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更美發展“留白”——海南自貿港的生態堅守

2020-09-09 20:3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海口9月9日電(記者 陳凱姿)重點園區全面綠化,“擦亮”生態底色;低碳政策不斷加碼,列出精準時間表;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開展生態環保整治……海南自貿港建設開局以來,以激發園區“綠色效益”為杠桿,撬動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為更美發展“留白”。

順著陣陣轟鳴的機器聲,沿海穿過幾叢紅樹和火山石,一方碧水和青堤交錯的濕地,乍現眼前。這是海口江東新區芙蓉河綜合治理工程的現場。

項目建設總工程師李飛告訴記者,工人們正在打造一個“會呼吸的河道”。昔日的魚塘被挖開,一個個生態“樹島”點綴其中。草坡入水,河道猶如天成。“我們計劃在河兩岸和樹島上種植近56萬棵紅樹。”李飛説,“未來芙蓉河這條‘綠翼’,將包裹著江東新區中央商務區的一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海口江東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提出,江東新區藍綠空間佔比要穩定在70%以上,意味著這一自貿港重點園區,在起步階段就把生態作為關鍵一環。

坐標移轉至海南澄邁縣,規劃設計成“一舍一方田、一水一公園”、被譽為“互聯網産業桃源之地”的海南生態軟體園,受到越來越多IT白領的青睞。

海南自貿港建設以來,該園區將一直引以為豪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創建了區塊鏈試驗區,重點發展數字文創、數字健康和數字金融等産業,累計入駐企業6300余家。“我們在打造一個與一般大城市不同的物理空間,産業、工作與生活都是綠色的。”該園區管理局負責人説。

而作為海南工業龍頭的洋浦經濟開發區,在當地居民的印象中,一直在發生著“生態巨變”。

土生土長的洋浦人陳龍,保存著這片土地30年以來各個時期的照片。照片中的洋浦,從一個到處長滿仙人掌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石油化工、林漿紙生産和油氣儲備等工業項目聚集的“工業重鎮”。現在,在陳龍的手機相片裏,這個“工業重鎮”正在變成托起海南經濟發展的“生態之舟”。

海南自貿港建設開局以來,洋浦繼續嚴守環保紅線,“項目準入高門檻、安全環保高投入、監管監測高標準”,努力實現綠色發展。洋浦經濟開發區空氣質量長期保持優良,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符合國家一類標準。

從海口到三亞,從洋浦到文昌,海南自貿港統一掛牌的11個重點園區,全力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等低碳産業,所有新上項目都不允許對生態環境造成增量壓力,絕不“撿進籃子都是菜”。

如今,放眼整個海南自貿港,生態理念在各個領域不斷落地和強化:出臺全面禁塑方案、推廣新能源汽車,並列出實施時間表;全省組建10個督察組,開展生態環保百日大督查行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迎來評估驗收,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七分之一的熱帶雨林,與自貿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交相輝映……

“綠水青山、碧海藍天是海南自貿港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保護好生態環境優勢,就保住了海南發展的金飯碗,也為未來更美的發展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孔令輝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孟鐘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