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自立自強推動創新發展

2021-03-07 07:5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高度重視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上下共識。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乃至“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今年全國兩會,創新驅動依舊是熱門話題,但大家的信心更大、底氣更足了。代表委員們表示,唯有依靠科技創新破解受制於人的“卡脖子”困境,將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攻克核心技術難關

關鍵核心技術是創新之本、發展之魂。“科技創新一直是引領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實現戰略安全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強國品牌的成功之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譚瑞松表示,只有充分培育領先、獨創的創新文化,緊抓核心技術創新的“牛鼻子”,不斷推進機制改革、技術革新、標準提升,才能支撐國家經濟安全、科技安全與國防安全。

然而,在人工智慧、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空天科技等前沿領域,我國還面臨許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歸根結底是基礎研究存在不小的短板。

“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結構性失衡較突出,農作物育種相對領先,而畜牧業育種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肉牛、奶牛、豬等優良種源大部分來自國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坦言,儘管我國是種業大國,但還不是種業強國。

要把種業搞上去,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就要把科技自立自強擺上突出位置。為此,李成貴委員建議,要在保護資源、自主創新、做強企業上下功夫,促進農業從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推動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創新效率和産業化水平,打好種業翻身仗。

在科研試劑領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科院整形外科醫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也有同感。她指出,目前高純、特純材料與臨床試劑、生物化學製品等新型試劑産品,長期處於被進口産品壟斷局面,存在成本高、供貨時間長等問題,相關領域的科研活動也受到制約。

“針對具備長期發展前景和高技術附加值的關鍵技術領域,更要加強‘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加快形成産業經濟支柱,在高增長和新興市場加速品類覆蓋,增強國産品牌市場競爭力。”肖苒委員説。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産業鏈、供應鏈。譚瑞松委員告訴記者,新中國航空工業經歷了從修理、仿製到自主創新,從望塵莫及到同臺競技,靠的就是對核心科技自主創新的持續追求,“要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創新體系建設,瞄準前沿科技和産業變革趨勢,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充分利用全社會的創新資源開展重點工程研製和攻堅”。

激發企業創新動能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而不是簡單的産品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商飛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周新民認為,國家倡導創新驅動發展,並在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時提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極大地增強了企業創新發展的信心。“應用基礎研究時間長、投入大、風險高、收效慢,很多企業往往直接越過這些原始創新環節,採取拿來主義,極易導致産品可靠性不穩定、後續創新乏力。”周新民代表表示,大企業應主動承擔和組織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和重大研發任務,加強技術攻關與集成、裝備研製及大規模應用,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企業家們更要勇於創新,迎難而上。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認為,科技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企業要抓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用創新推動企業持續發展。徐冠巨代表為記者講述了傳化集團旗下傳化化學以技術創新驅動業務發展的故事:為突破某大型紡織企業部分新産品遭遇的技術、工藝與材料瓶頸,傳化化學迅速組建研發、分析、應用的複合技術團隊,充分利用模塊化開發優勢,高效突破技術壁壘,成功完成系統解決方案,還帶動整個滌綸機織布染色一次性成功率從60%提高到90%以上。

大企業動起來,小企業好起來,點點星火匯成燎原之勢。2013年以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積極主動與政府和産業鏈企業協同合作,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優質資源,先後組建江西省光伏發電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晶科科技協同創新有限公司等技術創新平臺,攻克光伏産業核心技術。“技術創新不僅是企業降本增效的途徑,更是推動行業快速進步的強大動能。要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拓展産業發展空間、載體和應用,引領消費升級。”全國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陳康平深有感觸地説。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

“高校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提供智力支撐的重要職能,需要通過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予以引導,營造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機制和環境。”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農業大學教務處處長魏洪義表示,當前對地方高校評價人才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現象。魏洪義代表建議,要建立健全持續穩定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促進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數量,為地方發展輸送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同時,要結合地方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加大對原始創新及薄弱環節的財政支持,真正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王靜關注到我國農業科研單位人才流失問題。她建議,應倡導以人為本,支持科研單位人才培育和使用工作,進一步加大科技人員創新激勵,提高人力成本在科技創新成本中的比重。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安徽電力公司宿州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班副班長許啟金是來自一線的“明星”工人。“成果轉化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但企業一線工人的技術創新成果在轉化應用方面並不理想。”許啟金委員建議,國家層面要從政策上給予指引,完善産業工人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平臺、渠道,最大程度激發基層一線工人持續的創新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表示,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加大政策激勵與補貼力度,開發和推廣以應用型緊缺人才、技能培養和産教融合為特色的職業能力標準體系,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記者 郭靜原 王軼辰 常理 李華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