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汗水的味道——記錄奮戰在復工復産一線的勞動者

2020-05-01 09:3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題:汗水的味道——記錄奮戰在復工復産一線的勞動者

新華社記者 陳俊、褚曉亮、姚湜

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鋁鍛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長王明在車間內檢查産品質量(4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今年5月1日,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勞動節。在各地迎戰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復工復産的特殊時期,每一個平凡崗位上的堅守,都有獨特的價值,每一滴辛勤揮灑的汗水,都散發著別樣的味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産生活秩序全面恢復。

微光成炬,涓水成河。無論是大工匠,還是新工人,千千萬萬普通的勞動者,默默奮戰在復工復産的第一線。滴滴汗水,匯成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推動著經濟社會秩序走向全面恢復。

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鋁鍛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長王明在車間內操作生産設備(4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生産,搶機遇一刻不停

生産線上,黃色的機械手臂在不同工序間交接:拿起鋁棒,放在模具上,鍛造。不到30秒的時間,一隻用於奧迪A6車型的轉向節就生産好了。

勞動節的前一天,在放滿了轉向節的産品架旁邊,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鋁鍛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長王明正在查看生産計劃:“出口德國保時捷的轉向節也得排産了。”

自2月復工以來,這家企業一直是24小時滿負荷生産,給大眾、紅旗、奔馳等品牌提供零部件。

50公里外,在長春紅旗工廠H總裝車間,170多位新入職的年輕工人在熟悉操作流程。總裝技術主管張培培忙碌地走來走去,解決試製車型生産中發現的各種問題。

“‘五一’期間一天假都不能放,馬上還有另外一款車型要試生産。”張培培説,總裝車間正在謀劃産能提升。

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車間內,職工進行焊接作業(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企業在加班,産業鏈上下游在加班,全國各地重點産業一刻不停。要把因疫情耽誤的生産時間搶回來,更要讓紛至沓來的寶貴訂單落到實處。

“沒想到今年會這麼忙!”每天,有580台卡車的駕駛室在中國重汽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涂裝。車間主任楚紹華告訴記者,復工之後中國重汽集團連續刷新單月産量歷史新高。

重卡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生産工具。訂單增多的背後,是各地項目建設紛紛啟動,經濟活力慢慢恢復。

淩晨時分,武漢沌口六村依然燈火通明。在這裡的裝配式還建房示範項目現場,1500余人同時作業,8棟樓同時澆築混凝土。

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車間內,職工進行焊接作業(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中建三局綠投公司工人黃永棟穿梭于泵車、高樓間,沒有絲毫疲憊。“因為疫情休息了那麼久,現在幹起活來渾身都是勁兒。抓緊讓老百姓住上我親手建設的房子,比啥都強。”黃永棟説。

清晨,寧波舟山港橋吊高聳林立,集卡運輸川流不息。看著碼頭泊位上停靠的來自各地的巨輪,寧波舟山港北侖第三集裝箱有限公司吊橋班大班長竺士傑説,港口是經濟的晴雨錶,製造業恢復活力,碼頭也開始生機勃勃。

自1998年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竺士傑由一名龍門吊司機成長為自創高效率橋吊操作法的專家型人才。“發揮好勞模作用,帶出更多的勞模。”竺士傑以此作為自己的使命。

汗水裏有奮鬥的味道。從東北大國重器的生産車間,到江浙全球産業鏈的重點環節,勞動者的步伐急促而有力。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師羅昭強操作高速車輛調試實訓系統(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創新,跑出經濟恢復加速度

勞動節前不久,沈機集團瀋陽第一機床廠有限公司迎來了一場抖音直播。“主播”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切削工程師徐寶軍。

“軸類零件有‘五大三粗’火車軸、‘弱不禁風’薄壁軸……不同的軸有不同的加工特點。”徐寶軍毫無保留地在線分享“幹貨”,吸引了各地的産業工人前來“圍觀”。

疫情期間,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大工匠們無法像過去一樣行走各地,為技能人才授課培訓。但是他們紛紛開啟了視頻授課,借助這些新手段新方式帶隊伍、提技能。

“今年跟過去一樣忙,但又忙得不太一樣。”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師羅昭強不僅開了“網課”,還建立了微信群,日常指導對象從團隊成員拓展到了各地的地鐵公司、鐵路局、軌道客車製造企業員工。

職工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車間內進行生産作業(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在復工復産中,創新的不僅僅是培訓方法。為了提高生産效率,浙江萬賽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改工程師孫振倉和團隊從1月開始,利用3個月時間,對汽車剎車片的生産設備進行了改造。

傳統汽車剎車片生産的打磨環節需要由人工完成,6個工人每天可以打磨1000片左右。“我們對生産設備進行了自主研發改造,現在1個工人一天可以打磨1500片剎車片。”孫振倉説。

疫情阻擋不了經濟復蘇的加速。4月初,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李萬君帶領團隊,如期完成了新材料轉向架的焊接試製研發。雖然開工晚了10天,但試製的第一個轉向架已經焊完,正在等待裝配,又一項技術攻關達成。

汗水裏有創新的味道。疫情期間有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難,就有更多創新辦法解決困難的人。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李萬君(左)在指導工人焊接作業中的注意事項(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匠心,追求每一個復工産品的質量

湖北,武漢。中建三局三公司正在進行光谷火車站西廣場地下空間主體結構施工,來自恩施的楊漢在綁扎鋼筋。烈日炎炎,汗水順著他的安全帽流下來。

為了達到圖紙設計綁扎要求,楊漢的手指經常會被鋼筋扎破、磨出血泡。“綁鋼筋是門手藝活,鋼筋的施工規範關係到整個工程的質量,我綁扎的鋼筋那是分毫不差。雖然疫情耽誤了工期,質量標準絕對不會降。”楊漢説。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師羅昭強(左一)指導工人進行高速車輛調試實訓系統操作訓練(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山東,濰坊。濰柴動力鑄鍛車間的“沖天爐”裏鐵水奔騰。每隔一段時間,工人裴國強就要從約1500攝氏度的高溫鐵水裏取出樣品,檢測碳、硅含量。

“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我們給發動機生産鑄件,就得像對待心臟一樣小心翼翼。”裴國強説,復工復産以來忙歸忙,産品質量不能有一丁點馬虎。

始終把質量放在第一位,是勞動者在復工復産、加班加點中的態度。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師羅昭強在車間內對一列復興號動車組列車進行調試作業(4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壓縮機一響黃金萬兩,壓縮機一停效益全停。”在沈鼓集團透平公司轉子車間,遼寧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馬長好熟練地將毛坯件吊放在機床上,打表、找正、量尺、對刀。

馬長好所在的車間生産壓縮機的核心——轉子,而他的工作則是加工轉子的核心——葉輪。

有人説馬長好是“刀尖上的舞者”,因為葉輪就是在他控制的車刀下,一刀一刀切削出來的。每一個葉輪都需要精細加工,公差控制要求在0.015毫米以內,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尺寸偏差,一次“下刀”失誤可能會導致整個工件報廢。

為了追求這一精度,馬長好不斷改進加工工藝,帶領班組成員提升精益生産率。現在,他僅憑聽機床運轉的聲音就可以判斷刀具磨損程度,保障産品精度。

汗水裏有精益求精的味道。無數勞動者用“工匠精神”堅守著平凡的崗位,讓“中國製造”的招牌在複雜局勢中更加閃亮。(參與記者:丁非白、魏一駿、徐海波、陳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