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務院新聞辦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支撐新發展格局舉行發佈會

2021-03-02 08:58 來源: 新聞辦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解鑫、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支撐新發展格局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陳文俊: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創新是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今天我們請來了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先生,向大家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支撐新發展格局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王部長今天帶來了四位司長,這四位司長是: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先生;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解鑫先生;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先生;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先生。

下面,我們先請王志剛部長作介紹。

科技部部長 王志剛: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媒體朋友們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很高興在全國“兩會”前與大家見面,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有關情況進行交流。

圖為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徐想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新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十三五”以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科技體制和治理改革更加深化,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形成了科技對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國家安全等各方面有力支撐的局面,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凸顯,在以下六方面比較突出。

一是系統推進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基礎研究佔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6%,建設13個應用數學中心。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等方面取得原創成果,高速鐵路、關鍵元器件和基礎軟體研發取得積極進展,涌現了“嫦娥五號”“奮鬥者”號等一批國之重器。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一批企業牽頭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二是全方位推動科技成果進入經濟社會主戰場,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重大專項引領重點産業跨越發展,移動通信、新藥創制、核電等取得重大成果。科技為5G規模化應用、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提供保障。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等加快應用,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萬家。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1家自創區和169家高新區等推動形成一批創新增長點、增長帶、增長極。科技支撐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實現科技特派員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的全覆蓋。2020年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16.7萬人。

三是統籌提升科技人才隊伍的規模與質量,形成人才快速發展“新態勢”。研發人員全時當量超過480萬人年。國家科技計劃、重點實驗室加大對青年人才等的支持力度。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涌現,一批優秀科學家榮獲物理學菲列茲獎等國際重要獎項。實施統一的外國人才來華工作許可和簽證制度,辦理外國人才工作許可近65萬張。

四是深化重點領域科技體制改革,形成創新創業“新生態”。科技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資源開放共享等初步實現改革目標。推進“揭榜挂帥”首批試點。設立科創板,打通科技、産業、金融連接通道。實施科研人員減負行動,“破四唯”在重點領域全面展開。落實關於加強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等系列文件,科技界作風學風出現積極轉變。

五是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科技開放合作邁出主動佈局“新步伐”。與多個國家建立創新對話機制,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研究。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等國際大科學工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支持8300多名外國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建設33家聯合實驗室。打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經費過境港澳的全流程。

六是迅速開展新冠疫情科研應急攻關,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作出中國“新貢獻”。動員全國科技系統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設備和試劑等方向開展抗疫攻堅。一週內完成病毒基因測序、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上市。疫苗研發5條技術路線並行推進,7款進入Ⅲ期臨床,4款獲批附條件上市。11種藥物或治療手段進入診療方案。參與世界衛生組織10個工作組,與美、歐、亞、非、拉美、加勒比等國家開展科技抗疫交流合作,分享最新成果,提供中國方案。

這些成果的取得來之不易,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也離不開廣大科研人員無私奉獻與奮鬥拼搏!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向全體科技界特別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一方面,我國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還不到位,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生態改善、國家安全保障等對科技的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而迫切;另一方面,科技發展的前景和空間是無止境的,對科技創新規律性的認識和對科技創新滲透性擴散性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的,我們還需要在今後工作中不斷努力,進一步提高科技對經濟、産業、社會、安全等全方位的支撐引領能力,並力爭為全球科技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中國成果。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們將堅持“四個面向”,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科技自立自強對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支撐作用,以優異成績為建黨100週年獻禮。下面,我很高興就大家關心的問題作進一步交流,謝謝各位。

陳文俊:

謝謝王部長。下面歡迎各位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自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圖為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陳文俊邀請記者提問。(焦非 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請問“十三五”咱們的科技創新目標完成的情況怎麼樣?還有哪些不足?另外,科技部在支撐構建創新發展格局方面還有什麼新的部署安排?謝謝。

王志剛:

謝謝央視記者的問題。剛才我前面開場白時講了一些,這裡有一些數據。首先,“十三五”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變化,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5年的1.42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預計2.4萬億元左右,研發投入強度2020年預計會達到2.4%左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比2015年增長近一倍,2020年預計超過1500億元。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會超過60%,實現預期目標;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居到2020年的第14位。整體上,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決定性成就。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還有一些短板和弱項,我們的創新能力還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一是關鍵核心技術還不能自主,基礎研究、原創性研究還比較薄弱。二是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的能力還不夠高,對産業鏈、供應鏈的支撐能力還不夠。同時,企業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三是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夠高,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怎麼樣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體系,還有頂尖人才和高水平團隊缺乏,以及科技界的作風學風,都需要不斷提升或者改進。

面向“十四五”,我們要堅持“四個面向”,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一是圍繞推動産業鏈高端化的問題,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前沿技術部署,在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生物育種等領域實施一批科技重大項目。二是圍繞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大規模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依託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培育一批高新技術産業集群和高技術企業,加快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三是圍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等的研發應用。四是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大力推進污染防治、能源資源高效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等技術攻關和應用推廣。五是圍繞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以激發人才活力為重點,啟動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創新生態。

我們希望,通過五年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顯著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鏈整體效能,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謝謝。

第一財經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我關注到,前期國家在改革科技評價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剛才您也提到科研人員減負專項行動、破除“四唯”、改革人才評價等取得了很大進展,我想請問目前這些具體的進展如何?在“十四五”期間我們還將推出哪些改革舉措?謝謝。

王志剛:

謝謝。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所以人才在整個創新驅動、在科技發展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是各項研究的主體,所以説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近年來,我們堅持這樣一個思路,以科研人員為中心,依靠科技人員,服務創新主體,包括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具體就是構建以信任為前提、激勵和約束並重的人才政策體系,堅持分類評價,堅持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重大問題的實效來進行評價,同時也提倡小同行評價。注重科研人員的能力、質量、實效和貢獻,要堅決扭轉“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不良傾向,著力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激勵更多科研人員主動投身科研事業,潛心開展科學研究。並且根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不同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對科研人員要營造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一些科研生態和服務的方式。同時,也要積極開展分類評價工作,以評價為指揮棒,評價的標準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來進行評價。

一是開展“四唯”清理行動。我們這裡講的“唯論文”,這個“唯”是因為把它作為唯一的標準了。論文本身是好東西,我們搞科研活動,在研究階段,有新的發展、有新的規律總結的時候,我們當然要發表論文,把科研成果固化下來並且和同行進行交流。但是如果把它作為唯一的標準,就走向了問題的反面,走向極端了,所以我們這裡強調的是“不唯”,但是我們還是提倡,年輕人剛開始搞科研的時候,能夠寫論文就是好事,高水平的科學家應該提供高水平的論文,但論文一定是自己科研活動的結晶。

二是破除科技人才稱號與評價結果簡單挂鉤的做法。很多已經當了院士、當了教授的高水平科學家,實際上他們當初在做科研的時候,可能沒有今天這些帽子。現在我們強調不“唯帽子”。今後中國的科技、人類的科技都是要靠年輕人的,如果唯帽子,對人才脫穎而出是很大的一個約束,在這一點上,我們一定是看科研活動、科研成果,而不是看帽子,更不能簡單挂鉤。

三是為科研人員減負,要減輕負擔,讓他們專心搞科研,政府更多的是服務,而不是去干擾。推進科技計劃表格精簡,解決科研經費報銷繁,減少科技計劃檢查,促進科技信息共享。總的講,這些改革都是通過一些小切口,能夠産生對科技人員開展科研活動的實實在在的減輕負擔和針對性的服務。在各部門、各地方和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科技人才制度改革和評價都進入良性發展階段,科研人員的獲得感也在增強。去年我們做了一些調研,我們新聞界也做了調研,科技部開展的科研人員減負七項行動,獲得了很高評價,在各項改革中間反映良好的程度也是排在前列的。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部署,持續深化改革,堅持改革為了科研人員,堅持改革依靠科研人員。科技部定期和不定期地聽取科研人員的一些意見、建議、訴求,通過座談會和我們主動調研等方式,及時和他們溝通,採取相應的措施,使他們的獲得感能夠最大化。這樣進一步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在“破”的基礎上加快構建符合科研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強科技界作風學風建設,強化科技工作與教育工作的統籌銜接,完善細化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夯實科技自立自強的人才基礎。謝謝。

彭博新聞社記者:

我想問幾個問題。第一個是關於半導體的。“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如何支持半導體的發展?你們將會將哪些項目列為關鍵項目?中國政府將採取哪些措施,支持中國的芯片研發和製造?第二個是關於中美之間的合作。美國政府封鎖了部分中國企業與美國芯片供應商的業務聯絡,中美的大學之間一些科學合作也面臨審查。請問科技部有哪些計劃,來解決這些問題?包括美方採取的關於半導體以及科研合作的行動。謝謝。

王志剛:

謝謝彭博社這位記者的問題。你的第一個問題是中國將如何支持半導體的發展。半導體、集成電路這個産業在信息化時代應該説是個重要的核心産業,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的産業,也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非常重要的産業。中國政府對半導體産業發展一直高度重視,在去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産業和軟體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制定出臺了包括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産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另外,半導體産業是一個全球化的産業,中國政府始終秉持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共同推動全球集成電路産業發展。

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我們當然希望這種全球化、這種合作的態勢能夠一直持續下去。但同時,中國也會立足自身,加強自主創新,不斷加強集成電路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産業發展的質量和自主權。

在科技研發方面,我們主要聚焦集成電路、軟體、高端芯片、新一代半導體技術等領域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基礎研究,利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給予支持;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強化集成電路等領域的創新環境、創新平臺建設,並且加大人才培養,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剛才你也提到,中美之間的合作現在有些問題,這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我們還是希望繼續推進半導體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我們強調深化集成電路、軟體等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為國際企業在華投資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也鼓勵中外企業界加強合作。同時,我們在合作中間,要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嚴格落實集成電路和軟體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加大知識産權侵權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大力發展與集成電路和軟體相關的知識産權服務。

總之,集成電路産業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也必然是中國研發包括科技工作的重點。下一步,我們一方面願意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積極推動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各個創新主體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提升集成電路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我們也會更加強化中國自己在這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希望有更多的成果,不僅為中國的信息産業、信息化應用提供服務,也願意為全球集成電路産業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謝謝。

日本經濟新聞社記者:

“十三五”期間,中國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1倍,“十四五”期間科技部有沒有增長的目標?會不會1倍以上?

圖為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徐想 攝)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 葉玉江:

近年來,我國一直重視基礎研究。“十三五”期間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基本上增長了1倍,2019年達到了1336億元,佔全社會研發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預計2020年超過1500億元,“十三五”期間整個增長幅度是2位數,達到16.9%。“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採取措施,增加我國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一是中央財政要持續加大投入。二是要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在這方面,我們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激勵企業和社會上的資本投入到基礎研究。謝謝。

科技日報記者: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方面有很多改革的新政策,我比較關注科技計劃項目的管理改革。目前這方面的改革進展如何?關於我們常提到的“揭榜挂帥”和非共識項目的資助,我們科技部有什麼具體的安排?另外剛才大家都提到了青年科學家,關於青年科學家有什麼利好的政策?謝謝。

王志剛:

下面請我們資管司解鑫司長回答。

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 解鑫:

謝謝科技日報記者的提問。國家科技計劃是政府組織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剛才志剛部長介紹的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科技計劃支持形成的。“十三五”期間,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我們在科技計劃改革方面著力破解大家長期反映的“重復、分散、封閉、低效”這些問題,形成了新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建立了更加公開透明而且是專業化的管理運行機制。特別是我們加強了部門協同和部省聯動,建立了“三個共同”機制,即各個部門大家“共同凝練科研需求、共同設計研發任務、共同組織實施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想,“十四五”我們肯定還要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活力,提高我們科技計劃的整體績效。

圖為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解鑫。(徐想 攝)

在具體改革舉措方面,第一個就是您剛才説的“揭榜挂帥”,這是“十四五”科技計劃項目改革的重中之重。實際上,在去年疫苗研發的項目當中,我們就已經實行了“揭榜挂帥”的模式,榜就是臨床任務批件,拿到批件,我們就分階段給予支持,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研發力量。實際上,“揭榜挂帥”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緊緊圍繞我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緊迫需求,來設計我們的研發任務。在執行過程中,通過“軍令狀”等改革舉措來壓實責任,最後要最終用戶來考核我們的成果,使我們的科技計劃能夠更加聚焦國家需求,更加增強攻堅能力。

在組織好重大研發任務的同時,我們也關注非共識項目的資助。實際上這個改革的難點,就在於我們支持非共識項目,需要我們打破過去傳統的做法,對非共識項目要有一定的包容度。在非共識項目的發現、遴選、資助和評價各個方面進行創新,真正支持一批具有顛覆性而且可能對未來産業變革帶來巨大影響的非共識項目。

第三是支持青年人,國家科技計劃在“十四五”期間,要全面推行青年科學家項目。實際上,青年人已經是我們現在科技計劃實施的主力軍,但是我們在“十四五”要給他們搭更高、更大的平臺,讓優秀青年科研人員挑大梁,讓他們獨立承擔任務,牽頭組織國家項目,在實施項目過程中大膽創新,同時也為我們國家科技發展培養一批未來能夠領軍挂帥的青年後備軍。所有這些改革的舉措,我們在“十四五”今年第一批項目部署當中都會落實,也歡迎大家繼續關注。謝謝。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

我的問題提給王志剛部長。請問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科技部在支持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方面有哪些新的舉措?謝謝。

王志剛:

謝謝你的問題。首先,香港的科技力量是國家創新體系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本人也去過香港的幾所大學、孵化器、青年創業高新區,他們確實有很強的科學意識和技術創新熱情,並且對於和內地共同推動國家科技創新有很高的熱情和積極性。我們的工作是在中央對港工作方針指引下,著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助推香港科技發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一是進一步擴大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對港澳開放。支持香港有實力的科研機構和科學家牽頭或與內地機構合作承擔國家基礎研究任務,支持港澳學者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參與國際科技組織併發揮更大作用。

二是以科研項目合作為抓手,推動內地與港澳開展實質性科技合作。繼續組織實施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研發項目,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側重民生領域和産業化應用,鼓勵香港、澳門與內地開展産學研合作。

三是大力支持香港建設國家級科研平臺載體。加強兩地協同創新,在大灣區佈局建設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吸納港澳高水平科研機構參加。推動在內地特別是大灣區佈局建設一批對港澳科技合作基地。

四是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支持香港、澳門青年創新創業,鼓勵有實力、有意願的香港、澳門高校、科研機構加入國家科技創業研修中心體系,支持香港繼續舉辦香港創業青年內地行活動,加強與內地創業孵化載體交流合作,為香港優秀科技人員開創事業提供發展平臺。策劃設立香港青年科技人文交流計劃,組織香港青年科技人員到內地科研機構學習研究,為香港青年在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這裡要特別講一下,每次去香港、澳門,他們的大學、研究機構、企業這方面的一些專家學者,確實對於參與祖國、參與內地的科技創新熱情很高,而且能力很強,他們的實驗室、他們所做的成績,他們的專業知識、專業操守、國際化視野,都使我印象很深。在我們工作中,把港澳科技力量作為國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堅定不移的,並且會創造更多機會,使他們能夠參與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大業。在這裡,也向他們表示感謝。謝謝。

香港中評社記者:

“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力推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請問我國在佈局區域創新高地、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有哪些考慮?謝謝。

王志剛:

請規劃司許倞司長回答。

圖為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徐想 攝)

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 許倞:

謝謝您提出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今年正好是“十四五”規劃啟動之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佈局建設區域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我們將在“十四五”期間,著力打造科技創新主引擎,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增長極,形成主體功能明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創新佈局。這個佈局有三方面考慮:

一是要繼續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強化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和平臺佈局,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在這方面,希望三地能夠在政策創新上起到“領頭雁”的作用,有更多探索,促進科技、産業、金融良性互動、有機融合,率先打造我國科技創新策源地,形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二是要支持有條件的地區佈局建設區域創新中心,並形成區域創新的增長極。重點是要加強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建設。事實上,近幾年,國家高新區在各地的高質量發展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在這樣一個非常不利的環境下,全國169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實現了營業收入41.8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了8.4%。所以,在未來“十四五”期間,我們將以推動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為重要抓手,優化創新服務,集聚高端資源,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産業集群和創新型企業,打造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特色園區。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園和農高區發展的支持。開展縣域科技創新提升行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應用。

三是要健全區域創新協調發展機制。按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部署,啟動實施科技支撐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科技支撐東北全面全方位振興、科技支撐中部崛起、科技支撐海南開放行動等四方面工作。加大對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科技工作的傾斜支持。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高新區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支持建設東西部科技合作示範區,積極探索和完善離岸研發中心、離岸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及“飛地園區”等市場化合作模式。同時,繼續深化已經在“十三五”期間著力推動的新疆“四方合作機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部、中科院以及深圳通過四方合作來推動西部地區發展;以及甘肅與上海張江、寧夏與東部六省市、貴州貴陽與北京中關村等的合作,增強西部地區的創新發展,形成創新發展的新動能。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科研攻關發揮了重要作用,請問我國在疫苗、藥物的研發方面有哪些新的進展?今後在健康科技支撐方面有哪些長遠的佈局?謝謝。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 吳遠彬:

首先非常感謝你的提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科技界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成立由科技部牽頭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聚焦病毒病原學、檢測技術和産品、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五個主攻方向,組織全國科研精銳力量,全力推進科研攻關,取得了一批切實管用的成果,應用於抗疫之中。從第一時間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快速篩選有效藥物、實施大規模核酸檢測和疫苗的研發上市,中國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展現出“抗疫硬核力量”。

圖為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徐想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療、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研攻關,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成績的取得歸功於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部署、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凸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益於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當然更離不開廣大科研人員爭分奪秒的努力和奮鬥。

剛才你也提到,關於疫苗和藥物研發方面取得什麼樣的進展。在疫苗研發方面,從一開始,為最大限度提高研發的成功率,我國就安排了滅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五條技術路線並行開展研究。目前已經有17個疫苗在開展臨床試驗,其中7個疫苗進入了Ⅲ期臨床試驗,4個疫苗已經附條件上市,正在對全國重點人群進行接種。

關於藥物研發,從一開始是重點加強有效藥物篩選工作,累計11種藥物品種包括有關中藥方劑納入到治療方案,在臨床救治、阻斷輕症向重症的發展、降低病死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治療新技術的開發應用方面,包括恢復期血漿、幹細胞等新技術,在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明顯效果。在特效藥的研發方面,重點推進中和抗體的研發,目前已有7個單一品種和1個聯合用藥獲批開展臨床試驗。

剛才您問到下一步有關工作的考慮。一是繼續推進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加強疫情發展態勢研判和風險預警,加快推進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發、檢測技術和産品的迭代升級,持續跟蹤病毒變異及對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的影響,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二是加強生命健康領域的長遠佈局。加強衛生健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建立平戰結合的科研攻關體系和快速支撐機制,聚焦疫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生殖健康、人口老齡化等重點領域,加大科研任務部署。三是加快補齊病原學研究和高端醫療裝備研發方面的短板,讓科技創新來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如何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中央提出要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請問我國在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方面已取得哪些重要進展?下一步有什麼具體舉措?謝謝。

王志剛:

請基礎司葉玉江回答。

葉玉江:

謝謝你的提問。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技術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基礎研究的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底蘊和後勁,強大的基礎研究是我們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前提和根基,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的基礎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總體上看,我們認為已經邁入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新階段。簡單概括一下,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一是學科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創成果。比如,我國高質量的國際論文全球第二,這已經有幾年了,還有就是12個學科的SCI論文被引次數也是全球第二,還有高被引科學家人數已經連續兩年全球第二,我們在物質科學、量子科學、納米科學、生命科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重大原創成果。二是基礎研究投入大幅提高,前面已經説過了,我就不重復了。三是支持基礎研究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制定出臺《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等文件,來加強基礎研究工作。四是科研基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我們現在有50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佈局建設了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在科研基礎條件方面,加強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國家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方面的建設,科研基礎條件不斷夯實。

下一步,面向“十四五”,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主要的考慮是從兩個方面來加強。一是要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勇攀科學高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中華民族要為科學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科學上的重大貢獻。二是要強化應用是基礎研究的生命的理念,當前我們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還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因此在“十四五”,我們要下更大力氣,要更加重視凝練解決生産實踐中的科學問題,要引導更多的科學家開展目標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來突破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難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就是基礎研究要瞄準或者聚焦科學問題,因為科學研究總是從問題開始,科學地提出問題是科學地解決問題的根本前提。如果提不出真正有意義的科學問題,就不可能有理論和方法的創新,更不會産生重大的科學成果。因此,加強基礎研究,要鼓勵科學家從真正的科學問題出發,形成原創課題,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我們將根據中央的要求,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2030)》,這個方案將對未來十年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作出系統的部署和安排,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初步的考慮,下一步如何加強基礎研究。

一是要進一步優化學科佈局和研發佈局,支持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的發展,特別是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在前沿領域,我們要佈局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二是要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強化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

三是要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打造體系化的戰略科技力量。

四是要改革完善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特別是要建立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值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支持廣大科研人員勇闖創新“無人區”。謝謝。

香港紫荊雜誌記者:

五中全會《建議》中首次提出要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請問科技部在下一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方面有哪些新的舉措?謝謝。

王志剛: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因為企業要發展,本身就需要創新,企業的創新對産業發展和社會發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這方面,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科技創新方面的一個重要內容。另外,從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來講,也必須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首位,而企業在這方面要擔當重任。近年來,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引導激勵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同時加強對企業政策支持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積極營造機會公平、權利公平、規則公平的良好氛圍,在公平競爭中激發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這對各種所有制中外企業都是一樣的。

一是抓政策落實。2020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兌現減免稅額超過3500億元,同比增長約25%。二是抓主體培育。全國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了27.5萬家和22.3萬家,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加快發展壯大。三是抓創新服務,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為創新創業提供技術轉移、投融資、知識産權等服務。2020年,我國高企數量同比增長24%,實現營業收入51.3萬億元,同比增長13.8%。工業總産值37.8萬億元,同比增長16.6%;利潤總額3.8萬億元,同比增長20.1%。高新技術企業為做好“六穩”、落實“六保”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新技術企業在去年疫情比較嚴重時,首先恢復生産、恢復正增長,和去年各項企業指標相比是比較好的、最亮眼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企業創新仍然存在著創新主體地位還不夠突出、技術創新能力還有欠缺。另外,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這種産學研聯合創新的機制和效果還有待加強。

下一步,科技部將認真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啟動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中心,高校、科研院所跟企業聯合開展的技術創新這樣一種活動,企業為主導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模式。一是強化創新主體培育,在重點領域培育發展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發揮大企業創新引領支撐作用,帶動和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的發源地。二是集聚優勢資源,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佈局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圍繞企業佈局科研平臺以及共性技術平臺,促進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特別是要引導激勵高層次人才向企業集聚。三是以國家任務為牽引,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鼓勵行業領軍企業牽頭承擔和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引導各類企業參與、凝練和提出研發項目,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制約,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四是強化政策精準支持。一方面是強化已有政策落實力度,確保企業“應享盡享”。現在的政策有的需要不斷完善,也有的政策還要不斷落實,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另一方面,圍繞鼓勵企業開展基礎研究,提升創新能力,支持中小企業研發創新,科技人員激勵,知識産權等方面,研究謀劃一批新的政策舉措,充分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謝謝。

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

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請問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強,下一步有哪些具體舉措?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強與科技開放合作的關係?謝謝。

王志剛:

謝謝你這個問題。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這不是權宜之計,是一以貫之、需要長期堅持的。科技創新曆來都在國家繁榮發展、人類文明進步中發揮著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後這一作用將會更加凸顯。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對科技發展的要求更高更迫切。在新發展階段,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我們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就是要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産業等各項工作的邏輯起點,不斷向科技創新要答案要方法,以科技進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科技強支撐我們國家産業強、經濟強和國家強,為促進世界科技發展、應對全球共同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

如何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重點要突出六個方面:

一是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補上重點領域的技術短板。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同時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實現“彎道超車”,以新的科學、新的技術,催生新的産業、新的經濟。面向新科技革命前沿方向建立先發優勢,建立技術長板,以科技創新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和自主可控。

二是著力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加強從生産實踐中凝練基礎科學問題,激勵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目標牽引的基礎研究,剛才我們基礎司司長也説了這個問題,基礎研究或者説科學研究,問題不在答案,關建在於提出問題。所以説,選準問題就是方向,也就是重點。從基礎研究轉到技術創新,形成成果,進入産業,或者形成新的産業形態。這也是為什麼説基礎研究是總開關、總源頭,原因就在這兒。另外基礎研究不僅産生技術研究的成果,也産生科學的方法、科學研究的新範式。所以我們講,加強基礎研究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對於我們走向現代化科技強國是極其重要的。另外,中國到了這個階段,更多的是要有一個自主的發展、高水平的發展,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們應該是引領型的發展,這樣不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實基礎,也將為國際社會提供中國科技貢獻。

三是著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國家隊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高地。

四是著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

五是著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領軍人才和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人才後備軍。

六是著力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統籌配置,改革評價激勵機制,同時要加強科技界的作風學風建設。作風學風是科研的基石,如果作風學風不正,科研基石就不牢。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既要充分信任、大力激勵,同時也要有約束的辦法。

關於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這兩者不是對立關係,是辯證統一的關係。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需要自立自強,需要自主,這樣才能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來開展科技的開放合作。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基礎和前提,實際上開放合作也做不好。另外,開放合作也是互惠的、共贏的。在中國的對外開放中,科技的開放一直走在前列,我們持續為世界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同時也從國際科技合作中獲益良多。當前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面向未來,中國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推動科技開放合作的願望將會更加強烈,門會開得更大,步子會邁得更大。我們願意與世界各國一道,在共同關注的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積極開展對話交流和深度合作。比如,一是在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公共衛生等可持續發展領域,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二是在重大突發傳染性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創新科技合作機制,推動開展更多務實科技合作。剛才我在開場白就説了,在疫情最嚴重、最較勁的時候,我們抗疫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和各國開展抗疫科技研究和經驗分享。三是與世界各國攜手推進事關人類福祉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共同凝練科學問題,共同支持各國科學家合作開展科研活動,共同推動科技合作成果為各國發展和人民福祉服務,切實擔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技創新使命。

剛才主持人説,這是最後一個問題。在此,我再次對媒體各位朋友們表示感謝,希望你們繼續關注、理解和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更多的正能量。謝謝大家!

陳文俊:

謝謝王部長,謝謝各位司長,謝謝各位參與今天發佈會的記者,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再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