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六個強化”助推天津市養老服務再上新臺階

2020-10-23 09:43 來源: 天津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打造大城市養老新格局
“六個強化”助推我市養老服務再上新臺階

近年來,市民政局把養老服務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於優化結構、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提升質量,努力破解養老服務工作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通過“六個強化”,積極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紮實推進我市養老服務不斷上新臺階,努力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

加強頂層設計

強化政策引領作用

堅持政策創新創制優先,把服務機制“建”起來。

一是黨政推動。連續13年將養老服務納入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市委、市政府把養老服務工作作為檢視差距整改提高的一項重要舉措,市領導多次深入基層專題調研並推動養老服務工作。

二是規劃先行。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在體制機制、發展環境、養老産業等16個方面佈局養老服務規劃,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為我市養老服務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天津市促進養老服務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主要從“醫健養”3個角度,構建健康支持、社會支撐、權益保障等8個體系,推動2019年至2021年養老服務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是注重健全機制。建立了民政、發展改革等27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市級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市養老服務工作,指導督促養老服務任務落實,解決養老服務工作重點難點問題,切實加強養老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

四是注重政策扶持。5年來,先後出臺或修訂50余項養老服務政策文件,涵蓋居家養老服務補貼、推進放管服改革、養老服務評估、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等具體政策,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

聚焦民生重點

強化體系支撐作用

堅持和完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把服務水平“提”起來。

一是保障困難老年人居家養老基本服務。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低保、低收入、失能等7類符合條件的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按照評估確定的輕、中、重三個照料等級,每人每月分別給予200元、400元、600元居家養老服務(護理)補貼。補貼採取現金形式發放,增加了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提高了養老支付能力,得到老年人高度認可。

二是居家養老服務不斷完善。依託照料中心(站)等社區設施,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餐飲配送、便利購物、活動場所等服務,著力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累計建設照料中心(站)1089個、托老所16家。

三是機構養老服務不斷優化。注重發揮公辦養老機托底和區域輻射作用,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推進養老機構等級劃分。目前,全市現有養老機構364家,各類養老床位達到7.2萬張,形成國辦和社會辦養老機構優勢互補、有序發展的格局。

四是醫養結合服務不斷融合。出臺《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民政局關於推進我市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或與醫療機構簽約率為95.6%。

五是農村養老服務不斷拓展。出臺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政策措施,初步形成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體系。

激勵社會參與

強化市場驅動作用

堅持簡政放權,推進養老服務業放管服,使養老服務“活”起來。

一是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對社會力量舉辦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給予每張床位0.6至1.5萬元不等的一次性建設補貼、每年每張床位1200元(收住健康老人)、3600元(收住失能老人)的運營補貼。目前,我市社會辦養老機構佔養老機構總數的91%,佔機構床位數的80.1%,民辦機構佔比在全國領先,提前完成國家“十三五”指標任務(50%)。

二是推進公辦機構公建民營。制定《關於推進我市公辦養老機構公建民營的意見》,要求新建公辦養老機構一律實行公建民營,現有具備條件的公辦養老機構逐步實行公建民營改革。目前,全市16家區級公建養老機構已有13家實現公建民營。

三是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照料中心。2014年以來,在全國率先開展照料中心社會化運營,採取購買服務或服務外包,吸引專業的社會組織和智慧化養老企業承包運營照料中心,並每年給予12萬元的運營補貼。目前,全市開展試點228個。2018年,在全國率先實施社會力量興辦照料中心補助政策,支持社會組織和企業利用自有或租用房屋開辦照料中心,緩解社區為老服務需求壓力,創新和豐富社區為老服務。目前,全市在市內六區和濱海新區開展試點。

四是加強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加大人才培養,鼓勵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合作培養四年制本科養老服務人才,2019年依託天津理工大學和天津職業大學聯合培養全國第一批老年學本科專業,招收新生30名;加強人才培訓,建立養老培訓師資數據庫,開設養老護理員培養培訓示範基地,實施養老院負責人、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培訓計劃,拓展養老護理員崗位補貼和保險補貼範圍。

加強行業管理

強化跟蹤監管作用

堅持以標準建設為載體,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把養老服務“管”起來。

一是出臺服務標準。先後制定《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服務規範》《老年人照護需求評估》《老年人能力評估》《綜合養老社區服務規範》《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規範》等9個養老服務地方標準,為提升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提供標準規範支撐。

二是推進服務評估。採取購買第三方社會組織服務的方式,對申請居家補貼的老年人實行“先評估後服務”,對申請入住公辦機構的老年人實行“先評估後入住”,對享受補貼政策的養老設施實行“先評估後補貼”,引入專業安評公司對養老機構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問題實行“先評估後整改”,委託第三方保險經紀公司對養老床位綜合責任險實行“先評估後保險”,實現了養老服務社會化評估全覆蓋。

三是開展專項行動。自2017年以來,按照民政部安排,持續推進養老院質量專項行動,納入市政府常務會督辦事項,成立了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實施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投入500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老舊養老機構消防設施改造,全面落實養老院質量115項基本規範。

四是加強風險防範。2016年以來,採取“政府全額投保、保險公司承保、保險經紀公司顧問”模式,為全市所有養老機構、照料中心社會化運營和延伸服務床位投保綜合責任險,分擔養老服務行業風險,保護入住老年人安全權益。在此基礎上,推廣全民意外傷害附加保險和老年人意外傷害商業險,構建了“三重保險保老年人平安”保險保障體系。

堅守底線思維

全面助力“雙戰雙贏”

疫情期間,堅持多措並舉,把養老機構“封”起來,實現確診病例和疫情傳染雙“零”。同時,多措並舉支持養老機構迎難而上持續發展。

一是紮實做好全市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工作。嚴部署,成立全市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工作小組,建立市、區和養老機構“三級防控體系”,實施封閉管理;強措施,嚴把“入口”三道關,實施不探視、不接收新入住老人等“硬核13條”,規範養老機構服務行為;勤檢查,將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工作納入“築基”工程,實行信息日報制度;解難題,發放體溫計等防護物資,拓寬養老床位綜合責任險保險範圍,開展養老機構“助力減租暖心”活動。

二是支持養老機構復工復産。籌措資金,提前發放2744萬元運營補貼,下達一次性防疫補貼471.26萬元,有力緩解了養老機構資金短缺問題;恢復秩序,印發《關於做好養老機構防疫安全有序恢復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區有序恢復養老服務;支持養老信貸,與中國銀行合力推出專項信貸額度支持等10條措施,通過養老“津十條”幫助養老機構克服疫情影響;開展養老服務網上培訓,對5300名甘肅、長春(對口支援合作地區)和我市5500名養老院長和護理員完成網上培訓,提高養老機構為老服務能力。

堅持典型引路

強化試點示範作用

堅持試點探索,積極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使養老服務“新”起來。

一是推進河西區居家養老試點。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指導河西區從滿足中低收入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角度出發,按照“企業為主、黨政助力、公益支持、群眾參與”的思路,探索大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新路子。

二是推進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自2016年開始,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分批將河東、南開、靜海、和平先後納入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三是試行老年人助餐服務。老年人助餐服務工作列入20項民心工程,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工作試行辦法的通知》,在全市城鎮地區廣泛開設老人家食堂,通過補貼老人和補貼企業並舉的“雙補貼”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實惠的助餐服務,目前,已在130個街道(鎮)、1565個社區開展。

四是推廣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出臺《天津市智慧健康養老産業發展實施意見(2018-2020年)》,推廣和平區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臺等10種服務模式,培養46家智慧服務企業,落地社區119個,扶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

五是探索“三位一體”服務模式。按照“政府主導、服務多樣、經營市場”的思路,以接續型、一站式和智慧化為特色,在和平、武清、北辰、薊州等區建設養老綜合服務中心試點,兼具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探索多層次、多模式、多形式、多特色養老服務模式。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