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務院新聞辦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2020-10-21 18:51 來源: 新聞辦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下午2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圖為新聞發佈會主席臺。(焦非 攝)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辦的新聞發佈會。“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科學技術部副秘書長賀德方先生,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先生,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先生,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先生,首先我們有請王部長作介紹。

科學技術部部長 王志剛: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的各位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媒體朋友們一直以來對科技工作的客觀專業報道,感謝你們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很高興與大家見面,就“十三五”科技創新進展進行交流。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衝刺攻堅的關鍵時期。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和國內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的迫切需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科技界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堅持系統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堅持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中進一步凸顯了支撐引領作用;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事件中進一步檢驗了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能力水平、科技儲備和應急應變能力,特別是中國科技人員所展現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職業操守、學風作風,讓人尊敬並難以忘懷;同時在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進一步增強了創新發展的信心和韌勁!

圖為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徐想 攝)

這裡與大家分享幾個數據。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19年達到1336億元。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整體上,我國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五年來,我們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斗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國家實驗室加快佈局,對高水平科研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五年來,我們大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科技重大專項成功收官,移動通信、新藥創制、核電等取得重大成果。復興號高鐵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5G、人工智慧、區塊鏈、新能源等加快應用。北京、上海、粵港澳等科創中心加快建設,21家國家自創區和169家高新區成為地方創新發展“領頭雁”,高新區國內生産總值從8.1萬億增長到12.2萬億,五年增長超過50%。高新技術企業從7.9萬家增長到22.5萬家。尤其在這次疫情過後恢復生産,支撐經濟平穩運行工作中,國家高新區和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各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今年1-6月,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3.9萬億元,同比增長14.7%,利潤總額3515.8億元,同比增長17.7%,新增註冊企業22.3萬家,同比增長11.9%。創新創業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

五年來,我們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生態進一步優化。推進國家科技管理機構改革,完成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基本建立,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資源共享、評價獎勵、收入分配等改革取得實質進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科研人員減負七項行動,大力推動作風學風轉變。科創板、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眾創空間等為創新創業創造了良好環境。

五年來,我們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2015年的376萬人年增長到2019年的480萬人年,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涌現,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為科研主力軍。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探索引入國際同行評價。推動建立工作許可、人才簽證、永久居留轉換銜接機制,開展外國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

五年來,我們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進一步加強政府間創新合作對話,深入實施科技合作夥伴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對港澳開放。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穩步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深入實施。

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科學決策,得益於各地方、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研人員的努力拼搏和無私奉獻,借此機會向全體科研人員及科技管理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同時,也特別感謝包括媒體朋友們在內的社會各界和各國朋友對中國科技創新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未來五年,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四個面向”,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為早日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努力奮鬥。

下面,我很高興就大家關心的問題作進一步交流,謝謝各位。

胡凱紅:

謝謝王部長。下面開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科技日報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於基礎研究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曾經強調,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請問一下科技部是如何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另外,在“十三五”期間,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進展?比如説“從0到1”的原始創新有哪些比較突出的成果?接下來,我們將在基礎研究方面有哪些新的部署?謝謝。

王志剛: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們知道整個科研,基礎研究是總開關,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到成果轉化、産業化等環節中間,基礎研究起到了最初的源頭活水的作用。另外,基礎研究的能力也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底蘊和後勁。所謂先發優勢往往從基礎研究開始,人們的科學發現,人們對規律的掌握,人們對科研方法和科研範式的總結和應用,這些都是一個國家科研創新能力的核心所在、關鍵所在,也是基礎所在。“十三五”期間,我們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大勢,適應國內外環境發展變化,把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突破口,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更加注重原創導向,更加注重從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實踐中凝練基礎研究的問題,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一體化部署和全鏈條實施,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佈局,出臺《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制定《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實施《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這些很多都是在國家層面歷史上第一次發文專門加強基礎研究,專門強調從“0到1”基礎研究,專門強調數學的重要性等等。同時推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系統性改革。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印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設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圍繞量子科學、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納米科技等重點領域部署了一批基礎性的研究項目,成功發射了“悟空號”、“墨子號”、“慧眼號”,這些都是針對量子、暗物質的科學實驗衛星。在鐵基超導、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異構融合類腦芯片、手性分子合成、異源雜合幹細胞、石墨烯可控折疊等重要領域,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培育了一批基礎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二是大幅提升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通過政府引導、央地聯動、稅收杠桿等方式推動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更加重視基礎研究投入。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6.9%,大大高於整個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增幅。2019年的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歷史上首次達到6%。

三是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開放共享,部署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了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國之重器”,支持建設了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98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推動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共享。4000余家單位、10.1萬餘套大型科學儀器和80多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納入了開放共享的網絡。

下一步,我們將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擺在整個國家科技工作的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時要改革完善項目形成機制,基礎研究很重要的是能不能準確的提出和描述問題。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創性科學問題的發現和提出機制,建立對非共識項目和顛覆性技術的支持和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投入結構,加大對冷門學科、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為科研人員靜心思考、潛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務,支持和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闖創新“無人區”。謝謝大家。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近幾年來咱們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出臺了很多改革文件和措施,請問這些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方面咱們還有什麼樣的考慮?謝謝。

王志剛:

謝謝您的問題。科技工作是兩條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一條線是科技創新,一條線是科技體制創新,兩個“創新”要兩個輪子一起轉。改革和創新是密切相連的,改革對著生産關係,創新對著生産力,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生産關係服從並且能動於生産力。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工作中把改革和創新統籌起來考慮,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我們相繼出臺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在實施方案中部署了143項科技改革的措施。我們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以建設系統、完備、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為目標,科技工作體系化建設、體系化推動、系統化佈局。因為科技在國家已經成為一種建制性的力量,並且被擺在國家工作的核心位置。以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為主要著力點,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形成科技體制改革的全面系統佈局。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形成了從法律、政策、措施到行動的完整落實體系,進一步釋放了科技第一生産力、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的巨大潛力。

改革成效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完善科技攻堅和應急攻關的體制機制和組織體系。打造戰略科技力量,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滿足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研發攻關需求,組織全國優勢科技力量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堅持實戰應用導向、科研與臨床結合,取得了一批務實管用的科研成果,為取得全國疫情防控勝利,在有用的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出臺若干政策規定,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市場超過1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邁向2萬億台階,是2012年的3.5倍。搭建金融資本支持科技創新的新平臺,在上海證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行註冊制,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185家,市值超過3萬億元。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基本都是高新技術企業。

三是推動産學研協同創新,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積極支持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企業參與實施的佔75%,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150%提高到175%。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推動44家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擴大科研自主權改革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建設了一批面向市場、機制靈活的新型研發機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創業,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業孵化體系。

四是堅持激勵與約束並重,為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完善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管理制度,在出國、兼職、離崗創業等方面不簡單套用行政人員的管理方法,強化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研評價制度,出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硬措施,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的七項行動,推動解決表格多、報銷繁、檢查多等科研人員反映強烈的問題,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改革完善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積極推動科技界學風作風轉變,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完善聯合懲戒機制,嚴肅查處了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基因編輯嬰兒等一批典型案件,並及時向社會公開,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

五是深入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提升科技資源配置效率。針對科技資源分散、重復、低效問題,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的近百項科技計劃,建成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將項目管理交由專業機構負責。改革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簡化預算編制,提高間接費用比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試點“包乾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經費更好為“人的創造性”服務。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科技體制改革任務落實還不平衡、不到位,一些深層次制度障礙還沒有得到根本破除,需要進一步攻堅克難。總書記講,改革永遠在路上。要把改革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抓落實、補短板,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形成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佈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營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社會文化環境,為躋身創新國家前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完備的體制機制保障。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我們知道“十三五”期間又有一大批重大科技項目工程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否具體介紹一下我國高新技術領域有哪些典型的成果?他們在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高質量發展方面,有什麼突出表現?謝謝。

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 秦勇:

首先謝謝您的提問。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您關心的情況。“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科技創新來給予有力支撐。科技部按照“十三五”規劃的部署,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發展,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培育發展新動能、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涌現出一批高新技術重大成果,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十三五”期間,科技部加大了戰略性高新技術的超前部署,在超級計算、軌道交通、量子信息、增材製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超級計算方面,我國繼續保持優勢,在世界超算Top500排名中,我國超級計算機臺數佔到45%,同時,在研製完成E級原型機的基礎上,正在向E級超級計算機進軍。在先進軌道交通方面,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已經在試驗線上完成系統聯調聯試;時速400公里以上速度等級高速動車組樣車今天在長春正式下線。這些突破將使高鐵這一“中國名片”更加亮麗。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墨子號”和“京滬幹線”的實驗,構建了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二是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期間,通過加強高新技術的重點佈局,在新能源汽車、移動通訊、第三代半導體、新型顯示等領域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有力地引領了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通過在電池、電機和電控方面的重點研發佈局,促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使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産銷量上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總保有量超過了400萬輛,佔全球50%以上。在移動通訊方面,實現了5G技術的領跑,5G核心專利數佔世界第一,並率先實現了5G商用,目前我國5G基站數已經超過60萬個,用戶數已經突破1.1億。在新型顯示方面,通過大力推動創新鏈和産業鏈融合發展,使我國新型顯示産業整體競爭力得到了快速提升,2019年我國新型顯示産業銷售超過3000億元,産業規模居全球第一。

三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面向港珠澳大橋建設,通過系統佈局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為大橋的順利建成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面向川藏鐵路建設,一方面積極為工程建設的可行性研究提供科技支撐,另一方面超前部署重大裝備研究,集中攻克了硬岩隧道掘進裝備整機系統及核心零部件關鍵核心技術,將為川藏鐵路這一“世紀工程”建設提供自主裝備支撐。

圖為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徐想 攝)

下一步,在“十四五”高新技術發展的規劃佈局上,科技部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面向”的指示精神,按照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求,著力解決“高質量發展需要與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一是加強前瞻部署和大力發展以智慧技術和量子技術為特徵的新一代高新技術,打造我國高新技術先發優勢。二是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攻關佈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高新技術成果供給。三是加快培育新一代高新技術産業,進一步壯大發展新動能。謝謝大家。

光明日報記者:

關於科技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有沒有最新的進展?這個問題想請領導介紹一下。謝謝。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 吳遠彬:

謝謝你的提問。此次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科技界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成立了由科技部牽頭的科研攻關組,圍繞“可溯、可診、可治、可防、可控”的防控需求,聚焦病毒病原學、檢測技術和産品、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五大主攻方向,組織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統籌推進科研攻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我們第一時間分離鑒定出病原,並向世界分享了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為各國開展新冠病毒研究、診斷試劑研發、藥物篩選和疫苗研發提供了條件,病毒序列發佈之後14天之內,完成了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應用,快速實現檢測試劑從無到有的突破,並持續提升核酸檢測産品的性能。目前我們國家檢測試劑基本能滿足當前疫情防控不同場景的檢測需求。

在疫情防控期間,迅速篩選評價了多種治療藥物,形成了磷酸氯喹、恢復期血漿、幹細胞、中醫藥等有效的藥品和診療技術,為不斷完善診療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提供了支撐。大家都非常關心疫苗的研發,我們本著安全、有效的要求,科學有序地推動疫苗的研發,目前我國有五類13個新冠疫苗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是全球獲批開展臨床試驗最多的國家。其中4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整體處於全球領先的位置。

圖為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徐想 攝)

在疫情防控期間也加強了一些基礎性工作,包括成功研製了多種新冠肺炎動物的模型,為明確致病機理和傳播規律,推動藥物和疫苗從實驗室走向人體臨床試驗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是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科技界拼搏奉獻的結果,也和在“十三五”期間,科技部把民生科技擺在科技工作全局更為重要的位置,制定了專項科技規劃,加強生命健康領域的創新佈局,聚焦重大疾病防控、生殖健康、食品安全、環境改善等重大的民生問題,加大投入,形成了相應的創新能力有關。謝謝。

中國教育電視臺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國家的整體競爭水平,請問“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有哪些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高端人才培養還有創新平臺基地建設有哪些進展?謝謝。

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 許倞:

謝謝這位記者。“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創新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我想可以從四個方面理解。

科技人才結構更加優化。人才是第一資源。“十三五”期間,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增加了100萬人年。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由2015年的48.5人年提高到2019年的62.0人年。這表明了通過深入實施國家重大科技人才計劃,強化了在重大科技任務攻關中培養造就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加強對青年人才培養,專門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計劃項目中,設立3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項目。人才結構更加優化,涌現出一批世界頂尖科技人才。國際組織數據顯示,中國(含港澳)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從2015年的168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735人次,增加了3.4倍。科學研究成果在國際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2019年高被引論文數為30755篇,比2015年翻一番,佔世界高被引論文數20%,位列世界第二位。一批優秀科學家榮獲地理學的維加獎、物理學的菲列茲獎,以及化學領域的亞瑟·科普學者獎等國際重要獎項。

第二,在基地平臺方面,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加快建設佈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為我們國家科學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圖為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徐想 攝)

另一方面,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強化,這也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部分。2019年,有507家中國企業入圍國際組織認定的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這507家企業集中在無人機、電子商務、雲計算、人工智慧、移動通信等現代高新技術領域,2019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22.5萬家,比2015年增長了1.8倍。企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我國的國際PCT專利申請量從2015年的3萬件,增加到2019年的5.9萬件,躍居世界第一。企業的成長也離不開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過去的五年,科技金融快速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強大的外部資源,剛才提到上市公司,截止到10月14日,我國已有183家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其中高新技術企業佔173家,資本市場與科技企業形成了良性互動和相互支持。

最後,區域創新高地加快形成。尤其過去的“十三五”,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近期又開始啟動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有一個評估,中國有17個區域進入全球創新集群百強,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北京、上海進入全球創新集群前10位,這都是我國“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總體能力提升的表現。謝謝大家。

中國新聞社記者:

大家都知道,中國今年有個目標就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在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方面,我們的第一生産力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下一步在鞏固脫貧成果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怎麼進一步發揮科技的作用?謝謝。

科技部副秘書長 賀德方: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你説的很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部黨組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基本遵循,全面落實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組織動員全社會的科技力量,實施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科技扶貧紮實推進,我想從科技行業系統推動和定點扶貧全面發力這兩個層面來回答你的問題。

科技行業系統推進科技扶貧工作,一是聚焦農業産業的技術瓶頸,精準賦能扶貧産業。五年來,我們實施了3.76萬項科技成果,有5萬多項新品種、新技術得到了推廣應用,使貧困地區的産業質量和效益得到了提升。二是瞄準扶貧地區科技人才短板,精準選派科技人才。組織各級各類的科技人才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科技特派員對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三是瞄準貧困地區的科技資源短板,精準整合創新資源。在貧困地區傾斜支持建設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創新平臺,初步統計有1152個,促進了科技要素向貧困地區的流動。

圖為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徐想 攝)

第二,全面著力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工作。科技部的定點幫扶工作,實際上我查了一下資料是始於1989年,目前已經累計派出了30屆科技扶貧團。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以來,科技行業管理系統實現了“四級聯動”工作機制,通過引育人才、轉化技術、支撐産業,5個定點扶貧縣包括井岡山、永新、屏山、柞水、佳縣,已經全部脫貧摘帽。其中井岡山2017年全國率先脫貧。2016年以來,我們在這5個定點扶貧縣累計投入了2.2億元的幫扶資金,引入幫扶資金超10億元,井岡山的蔬菜、永新的桑蠶、屏山的茶葉、柞水的木耳、佳縣的小雜糧等特色扶貧産業已經形成規模,充分展示了“凡是脫貧致富,必有科技要素”,有力印證了科技扶貧的精準性、可持續性和有效性。我現在還是部裏第30屆陜西扶貧團的團長,我也想講兩個小例子。

第一,近年來科技部通過幫助陜西柞水縣創建創新型縣(市),木耳大數據中心、院士工作站等3個創新平臺,帶動了30個示範基地,實現了木耳産業年産值近3億元。習近平總書記點讚柞水木耳:“小木耳、大産業”。第二,我們在2017年將“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在陜西佳縣全面推廣,不久以前志剛部長批准我到佳縣去調研,我親眼目睹了這項技術在今年陜北大旱之年實現了穩産增收,穩産是很不容易的,對照組差別非常顯著,售價還有很大的提高。

下一步,科技部將進一步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發揮科技優勢,支撐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謝謝。

王志剛:

我稍微補充一下科技部的扶貧工作,歷史上從1989年開始,率先摘帽的是井岡山。科技扶貧講扶志、扶智,志氣和智力是相連的,當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了,看待問題的時候有自己的主見了,處理問題有自己方法的時候,這個人的志氣、底氣就會足一些,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通過科技來使人的知識提高、技能提升,同時使他有志氣,來把自己的貧困脫掉,而且更有可能幫助其他人一塊脫貧。

第二個補充,科技部近些年還在做一件事情,組織動員東部發達地區創新資源與中西部貧困地區開展精準結對幫扶,開展了科技支寧、科技興蒙、科技入滇等活動。科技不僅要在寶塔尖上有新的發現,也要在整個國家建設、民生改善、國家安全等方面有全方位的提升、支持和服務。謝謝。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

我的問題提問給王志剛部長,請問科技支持大灣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還有哪些舉措?還想請問一下對“十四五”科技創新方面的規劃有怎麼樣的思路和考慮?謝謝。

王志剛: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我國的重大區域戰略,大灣區建設的成敗,如果有若干標準的話,科技的發展、科技的滲透擴散以及對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改善、民生福祉的改善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大灣區建設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劃就是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規劃,在這個規劃中,怎樣把粵港澳三地科技優勢以及與全國其他科研力量結合起來,以粵港澳為中心,從科研到技術到産業到人的提升以及到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在大灣區怎樣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一個區域發展的好不好、質量高不高,很重要的一點要看哪些人來、哪些企業來、哪些研究機構和大學來建設,什麼樣的人來肯定就做什麼樣的事情,所以在大灣區的規劃中也要以人為本,提供一個好的有利於科研的環境,搭建一個有利於人的成長與人的價值實現和國家發展目標相結合的好平臺,這是在編制大灣區科技創新規劃中的一個重要思路。

我們現在已經和香港、澳門、廣東省、深圳市等在一起,以及和科技界、産業界、地方政府在一起,就科技創新這件事情來形成一個頂層設計,下一步,在如何制定好規劃,形成一個好的政策法律和文化社會環境,實施若干個具體措施,建設有利於集聚科技人員的平臺,有利於支撐地方發展的科研基礎設施等方面,都會進一步落實,到時候請你們關注。關於大灣區的建設,還是那句話,科技是決定性因素之一,科技的成敗從某種意義來講也決定了大灣區建設的成色。謝謝。

圖為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胡凱紅邀請記者提問。(焦非 攝)

CGTN記者:

當前國際形勢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這也波及到科技領域。想請問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上取得了哪些進展?同時在新的形勢下,在國際合作方面有哪些新的部署?謝謝。

王志剛:

謝謝您的這個問題。首先不僅是波及了,真正講現在國際競爭中間、合作中間,科技都是重要內容。在競爭方面科技已經變成一個主戰場了,這一點我們也不用回避,中國很多企業,主要是高科技企業、高科技人員受到一些排擠、打壓。但是我想,科技本身按其規律來講肯定需要國際合作,需要科學共同體,因為科學的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共同可以理解的語言。另外還有一句話,搞科研,關門搞是不行的,中國講文縐縐一點的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從這一點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在這一點是堅定不移的,而科技在改革開放中間始終走在前面,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改革開放40年包括“十三五”以來,中國既是科技開放合作以及整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和參與者,也是國際科技進步和造福人類的貢獻者和推動者。我們這兩個角色實際上是一體的。“十三五”期間,我們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中國科技界和世界各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全球性問題等多個領域開展科技交流合作,共同增加人類社會的公共知識和集體智慧。

一是打造全方位、深層次、廣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加強政府間雙邊和多邊的科技交流合作,與多個國家建立創新對話機制,廣泛參與和推動多邊機制的科技創新議題磋商和務實合作。目前,我國已經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訂了114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定,並且這種協定都有相應的機制來保證,也參與了涉及科技的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

二是積極參與並牽頭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國際大洋發現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中,積極承擔項目任務,深度參與運行管理。在解決重大技術和工程難題中主動作為,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聚焦事關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加快啟動由中國牽頭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各國科學家共同開展研究,實現了從最初的少量參與到重要參與再到主動發起的角色轉變。

三是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總書記在兩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都提出了這樣一個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內容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科技人文交流,第二是共建聯合實驗室,第三是科技園區合作,第四是技術轉移轉化。我們已經累計支持8300多名各國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培訓學員18萬人次,啟動建設33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與8個國家建立了官方的科技園區合作關係,建設5個國家級的技術轉移平臺,啟動了中非科技創新合作中心,在聯合國南南合作框架下,建立了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一帶一路”技術轉移網絡。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工作者活躍在國際科技舞臺,為解決全球重大問題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比如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中國認真履行國際義務,積極推動科學數據和信息共享,搭建面向全球的開放科學共享服務平臺,為175個國家和地區用戶提供服務,累計數據下載量超過了1.6億次,向國際社會分享了中國的抗疫經驗,加強了疫苗、藥物、檢測等方面的國際聯合研發合作,助力全球抗疫,包括剛才講的動物模型,中國也是走在前面的。前不久中國宣佈正式加入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世衛組織牽頭組織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切實履行向全球提供疫苗等公共産品的莊嚴承諾。

面向未來,中國推動科技開放合作的意願將更加強烈,這一點是我們始終堅持的,這是剛才一開頭講的,科技必須國際合作,步伐將邁得更大,推動政府間、民間等不同層次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推動“一帶一路”加快邁向創新之路,與各國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挑戰,擴大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為來華工作創業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便利化條件。在開放合作中與各國實現互惠互利,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切實肩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技創新使命。

中國日報記者:

社會上高度關注科研生態和科研誠信等問題,我國近年來也出臺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請問在科技界作風學風建設方面,目前我們現在還存在哪些問題?有什麼可以進一步改進的措施?謝謝。

賀德方:

感謝你的提問,我想回答你的問題之前説一個觀點。優良的科研作風和學風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科技部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把作風學風建設擺在事關科技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剛才志剛部長在發佈詞當中對這些也作了介紹。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多措並舉、全力推進。

在宣傳引導方面,編輯出版《科學家精神》叢書,開設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宣傳專欄,大力宣傳優秀科學家的精神風貌和創新事跡,特別是在這次抗疫期間,科技部聯合其他部門發佈了“五倡導”,倡導科技報國、倡導嚴謹求實、倡導潛心鑽研、倡導理性質疑、倡導學術民主,積極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的第一線,反響積極。

在環境營造方面,科技部打出組合拳,一方面建立信任為前提的激勵機制,不斷的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並會同相關部門制定“破四唯”的系列文件,開展7個專項行動,減輕基層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另一方面堅持信任不是放任、寬容不是縱容,加強監督和約束是為了更好的信任和寬容,我們出臺了科研誠信案件的調查處理規則,科技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劃定紅線,明確界限,統一尺度,加強監督。

在嚴肅懲戒方面,對於論文造假等科研違規行為,我們的態度一貫是鮮明的、堅決的,那就是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絕不姑息。今年9月16日公開通報了幾起科技違規的案件,剛才志剛部長還介紹了腫瘤生物學107篇論文的處理,以後將形成常態化的通報,就是要強化警示、形成震懾,讓守規者一路綠燈,違規者處處受限。

“十三五”以來,科研作風學風治理的各項舉措有效實施,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正在逐步解決,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浮誇浮躁、急於求成、學術不端甚至弄虛作假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的,作風學風治理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下一步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的轉變政府職能,把更多的精力轉到定戰略、定方針、定政策和創造環境、搞好服務上來。對於高校和科研機構這樣一些創新主體要切實肩負起主體責任,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學術管理,對不良作風學風和違規行為要敢於“亮劍”,敢於“揭短亮醜”,敢於嚴肅處理。廣大的科研人員要繼承優良傳統,恪守科研規範,珍惜學術聲譽。科技部將與社會各界和廣大科研人員一起攜手努力,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守護好科技工作“生命線”,推動我國科研學風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胡凱紅:

王部長有補充嗎?

王志剛:

最後對媒體朋友表示感謝,同時也謝謝你們今天的時間和你們的問題。謝謝大家。

胡凱紅: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王部長,謝謝四位發佈人,謝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