各地各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有助於增強市場和企業的信心。同時,我國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疫情緩解以後,我國經濟將會迅速企穩,並且前期推遲的消費和投資將會釋放,經濟將出現補償性恢復。

面對疫情,一系列穩市場、穩預期政策迅速出臺。

2月1日,5部門出臺30條金融舉措支持疫情防控;在2月3日金融市場開市前,中國人民銀行提前作出流動性投放“預告”,並在兩日內投放1.7萬億元流動性;截至2月6日,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已經出臺十余條財稅支持措施,並將繼續出臺一攬子政策,進一步降低相關企業生産運營和融資成本;各地也陸續出臺了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

在專家看來,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有助於增強市場和企業的信心,我國政策工具充足,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會變。

迅速打出政策“組合拳”

2月3日,金融市場如期開市後,A股市場和離岸、在岸人民幣匯率在當日均出現了較大調整,但調整僅持續了一天,隨後又強勢反彈。

這與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密切相關,提振了市場信心。

3日和4日,中國人民銀行向市場投放了充足的流動性,兩天投放流動性累計達1.7萬億元,投放量超過市場預期。

不僅如此,2月3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中標利率下降了10個基點。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下降,達到了“降息”效果。利率下降有利於穩定投資者的預期,提振金融市場信心,並將進一步推動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有利於降低資金成本,緩解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財務壓力,擴大融資規模,支持實體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認為,中國金融市場如期正常開市,表明了中國政府堅決維護市場規則的決心,展現了中國政府決策層的自信,更説明中國的金融市場正在走向成熟。股市、匯市經過開市初期短期波動之後已經基本恢復正常運行。金融市場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現了對中國政府控制疫情、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信心。

2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推出一批支持保供的財稅金融政策。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等行業企業出臺了相關政策,並明確採取財政貼息方式,確保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低於1.6%。

截至2月6日下午5時,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667.4億元,實際支出284.8億元。截至2月6日,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已經出臺十余條財稅支持措施,包括對確診患者個人負擔費用實行財政兜底等。

與此同時,各地支持性措施也正陸續出臺,北京、上海、山東和內蒙古等地陸續推出了一系列中小企業減負措施,涉及緩繳社會保險和部分稅款、減免房租等諸多方面。

政策工具箱非常充足

面對疫情短期衝擊,專家認為,我國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應對短期壓力。

“我們的工具箱是非常充足的。”潘功勝説,我國有充足的政策工具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的貨幣政策仍然是少數處於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建議,政策更多應該是有針對性地扶持,幫助受影響嚴重的行業、地區和群體,不應該是“大水漫灌”。也就是説,宏觀政策應該注重結構,而不是總量。雖然貨幣政策可能較發生疫情之前寬鬆一些,但主力應該在於積極財政政策,包括減收與增支。

目前,財政部已經明確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等行業企業,虧損結轉年限在現行結轉5年的基礎上,再延長3年;免徵民航企業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等。

同時,貨幣政策也將進一步發力。在央行提供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資金基礎上,潘功勝指出,下一步一是要加大逆週期調節強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為實體經濟提供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二是要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報價利率傳導機制,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三是繼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如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是暫時的。”潘功勝説,本次疫情與春節重合,對旅遊、餐飲、娛樂等服務業造成了影響,延長假期和推遲開工,對工業生産和建築業也會産生一些衝擊。因此,疫情可能會對我國一季度的經濟活動造成擾動,但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後,經濟會較快回到潛在産出水平。

在回顧2003年“非典”疫情對經濟的短期影響時,潘功勝表示,“非典”時期擾動的是當年二季度經濟增長,三季度經濟迅速出現了反彈。所以,疫情緩解以後,中國經濟將會迅速企穩,並且前期推遲的消費和投資將會釋放,中國經濟會出現補償性恢復。

“中外歷史經驗表明,即使發生大規模傳染病疫情,其對經濟的衝擊也是短暫的。”彭文生認為,隨著疫情消退,經濟活動也將恢復常態。美國1918年大流感疫情消退後,經濟增長快速回到趨勢水平。所以説疫情不會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有影響。

“經濟體量顯著擴大意味著對短期衝擊的吸收能力也在增強。”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2003年我國經濟規模為13.7萬億元,到2019年已達到99.1萬億元,相當於2003年的7.2倍。經濟體量顯著擴大,意味著對短期衝擊的吸收能力也在增強。與2003年“非典”疫情並未改變當時經濟上行週期相類似,本次疫情也不會對今年宏觀經濟企穩態勢帶來重大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人士指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從內外部環境看,經濟發展中的積極因素正在增多,經濟內在的韌性增強,這些都對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形成支撐。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應對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取得防控疫情的勝利,保持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記者 陳果靜)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