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們對中國經濟韌性和長期競爭力充滿信心”——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

2020-03-03 08:2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連日來,中國建立起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有序推動復工復産。眾多行業産能逐步回升,經濟社會循環更加暢通。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外國前政要、國際專家學者、金融界人士紛紛表示,中國有能力戰勝疫情帶來的挑戰,作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中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他們對中國經濟保持長期向好趨勢充滿信心。

“中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降到最低”

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伕表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迅速、有力採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擴散,維護社會穩定。巨大的消費市場、經濟轉型的潛力、有效的政策支持都將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非洲進出口銀行行長奧拉瑪表示:“中國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進一步堅定了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中國正在積極有序地推動復工復産,中國經濟仍將保持長期向好趨勢。”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國際財務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夏華聲認為,疫情給中國經濟造成的衝擊是短暫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在金融服務領域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的決心和努力,相信中國將化危為機,不斷降低疫情影響,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泰國開泰銀行高級副總裁蔡偉才認為,疫情不會對中國經濟基本面造成根本性影響,中國經濟已具備可觀的規模效應,“中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降到最低”。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稅收政策與管理中心主任帕斯卡表示:“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有效抑制了疫情蔓延,我們對中國政府為抗擊疫情所作的努力表示讚賞。特別是中國稅務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迅速高效落實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的稅費優惠政策,用實際舉措支持企業復工復産,令人印象深刻。”

“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建立在質量、創新和可持續性上”

瑞銀集團發佈的一份報告認為,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走勢。在需求反彈和政策推動下,未來幾個季度中國經濟將實現反彈。此外,中國經濟增長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驅動的趨勢沒有改變,“中國市場巨大,世界供應商對中國市場的興趣不會消減”。

“我們會繼續信任中國。”巴西聖保羅州貿易協會聯合會副主席法裏德·穆拉德近日表示,疫情短期內對進口中國産品的巴西行業造成影響,但總體上影響不大。在他看來,中國政府迅速採取釋放流動性等措施,有效穩定了經濟。巴西商界人士對儘快戰勝疫情、保持巴中産業鏈暢通充滿信心。

德國法蘭克福金融與管理學院教授霍斯特·勒歇爾表示,疫情對全球貿易及供應鏈産生了直接影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建立在質量、創新和可持續性上。因此,我們對中國經濟韌性和長期競爭力充滿信心”。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蓋保德認為,疫情不會影響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前景,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繼續改善基礎設施等政策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

摩根大通外匯、大宗商品和新興市場研究主管路易斯·奧加內斯説,待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活動將全面恢復,後續強勢反彈可彌補短期放緩,“中國經濟韌性極強,疫情不會削弱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

“新業態既促進中國經濟增長與轉型,對全球産業鏈升級也有重要意義”

一些國際經濟觀察人士注意到,中國經濟在壓力之下蘊含巨大潛力和機遇。中國全民抗擊疫情行動,帶火了“宅經濟”與“雲生活”,新業態、新模式被激發,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了新空間,也有助於推動全球産業鏈升級。

沙拉伕認為,消費連續多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其中相當部分是數字經濟帶來的線上消費。疫情期間,線上經濟、智慧經濟出現熱潮,互聯網消費對支撐實體經濟發揮重要作用,電商模式逐漸成為消費業態主流且運行平穩。“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被壓抑的消費需求終將得到釋放,中國經濟的發展動力也將不斷被挖掘。”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表示,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世界市場”,還是世界研發基地和創投中心,在全球供應鏈、産業鏈和價值鏈中佔有重要地位。疫情對産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此期間,“宅經濟”和“雲生活”加速中國産業鏈迭代升級進程,激發新模式、新業態。“新業態既促進中國經濟增長與轉型,對全球産業鏈升級也有重要意義。”

尼日利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奧努納伊朱認為,中國經濟具有很強韌性,“中國有足夠的發展驅動力和政策空間緩解衝擊”。

“我非常欽佩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所作的努力。”塞爾維亞前總統、塞爾維亞對華對俄合作國家委員會主席托米斯拉伕·尼科利奇説,儘管疫情無法預測,但中國的處理方式值得讚揚,正是中國採取了有效措施才有了現在的成果——湖北省乃至中國全國確診病例增速明顯放緩。“我知道中國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因為中國的成功源自過去的努力,而且中國了解如何發展經濟。”(記者 俞懿春 曲翔宇 景玥 張遠南 林芮 張朋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