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衛生健康委介紹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等有關情況

2021-04-28 20:00 來源: 衛生健康委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1年4月27日例行新聞發佈會文字實錄

  時間:2021-04-27 10:00
  地點:國家衛生健康委西直門辦公區新聞發佈廳
  嘉賓:焦雅輝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
     赫 捷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
     樊 嘉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李林康 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 胡強強: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國家衛生健康委例行新聞發佈會。近期有多個衛生健康領域的紀念日和宣傳周,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4月25日-5月1日是《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4月25日是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4月26日是世界防治瘧疾日等。希望各位媒體朋友在這些紀念日、宣傳週期間,開展重點宣傳報道,與我們一起,促進全社會對相關疾病的認知,凝聚疾病防治合力。下面,向大家通報近期出臺的衛生健康有關政策文件情況。一是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21年工作要點》,明確將研究制訂“營養健康學校建設指南”等14項文件,推動落實“建立完善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資源庫”等21項重點工作,組織開展“健康中國行動全國知識競賽”等19項活動。二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於貫徹落實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的通知》,在方便勞動者職業病診斷與鑒定、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作出規定,明確用人單位責任,優化診斷與鑒定流程,縮短辦理時限,促進職業病診斷與鑒定工作規範化、法制化、信息化。三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抗微生物藥物管理遏制耐藥工作的通知》,要求醫療機構落實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主體責任,採取紮實管用的措施,減少抗微生物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四是聯合市場監管總局、醫保局等單位印發《關於開展不合理醫療檢查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將於今年4月至明年3月,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違法違規開展醫療檢查的其他機構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嚴肅查處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診療技術規範,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不合理醫療檢查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以上是近期情況通報。今天的發佈會將繼續以“中國共産黨為人民謀健康的100年”為主線,向大家介紹腫瘤診療、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互聯網醫療以及罕見病防治工作有關情況。特別要向大家説明的是,這是“醫療服務惠民生百年巡禮”專題新聞發佈會的首場,重點介紹我國腫瘤診療、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互聯網醫療以及罕見病防治發展成就的有關情況。後續我們還將圍繞醫療服務惠民生相關內容召開多場發佈會。出席本次發佈會的有: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女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先生;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李林康先生;我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首先,請焦雅輝局長向大家作介紹。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 焦雅輝: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醫療服務惠民生百年巡禮首場專題新聞發佈會,按照安排,我將為大家介紹我國腫瘤診療、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互聯網醫療以及罕見病防治的有關情況。首先向各位介紹腫瘤規範化診療的相關情況。惡性腫瘤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健康,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癌症患者和癌症用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強總理多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腫瘤防治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認真貫徹落實相關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夯實腫瘤規範化診療相關工作。通過加強腫瘤診療體系建設、制定完善技術規範、加強腫瘤用藥管理、開展腫瘤診療質量控制、推廣治療新技術應用等,著力提高腫瘤的診療能力,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腫瘤專科醫院和床位數量、腫瘤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均不斷增加,以腫瘤醫院、綜合醫院腫瘤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為主體的癌症診療和康復體系初步形成,腫瘤診療模式更加優化,多學科診療的模式正在積極試點,腫瘤診療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數據顯示,隨著我國醫療質量和診療能力的提升,惡性腫瘤的五年生存率已經從十年前的30.9%提升到目前的40.5%,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某些惡性腫瘤比如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已經高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下一步,我們將狠抓工作任務的落實,以腫瘤規範化診療為重點開展專項整治工作,不斷提高我們國家腫瘤的規範化診療水平。下面,向各位介紹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有關情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組織研究部署,將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工作納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工作要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國家衛生健康委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持續推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作。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啟動了區域醫療中心試點建設項目,在京、滬等醫療資源富集地區,依託高水平醫院作為輸出醫院,在患者流出多、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河北、山西、遼寧、安徽、福建、河南、雲南、新疆等8個省份,針對腫瘤、神經疾病、心血管病、兒科、呼吸、創傷等6個重大疾病類別,通過建設分中心、分支機構等方式,建設區域醫療中心,提升當地的醫療服務保障水平。目前第一批試點建設項目已經開始運營,填補了當地的若干技術空白,有效帶動、提升了醫療服務能力,相關省份患者跨省就醫人數出現明顯下降,正逐步實現“大病不出省”的目標。

接下來,向大家介紹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有關情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互聯網+醫療健康”工作,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文件要求,國家衛生健康委積極響應,先後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從服務內涵、準入、職業規則、監督管理等方面規範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健康發展。三年來,全國已經設置審批了1100余家互聯網醫院,初步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模式,同時我委還連續實施兩個三年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印發《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指導各地和各醫院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堵點、難點”問題。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互聯網診療服務在保障患者醫療服務需求、緩解醫院線上線下醫療服務壓力、減少人員聚集、降低交叉感染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伴隨著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的快速發展,對互聯網醫療服務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需要在政策層面加以引導和規範,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後續我委將制定互聯網診療服務和監管兩個方面的規範性文件,確保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高速發展的同時提供更高質量、更加規範的服務。最後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罕見病防治的有關工作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罕見病這一特殊領域日益受到國家和社會各方的關注。自2015年以來,我委成立了罕見病專家委員會,五年多的時間,我們會同有關部門發佈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納入了121種罕見病,並對目錄內的所有病種逐一制定診療指南,建立起覆蓋全國324家醫院的罕見病診療協作網,進行相對的集中診療和雙向轉診,積極組織廣泛的醫務人員培訓,不斷提高罕見病的診療水平,建立起罕見病病例登記制度,目前已經登記46.8萬例的罕見病病例。罕見病防治工作在我國開展的時間不長,但小窗口見大仁愛,不僅為罕見病患者這個特殊群體提供了有效幫助,也為營造更加包容、接納、關愛罕見病人群和罕見病防治工作的社會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2021年,我委發佈了《中國罕見病防治與保障事業發展報告》,詳細闡述了我國罕見病工作進展成效,為全社會更加全面地了解罕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最佳實踐。下一步,我委將按照“預防為主、分類施策、穩步推進”的原則,持續開展罕見病防治工作,維護罕見病患者的健康。以上就是我的介紹,請各位媒體朋友了解。

胡強強:下面進入媒體提問環節,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紅星新聞記者:我們知道,目前國家針對癌症治療已經制定了各種指南和共識,請問在治療的過程當中應該如何做到規範化診療?我們還想請問一下,目前在腫瘤治療的過程當中臨床上有時會出現超適應症和超指南用藥的情況,請問應當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 赫捷:非常感謝這位記者的問題,您的問題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癌症已經成為了一個全世界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統計,183個國家當中的112個國家,低於70歲的人群當中,癌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而且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上升,我們國家的情況是癌症發病和死亡也有上升的趨勢,因此癌症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一個重大問題。由於目前醫療技術水平受到限制,還無法完全攻克這一頑疾。整體來看,我們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醫學的進步,對癌症的治療還是有所改善和提高的。剛才焦局長也提到了,我們國家癌症的生存率已經從十年前的30.9%提高到40.5%,提升了10個百分點,這和我們黨和國家極力推行癌症規範化診斷治療是息息相關的。很多晚期的癌症也得到了救治,很多晚期病人長期帶瘤生存,生活質量也大大地改善了,隨著緩和醫療的發展,對這些病人的終末期的治療也大大地提高了,因此他們可以得到生活質量的改善,甚至是有尊嚴地活著。總體來説,我們國家的癌症治療情況是在逐漸改善的。那麼從腫瘤的診療管理來説,質量控制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和手段,特別是最近幾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各個醫療機構進行單病種治療質量控制,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單病種質量控制和控制工作的通知》,2021年2月又印發了《2021年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而惡性腫瘤的規範化診治質控指標就在其中。國家癌症中心早在2013年就在衛生健康委的直接領導下成立了國家腫瘤質控中心,極力推行腫瘤單病種質量控制以及各種癌症的規範化診療行為,主要完成以下工作:一是強化體系管理。我們從全國的28個省,從國家到省再到地級市三級質量控制體系已經形成,進一步推行質量控制的一系列政策。二是提升專業水平。國家腫瘤質控中心成立以單病種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比如乳腺癌的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肺癌的診治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大家都知道放射治療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治療手段,放射治療也有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等。這些都是在專業上規範醫療行為,對各個醫療機構進行培訓和指導,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規範化。三是促進診療的同質化。就是在單病種質量控制這麼一個疾病,以乳腺癌為例,我們先選了200多家醫療機構作為試點,對這些機構從指南到診療過程進行嚴格的規範化要求,包括肺癌、結直腸癌和肝癌都在很快地向全國推行,這樣不同的醫療機構都可以達到同質化,通過開展單病種質量控制,使得質量能夠得到控制,質量有評估、質量有改進,同時要有成效。通過這項工作,我們進一步規範了惡性腫瘤診治的行為,持續地改進了醫療質量,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惡性腫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關於剛才您提到的另一個問題,目前癌症患者個體差異是很明顯的,治療也是很複雜的,基於目前比較有限的醫學證據所制定的診療共識、指南,甚至是標準,不太能夠跟得上醫學的發展。大家都知道,醫學的發展是一個探索的科學,很多標準包括國際上的慣例都是幾年前的,目前情況又有了發展,因此從現在獲批的藥品適應症或者寫入指南的醫療方案很可能都是落後的,那麼就應該基於較為充分的臨床證據給患者一些超適應症,或者是超指南的治療,也是為了探索診療效果,而事實上也有很多的藥物超出了適應症以後確實有效。但我們也要強調,臨床藥理機構和倫理委員會應當嚴格監督,在開展超適應症和超治療指南的這些臨床研究上,這些是臨床治療的創新,並不是過度治療,而是在嚴格的監控下實行的。事實也證明,很多癌症患者在這種情況下都是可以獲益的。

新華社記者:當前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正在佈局當中,我想知道這個中心和傳統的醫院或者醫療機構有什麼樣的區別?中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什麼?想要解決哪些問題?從目前的疫情狀況來看,它的作用是否發揮到了?

焦雅輝:可以説對於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特別是今年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期間對於“十四五”期間推行分級診療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國家衛健委認真按照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工作,可以説兩個中心的建設是我們推行分級診療制度、實現分級診療目標的重要措施。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工作,我們對它的定位和一些傳統的醫院有什麼不同,我們要求的是醫教研防管全方位提升。比如醫療方面不僅是要給老百姓像一家普通的醫院一樣看常見病和多發病,作為國家醫學中心,現在我們跟國家發改委制定中心建設方案,國家醫學中心更多的是要瞄準那些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醫療領域、前沿的問題,以國家醫學中心作為一個平臺,集聚各方面的資源,包括基礎研究、轉化應用的,作為一個平臺在醫療領域國家醫學中心更多的還是要瞄準這樣的一些問題,特別是解決臨門一腳、卡脖子的問題。教育要為國家培養更多學科的領軍人物和骨幹人才,所以這種培養更多的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相應的人才,不僅僅是自己醫院簡單的醫生培養。科研方面,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承載著科研創新,包括醫學科技領域的領軍作用的發揮,這些都是一個普通的醫院所不能承載的。另外就是在公共衛生領域,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家也已經看到,現在我們也在同濟醫院批准其作為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醫學中心,所以這樣的一些大的醫院在這些重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時候承擔著重大的公共衛生任務,也不是一家醫院能夠承擔的。管理方面,赫捷院士作為國家癌症中心提到的這些問題是在整個專業管理領域,包括大數據的集聚、整個醫療資源體系的組織和動員也是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所要承載的任務。最近幾年大家也看到了國家癌症中心和心血管中心每年都要發佈年度的國家在這個領域的重大報告,這項工作就不是一個腫瘤醫院或者一個阜外醫院能夠做到的,所以作為功能定位來講,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和一個普通的醫院是不一樣的。圍繞著這樣的功能定位,我們現在也在按照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一方面對優質醫療資源進行擴容,另一方面是進行區域的均衡佈局,並且在“十四五”期間推動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對於這樣的體系佈局也在進行一系列的安排。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通過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做到國家要有高峰、區域要有高原、省裏要有高地,通過這樣的一個佈局來落實總書記提出的大病、重病在省裏就能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就能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能解決。現在我們一方面是通過委省共建的方式把國家優質醫療資源進行擴容,進一步提升相關能力,所以現在我們已經在幾個重大疾病領域,比如癌症、心血管、神經疾病和兒科創傷、重大公共衛生,包括呼吸和傳染病等等,十個領域都在佈局國家醫學中心,兒科領域也在佈局區域醫療中心,這些都是我們為打造國家高峰、區域高原不斷擴容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再就是區域的均衡佈局,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衛健委在2019年按照中央的安排,我們在8個省、10個項目進行了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試點,通過這一試點,應該説我們逐步實現區域均衡佈局的目標,樊嘉院長的醫院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典型示範,復旦中山醫院在廈門辦了復旦中山醫院廈門醫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説我們這個區域醫療中心的均衡佈局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對口幫扶,也是一個實質性的輸出,管理、人才、技術、服務方方面面的實質性輸出,從而達到一個區域均衡佈局的目的。舉個例子,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通過他們在河南建的河南兒童醫院,建成以後通過我們現在的跟蹤和評估,河南無論是門診的還是住院的,進京看病的患兒數量都有大幅度下降,都已超過50%,所以這個效果應該還是非常明顯的。因此下一步我們準備在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這些成功的經驗和模式向更多的範圍和領域進行推廣,最終實現我們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的目標。

東方衛視記者:剛才焦局長提到國家為了實現大病不出省建立了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請問為了提升這些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醫療服務水平,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你們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能否舉例説明一下?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樊嘉:介紹一下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在福建省廈門市建立的區域醫療中心,復旦中山廈門醫院。我們當時是2017年8月試運行,核定床位是800個,現在我們已經開放550個床位。因為我們根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要求特別是大病不出省的要求,大概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我們在區域醫療中心有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大概分為四個層面:首先是頂尖的人才隊伍,我們在廈門醫院建立了12個工作站,是由兩位院士進行分管,另外十位都是非常知名的主要疾病專家,這些團隊定期到廈門醫院工作,參加一些門診、手術和疑難雜症的診治。我們安排高端人才,比如學科帶頭人的主任,每週都會定期到廈門醫院工作,解決疑難疾病的問題。我們還有一些骨幹的醫生,主要是副主任以上的醫生,也是長期駐在廈門醫院。另外還有一些比較高資歷的主治醫生,不光是在當地,有的是在醫院,相當於以醫療隊的性質派過去,這樣我們可以解決在廈門醫院的人才高質量的問題。再就是我們醫療技術的平移,很多都是我們的先進技術平移到廈門醫院,比如在外科技術、診斷技術、這些技術填補了福建省的空白,包括44項填補了廈門市的技術空白,甚至有些在亞洲和國內是最原始創新的、最先開展的技術,比如二尖瓣的置換術,第一年就是在廈門醫院開展的,這些都是一些大的疾病,需要從福建、廈門到上海。我們在醫療和醫學研究方面也是在開展很多研究,包括專利的技術轉化和專利的技術申請,這些都是在廈門開展的,包括在教育培訓方面,比如凡是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工作的,不管是在當地招聘的還是最新引進的,這些都要先到總部培訓半年到一年,有的甚至是兩年,培訓以後再返回到廈門醫院,很多流程和操作醫療過程當中的行為規範都能夠按照我們中山醫院的行為規範和操作流程進行病人的診治,所以完全是把中山醫院的規範和標準平移到廈門醫院,這些就是我們做的很多工作。這些工作在廈門當地也是得到了廈門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包括人、財、物、權力、以及在政治上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所以作為廈門第一批的區域醫療中心,能夠完善好、建設好,不斷發展、不斷提升,得到當地老百姓的好評,一方面是得到國家發改委和衛健委的指導和支持以及醫院的努力,還有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

人民日報記者: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佈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涉及到121個病種,請問新的罕見病目錄製定工作是否在進行?有沒有具體的日程表可以公佈?

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 李林康:回答您的問題之前,我想講一位罕見病患者和她母親的對話,就是一個SMA肌萎縮症的小女孩,只有10歲,她和媽媽説,媽媽,我為什麼早出生?晚出生一個月或者早出生三個月可能就不會得這個病了,她媽媽説,寶貝,你是想早點和媽媽相見,孩子又問,媽媽,我為什麼得這個病?媽媽説,寶貝,全家感謝你,你承擔了我們全家的痛苦。這就説明,罕見病對我們來説儘管是萬分之一的概率,但對一個家庭來説那就是災難。第一批目錄公佈以後,可以説這是在我國罕見病管理方面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因為是以目錄的形式確定了罕見病的定義,有了目錄以後,我們的醫療藥品審批,包括保障都有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在這裡,我想講一下這個目錄出臺之後的作用,就以亨廷頓舞蹈症為例,主要是影響神經和語言的失調,症狀就是不停地跳舞,被人稱為致命的舞蹈。這款疾病治療藥物在美國上市之後,沒有在中國上市,我們有些患者通過一些渠道購買印度的仿製藥,但副作用很大,吃了以後可能會自殺。這款藥物在2017年改良之後的氘丁苯那嗪在美國上市以後,國內患者給企業寫信,要求引進中國,企業沒有回信,轉機出現在2018年,也就是剛才你説的2018年5月國家五部委發佈了罕見病目錄以後,這款藥物的目標疾病就出現在目錄當中,同時藥監局和衛健委又發佈了關於罕見病藥物註冊優先審批的政策,同時也公佈了境外上市的罕見病藥物可以提交境外取得的臨床試驗數據,直接申報藥品上市申請,企業才看到了希望,就是可以進入中國,2019年底向我們的CDE提出申請,2020年5月這款藥物經過藥監局審批。那麼如何才能進入醫保?醫藥企業和患者組織了評估報告,就在2020年12月,這款藥物進入了醫保目錄。這個過程從審批到進入目錄是一年的時間,可以看出我們的有關部門是在踐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這些患者結束了“我不是藥神”的那種狀態,所以今年我們要適時地開展第二批目錄的遴選工作,到目前為止,國家衛健委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已經收到了將近200份申請,我們將進行材料審評、專家論證和公示等,按照既定的遴選程序,具體時間還是以國家衛健委公佈的信息為準。

央視財經記者:剛才焦局長介紹了我國的互聯網醫院現在已有超過1100家,線上的醫療服務可以説是遍地開花,但也有人表示線上的醫療服務存在雷聲大雨點小的相關問題,能否介紹一下我國目前線上醫療服務落地的情況如何?解決了老百姓看病當中的哪些難點和痛點?

焦雅輝:謝謝您的提問,剛才您提到互聯網醫院遍地開花,我覺得這個詞用得非常好。我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可以説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剛開始是野蠻生長,之後逐步進入了理性發展的階段。作為互聯網醫療健康主管部門,對於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我們一直秉持著包容審慎的態度。因為我們知道互聯網醫療在互聯網上不僅是醫療,現在我們在社會各個領域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在享受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還是有些風險,所以對於互聯網整個的監管是我們作為各行各業政府主管部門面臨的一個挑戰,所以我們對於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一直是秉持著包容審慎的態度。國家在2018年出臺相關政策以後,我們是要先立規矩,明確紅線和底線,然後引導行業規範地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可以説我國互聯網醫院邁上了一個快車道,就是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當然,這種快速發展和我提到的一開始互聯網醫療的野蠻生長的態勢是不一樣的,是在一個相對規範和相對更高水平的基礎上進入到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剛才您提到,目前我國設置審批的互聯網醫院是1100多家,可以説互聯網醫療服務確實是聚焦在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難點和痛點問題,有著非常獨特的優勢。首先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醫療服務的流程,從2018年到2020年,利用三年的時間完整地設計出了我們國家智慧醫院的政策體系框架,也就是説我們提出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醫療、服務、管理這三個維度打造我國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的建設。這種智慧醫院的建設在服務領域,比如預約診療、移動支付、信息的推送、結果的查詢,甚至是經過去年新冠疫情之後還有很多延伸領域的互聯網線上服務,也給越來越多的患者帶來了更加方便的體驗。根據我們目前的統計情況來看,全國三級醫院開展預約診療的比例超過50%,7700多家二級以上的醫院建立了預約診療制度,其中能夠做到分時段的精準預約診療的超過80%。其實不僅是在醫療領域,通過這次疫情大家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通過預約享受各種各樣的服務,這樣的理念和做法越來越為廣大老百姓所接受,比如景區和影院在節假日期間的開放都是要進行預約的,所以在醫療領域的預約診療方面我們是先行了一步。以上這些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對於醫療服務流程的改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現在我們很多的患者來到醫院看病,通過精準的、分時段的預約診療,可以避免長時間的等待,並且不用在醫院等著出報告,回家以後通過一部手機、通過互聯網技術也可以查詢到自己的檢驗結果。去年新冠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給我們很多的患者帶來了一個便利,因為我們既要考慮到疫情的防控和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救治,同時還要兼顧到廣大患者的正常醫療需求,尤其是那些需要規律性治療的需求保障,也是我們要關注的一個問題,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減少由於人員的聚集導致醫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最大限度地降低這種風險。互聯網醫療在疫情期間確實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想這也是我們設置互聯網醫院的數量有了一個大幅度提升的重要原因,包括一些老年人和長期用藥的慢性病病人,各地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比如北京規定在疫情期間可以通過藥品的配送服務開具最長3個月的藥品處方,可以説極大地方便了廣大患者。應該説遠程醫療是互聯網醫療的一個比較傳統的體現形式,現在我國遠程醫療覆蓋了全國近90%的縣區,特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行健康扶貧的時候,遠程醫療的服務模式覆蓋了全國100%的貧困縣,實現了全覆蓋。今天的遠程醫療的內涵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的遠程醫療的內涵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我們遠程醫療的方式是極大地緩解了我們醫療資源佈局不均衡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了我們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今天我們的遠程醫療、遠程會診、遠程病理、遠程診斷,除了這些之外,我們通過遠程的方式對醫務人員提供技術指導、技術幫助和遠程教育培訓、遠程查房,可以説一方面提高了患者對於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另一方面通過遠程醫療這種方式也進一步提高了我們下級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所以應該説我們的互聯網醫療在這些方面都是極大地惠及了更多的群眾。當然我們在互聯網醫療推行的過程當中也關注到老年人群體,比如老年人數字鴻溝的問題,很多老年人由於智慧化手段的應用出現了一些不便,我們要求大家保留一部分傳統的方式,比如預留一部分現場掛號的號源,增加醫院當中志願者的志願服務,導醫服務等,盡可能方便老年患者,讓他們享受到互聯網醫療帶來的便利。國家衛健委也把老年人如何享受互聯網醫療的便利作為今年我們黨史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的一項重要內容,希望能夠讓的互聯網醫療惠及到所有的中國老百姓。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媒體記者:目前很多抗腫瘤藥物尤其是新藥都已經陸續上市,國家也進行了一些醫保的談判,老百姓比較關注的是抗腫瘤藥物進入醫保之後能否進醫院?目前這些藥物的臨床使用情況如何?

赫捷:謝謝這位記者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抗腫瘤藥物的保障,特別是十九大以來,通過國家醫保談判等方式使抗腫瘤藥物大幅度降價,提高抗腫瘤藥物的可及性。國家衛生健康委高度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求各個醫療機構及時地配置這些藥物,另一方面要求各個醫療機構合理地使用抗腫瘤藥物。2018年開始,國家癌症中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直接領導下,建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這是對全國1400多家大型醫院進行抗腫瘤藥物的監測,監測促進了抗腫瘤藥物的規範合理使用。數據顯示,2020年監測網監測的醫院配備談判的抗腫瘤藥物平均數量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5%,住院患者平均使用這些藥物的人次數增加了6%,而均次費用卻下降了8%,有些比較昂貴的免疫治療藥物、靶向治療藥物均次費用下降了50%-70%。由此可見,抗腫瘤藥物的可及性已經明顯提高了。此外,通過監測腫瘤合理的診療行為和抗腫瘤藥物的合理使用,加強整個醫療行為規範。舉個例子,2020年我們對監測的醫院進行了統計,發現在使用抗腫瘤藥物的病人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比前一年度提高了6%,也就是説更加規範了。當然,在不同級別、不同類別的醫院,抗腫瘤藥物的配置以及對藥物的使用水平還是有差異的,因為醫院的級別不一樣,醫生的水平不一樣,肯定會有一些差異。我們通過同質化逐漸提高,就像剛才提到的質量控制,逐漸地把這方面的弱點進行彌補。今後國家癌症中心將繼續做好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的監測工作,對重點藥物的使用進行分析、評估和改進,更好地指導臨床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抗腫瘤藥物,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對各個醫療機構的考核提供參考依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評論記者:最近我們看到網上流傳的關於北醫三院腫瘤內科醫生反映腫瘤治療黑幕的消息,請問國家衛健委對這個事情有沒有調查結果?下一步你們怎樣進一步規範腫瘤治療?

焦雅輝:感謝您的提問,我們關注到網上這一消息之後對此高度重視,一方面和北醫三院取得聯絡,請北醫三院和醫生聯絡,並請醫生給我們提供更多詳細的信息,對於其中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對於其中明確提到的、具有明確指向的青海患者的情況,我們也組織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內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對病例整個治療的過程進行專家和同行的評議,經過專家和同行的評議,認為整個治療過程當中,治療的原則還是基本符合規範的,至於其中反映的問題,比如基因測序、基因檢測的問題、NK細胞治療的問題,這個過程當中是否有不當的利益交換,我們也請上海市衛健委進行調查,現在這個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我們要求上海市衛健委在調查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利益交換和利益輸送的違法違規情況,我們絕不護短、絕不回避,將會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剛才赫捷院士也提到了,我國對腫瘤的規範化診療已經有了一系列的工作安排,也出臺了相應的技術規範,包括診療規範、診療指南、合理用藥指導原則,也建立了質控系統,包括行為規範性、藥物應用規範性,我們都建立了監測和質控系統。下一步,我們在這些方面將會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別是圍繞落實經國務院同意的六個部門出臺的關於促進合理用藥的意見,還有去年中央深改委審議的促進合理醫療檢查的指導意見,今年我們還要在行業內開展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的專項整治行動,其中腫瘤的規範化診療是一個重點內容,我們還要加大相應的工作力度。

健康報記者:我們知道罕見病患者相對比較少,確診和治療一直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社會公眾的認知也比較欠缺,請問你們如何在罕見病的診療和科研方面進行提升,如何提高社會公眾的認知水平?

李林康:確實像您説的,罕見病的診療和診斷方面我們面臨著一定的困難,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的醫生不認識罕見病,所以國家衛健委在2019年成立了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並且專門成立了辦公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發揮協作網的作用:組織全國的協作網醫院之間形成國家、省和地市級成員醫院的分級就診和雙向轉診、遠程會診的工作機制。其實從一年來的工作看,從國家級牽頭的北京協和醫院到地市醫院,雙向轉診和遠程會診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也在全國的醫院當中開展線上線下培訓,進行單病種培訓,通過案例的研討,提升一些地方醫生對罕見病的認識。4月22日,我去北京協和醫院參加了一次罕見病多學科會診,病人是從山東來的,十年前就一直胃疼、腹瀉,查不出來什麼原因,包括黃水樣便等,去年我們的協和醫院醫生到山東培訓胃泌素瘤相關知識,當時病人的主管醫生正好在下面聽到了,想到這個病人可能就是這個病,山東的醫生跟我們協和的專家溝通病情,希望到北京協和醫院開展多學科會診,上週四這個病人來了以後,通過會診確定,胃泌素瘤已經到了二期,需要手術。這個案例説明培訓和多學科會診的重要性。我們也要把國家衛健委推出的中國罕見病診療服務信息系統做好,要求看一例登記一例,目前已經接近50萬例。通過兩三年的運行,能夠繪製出中國罕見病診療能力的地圖,比如天津哪些醫院和醫生看SMA,天津有多少病人、多少患者,北京協和醫院都有哪些專家等等,這些數據其實是為我們未來明確罕見病的定義,包括今後的藥物研發都會有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還有就是提高社會認知,媒體也應該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家宣傳黨的政策,包括宣講、科普醫學知識,我們一起攜起手來,才能把罕見病的管理工作做好。

鳳凰衛視記者:我們注意到,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都由醫療機構組成,什麼樣的醫療機構可以成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為了幫助這些醫療機構提升自身的醫療服務水平,使其更好地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可以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怎樣的改革?

樊嘉:前面我們也有提到,就是在做法上採用同質化平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作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在廈門的區域醫療中心醫院,首先是骨幹團隊的平移和下沉,科室主任垂直管理,我們的骨幹在廈門擔任執行主任,也是在各個行政職能部門垂直管理,所以對所有廈門醫院的管理中山醫院全面負責,而且對他們的要求也是和中山醫院的要求一樣。其次是在制度建設和管理流程方面要求完全同質化,根據當地的特點和當地的要求,我們在制度設計、制度管理、流程和要求方面也是按照復旦中山醫院的要求和制度進行設計、平移和執行。比如我們在信息化方面、智慧醫院建設方面、5G智慧應用方面都是在廈門醫院和中山醫院同步、同時、同軌進行。再就是我們的技術標準,在這方面中山醫院在廈門開設40多個科室,都是要求在廈門醫院執行同樣的技術標準,比如一些高難度的技術,我們有一個病人70多歲了,發現了動脈瘤,這在當地還是比較難治的,多家醫院都完成不了,所以當時就到廈門醫院,採用我們血管外科的專利技術,治療以後病人不需要轉到上海,當地就可以解決。所以對技術標準的執行和實施都是要求同標準、同質化。只要這三個方面得到執行,就能夠把中山醫院相對優質的醫療技術、管理和研究能夠都在廈門醫院實現,從而真正做到在某個區域的醫療中心,比如廈門醫院能夠真正和中山醫院達到同樣的水平。我們在2019年有一個叫做CMI的難度系數,這是國際標準認可的難度系數,當時中山醫院廈門分院在全國排名一百位之內,現在再去統計的話可能會更高一點,所以能夠逐步提升區域醫療中心的診療能力。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新冠疫情讓“互聯網+醫療健康”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潛力,有助於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服務可及性,大量互聯網醫療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為了促進互聯網醫院健康發展、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請問對互聯網醫療的監管有何措施?監管層面未來有何打算?

焦雅輝:前面提到互聯網醫療是一把雙刃劍,人民群眾享受到便利的同時也還是蘊藏著一些風險,一是資質,二是質量,資質加質量就等於安全。如何保證提供服務的機構和人員的資質,另外就是互聯網上提供的醫療服務的質量如何保障。我們在設計這項制度的時候就是秉持包容審慎的態度,也是基於這樣的一個考慮,所以我們在出臺政策的時候要求各地在審批互聯網醫院之前一定要先建立省一級的互聯網醫院醫療服務的監管平臺,也就是説如果沒有建立起來監管平臺是不允許審批互聯網醫院的。到現在為止,全國除了西藏和兵團之外,其它30個省市都已經建立起了互聯網醫療監管平臺,要求在監管平臺上機構和人員的資質,因為我國建立起了醫師和護士的電子註冊數據庫,要求這些人員的資質在我們的數據庫當中可以查詢得到,能夠查詢到資質就是合法機構,查詢不到的話就是非正規的機構。我們要求這些在互聯網上提供服務的人員經過電子認證,並且整個醫療服務要進行全程留痕和可追溯,有條件的也要求提供人臉識別的服務進行相應的資質認證。對於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監管,我們是有這些相應的要求。各地建立起了互聯網監管平臺,有些地方做的還是不錯的,比如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做的都是各有特點,有的是事前事中事後都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監管,也有的把開出去的每一張處方都要上傳到互聯網監管平臺,對於用藥處方行為進行相應的監管。應該説在這一塊,我們各地也都在積極地探索有效的監管方式。目前我們也在推行醫療機構和醫師、護士的電子證照,通過電子證照的建立便於下一步我們互聯網服務能夠更加便捷地查詢到機構和人員的資質。我們也還要進一步強化,就是在出臺互聯網醫院政策時候要求所有互聯網醫院不允許辦虛擬的互聯網醫院,一定要以實體的醫療機構為依託,就是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監管,把互聯網醫院的醫療服務行為納入到我們的質控體系當中,對於線上線下實行一體化的監管,下一步我們還要進一步強化這些要求的落地。雖然各地建立起了省一級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但大家監管的內容、監管的粗細程度可能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現在也在研究,準備下一步出臺關於互聯網醫療服務的規範,全國都要有統一的規範,監管方面也要提出統一的要求,至少要監管的內容和方面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也要提出統一的要求,這些是我們下一步需要重點加強的工作方向。

胡強強:今天的發佈會聚焦了四個問題,既有頂層設計,也有“互聯網+”、互聯網醫療以及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還有具體疾病的診治,比如腫瘤診療和罕見病防治。這也是我們“醫療服務惠民生百年巡禮”的首場發佈會,今天沒有來得及提問的記者朋友,可以下一次在發佈會上繼續提出您關心的問題,我們將積極回應。謝謝各位嘉賓和媒體朋友,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