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當好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十四五”開局之年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綜述

2021-12-23 16:06 來源: 交通運輸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世紀疫情衝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給世界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帶來嚴重挑戰。

作為“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交通運輸行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立足國家發展大局、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緊扣時代發展主題,以百年奮鬥積澱的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深入推進開放聯動、共同發展,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生態優先,以保障物流鏈暢通促進産業鏈協同,以交通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抗擊疫情和促進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征程中闊步前行。

堅持開放聯動 互聯互通展現生動活力

穿越崇山峻嶺、關山阻礙,12月3日,聯動中國昆明與老撾萬象的中老鐵路正式通車。這條全部採用中國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建設的鐵路,承載著老撾“陸鎖國”變“陸聯國”的美好願景,在中國西南開闢了一條與東南亞融合發展的通途大道。

世紀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取得抗擊疫情決定性勝利的中國,率先實現經濟復蘇。“環球同此涼熱”之際,中國堅持開放聯動,海、陸、空全方位發力,深入推進與世界互聯互通,以強有力的交通支撐,保障了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貨物貿易暢通,為全球抗疫和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發揮國際鐵路聯運獨特優勢,中歐班列“鋼鐵駝隊”成為暢通國際物流鏈供應鏈的“黃金通道”。

9月,我國與越南首次合作開行的中歐班列從越南入境,經廣西憑祥火車站至鄭州中轉重新編組後,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家抵達比利時,實現了中越、中歐班列聯程運輸,相比原來的海運節省約一週運輸時間。10月,上海與德國漢堡之間中歐班列線路實現雙向運行。11月,貴州首開整列直髮中歐班列……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1月,中歐班列共開行1.4萬列,運送133.2萬標箱,綜合重箱率達到98.1%,開行數量與箱量同比分別增長23%、30%。截至11月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達到10.4萬億美元。

國際海運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暢通全球貿易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約95%的國際貿易貨物量通過海運完成。

受疫情影響,國際集裝箱海運運轉不暢,運力緊張、運價上漲成為全球普遍現象。我國海運業為緩解國際物流鏈供應鏈緊張局面作出巨大努力。

優化調整航線資源。5月18日,“中遠希臘”輪駛離山東青島港自動化碼頭108泊位,標誌著中遠海運AWE6歐洲北美鐘擺航線在青島港正式上線,成為青島港今年新開通的第10條外貿航線。

加大艙位投放數量。中遠海運在積極加大市場租船力度的同時,將現有航線船舶加速、騰出運力,增加歐美幹線艙位供給,並組織運力提供加班船、增開專線,以提供更多艙位。前三季度,各主要班輪公司在中國主要出口航線投入的艙位數較2020年同期增長27%以上。

提升集裝箱生産能力。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積極協調下,我國集裝箱月産能由20萬標箱提升至歷史上最高的50萬標箱。隨著我國新造箱産能釋放,空箱週轉加快,空箱短缺情況基本得到緩解。

在各方積極努力下,我國航運市場持續穩定恢復,為穩外貿提供了堅實支撐。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完成115.5億噸、2.1億標箱,同比分別增長8.9%、9.5%;外貿貨物吞吐量達35.4億噸,同比增長5.2%。

疫情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民航領域在大幅壓縮客運航班的同時,加快開放合作步伐,積極搭建快捷“空中走廊”,先後開通一批國際貨運新航線——

5月26日,浙江寧波至匈牙利布達佩斯往返國際貨運航班首航;

6月30日,湖南長沙至德國法蘭克福哈恩定期國際貨運航線首航;

6月29日,遼寧瀋陽至韓國首爾跨境電商定班國際貨運包機首航;

11月29日,浙江溫州至意大利米蘭的國際貨運航線正式開通;

12月1日,河南鄭州至英國倫敦快遞包機成功首航……

疫情之下,一些地區國際航空貨運業實現逆勢上揚。今年以來,重慶新開通了5條國際貨運航線。1月至10月,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完成國際及地區貨郵吞吐量17.8萬噸,前三季度貨運完成量已超過2020年全年。

基礎設施“硬聯通”更有力,規則標準“軟聯通”更高效,合作吸引力不斷釋放,“朋友圈”持續壯大,合作質量越來越高,中國交通開放合作水平穩步提升。

2021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上,中國交通可持續發展經驗得到與會各國和相關國際組織高度肯定和讚揚,意味著中國在推進與國際交通開放合作方面邁向新的高度。大會成果文件《北京宣言》描繪了全球可持續交通發展的未來願景,“與世界相交 與時代相通”引發國際社會廣泛共鳴,為推進全球可持續交通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和堅強信心。

堅持共同發展 公平普惠服務民生改善

20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之際,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在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困擾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畫上句號,這是亙古未有的壯舉,也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交通運輸業以歷史性的發展成就,兌現了“小康路上決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掉隊”的莊嚴承諾。

作為建黨百年重大主題宣傳活動,“沿著高速看中國”讓全國人民透過高速公路這扇窗口,觸摸到經濟發展的強勁脈搏,領略到大美中國的雄偉壯麗,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璀璨光芒,也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俯瞰中華大地,雪域高原、戈壁沙漠、懸崖絕壁、崇山峻嶺,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大別山區……都納入了一張龐大的立體交通網,經濟民生因交通而興。

邁向新征程,交通運輸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服務,致力於推動共同發展,以“公平普惠”為價值導向,服務民生改善,促進共同富裕、共同繁榮。

城鄉聯動,區域協同,平衡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實交通運輸保障,不僅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戰略規劃佈局,也有久久為功、精細務實的落地舉措。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優化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戰略規劃佈局,明確通過打造“6軸、7廊、8通道”主骨架,推進4個“極”、8個“組群”和9個“組團”高效聯通、協同發展;在促進城鄉一體發展方面提出,暢通城鄉交通運輸連接,提高城鄉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鞏固拓展交通運輸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各級、各地也紛紛出臺政策措施,推動地區交通互聯互通、促進城鄉交通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公平普惠服務能力和水平。

數字化時代,越來越多人享受到了網絡服務便利,但是,這卻成為一些特殊人群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今年以來,交通運輸領域推出一系列“適老化”服務舉措,讓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也能無憂出行。

鐵路部門升級12306網站和手機App應用“適老化”功能,同時保留現金購票、人工服務等線下渠道,為老年人及障礙人士購票出行提供便利。

民航系統把便利老年人航空出行列為“我為群眾辦實事”重要任務。國航、東航、南航、廈航等航空公司為老年旅客提供優先行李托運、優先登離機服務。

公交車語音報站外放、採用全平低地板車輛;出租車開通電召服務熱線;汽車客運站、客運碼頭、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及高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等均保留或增設人工服務窗口,為老年人提供諮詢、指引等便利化服務。

交通運輸從業者具有流動性強、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等職業特點。維護好交通運輸從業者合法權益,事關交通可持續發展人力資源保障。

今年上半年,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跟車暗訪調研活動,累計跟車超過3.7萬公里,覆蓋25個省份,深入了解廣大貨車司機在停車休息、投訴舉報、證照辦理、車輛通行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

針對交通運輸從業者反響強烈的突出問題,今年5月至10月,交通運輸部組織在全行業開展了執法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推動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使交通運輸執法既彰顯力度更富有溫度。

針對貨車司機休息難問題,交通運輸部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推進公路服務區實施停車位的改擴建,增加停車位數量。截至目前,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停車區已設置了近23萬個貨車停車位。

此外,交通運輸部連續4年將“司機之家”建設列為民生實事,會同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全國推進建設700余個“司機之家”,為貨車司機提供休息、淋浴、洗衣、熱水等暖心服務。

10月11日,交通運輸部會同公安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貨車司機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聚焦廣大貨車司機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研究提出了9方面重點任務舉措。

11月17日,交通運輸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交通運輸新業態從業人員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圍繞解決交通運輸新業態從業人員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權益保障問題,立足標本兼治,提出“一攬子”治理和服務舉措。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今年以來,中國積極推進與世界各國交通合作,結出豐碩成果,惠及多國人民。

新開通的中老鐵路,工程建設過程帶動老撾實現就業11萬人次,幫助當地修建了近2000公里道路、水渠,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技術和管理人才。整個大湄公河區域各國都會在商業、農業、旅遊業等方面受益。

10月9日,中國援岡比亞上河區公路橋梁項目正式通車。11月23日,柬埔寨斯登特朗—格羅奇馬湄公河大橋項目通車,當地居民達達努表示,今年她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家門口的湄公河大橋開通了,“以前坐渡船過河至少要一小時,現在幾分鐘就可以過橋。這座橋確實方便,讓我們既省錢又省時。”

匈塞鐵路全長350公里,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標誌性項目。11月22日,在匈塞鐵路塞爾維亞境內諾維薩德至蘇博蒂察邊境段開工儀式上,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表示,匈塞鐵路項目的建設已惠及當地民眾,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項目建成後,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至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行車時間將縮短至2小時左右。

堅持創新驅動 科技進步增強發展動能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刻影響世界發展變革。交通運輸業以時代賦予的創新氣質和潛能,把科技創新華章寫在大地上,“人享其行、物優其流”的目標,正從創新驅動中獲取不竭動力,化為五彩斑斕的現實。

世界級工程的另一面,意味著世界級難題的巨大挑戰。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位的伶仃洋上,約90層樓高的伶仃洋大橋主塔猶如參天巨峰屹立其中。隨著12月6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標準鋼殼沉管E27順利絞移出塢,標誌著深中通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

6月25日,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簡稱拉林鐵路)正式通車,歷史性實現了“復興號”對31個省份的全覆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張格明表示,作為川藏鐵路西段,拉林鐵路的開通不僅標誌著我國在鐵路自主技術上的創新更進了一步,其修建過程中積累的高海拔電氣化鐵路施工經驗,也將為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建設提供重要借鑒和參考。

在交通基建水平領先世界的同時,我國現代化運輸裝備製造和應用水平也穩步邁上新臺階。

大飛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皇冠”,是國家工業實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等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

C919大型客機是我國自行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大型噴氣式客機。3月1日,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作為國産大飛機C919全球首家啟動用戶,與中國商飛公司在上海正式簽署了C919大型客機購機合同,首批引進5架。中國商飛公司營銷委主任張小光表示,對商飛而言,此次訂單的簽署,是對C919市場化運營和商業化運營的重要探索,也標誌著該機型即將進入商業化運行階段。

4月24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個國産大飛機生産試飛中心——中國商飛江西生産試飛中心竣工,標誌著我國已形成從科研設計、生産試飛到交付運營一整套相對完善的大飛機産業鏈條。

移動閉塞是國際鐵路公認的提升安全指標和提高運輸效率的最佳控制系統,通過控制同一條鐵路上多列列車安全間隔時間,防止列車追尾事故的發生。6月19日,我國採用移動閉塞技術體系的重載列車成功發車運行,標誌著朔黃鐵路成為我國第一條採用移動閉塞系統的重載鐵路,我國重載鐵路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性進展。

國家能源集團總經濟師賈晉仲介紹,有了移動閉塞以後,對整個列車的追蹤進行全面規劃。通俗點講,腳尖和腳後跟之間永遠踩不上,通過北斗定位把前車與後車的距離進行了有效劃分,對安全、對效率、對效益可以説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從2020年6月我國研製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上海成功試跑,到今年7月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山東青島下線,標誌著我國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

10月,3顆交通甚高頻數據交換系統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不僅標誌著我國自主可控的交通VDES衛星系統建設邁出重要一步,為提升我國海運通信安全保障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意味著中國在全面建設升級全球海上安全通信系統工作中確立了新的發展坐標。

在盾構領域,今年也捷報頻傳——“深江一號”海底隧道盾構機下線,將在海底100米下掘進;世界首臺雙結構硬岩掘進機“雪域先鋒號”在西藏林芝始發;全球最大直徑全斷面硬岩掘進機“高加索號”在格魯吉亞首發……從海底到高原,從國內到國際,我國盾構技術實現了多點突破,成為新的中國名片。

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強大地支撐著交通運輸轉型升級,服務著我們的大事小情。

全球航運業遭受疫情沉重打擊。在山東港口青島港的無人場地中,作業卻一派繁忙,自動化橋吊、高速軌道吊、自動導引車等設備“自由運行”。9月19日,全球首創自動化橋吊“一對多”監控系統在青島港完成上線測試,遠程監控員人力配置節省70%以上,全自動碼頭向全智慧碼頭升級邁進。

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負責人表示,在防控疫情嚴峻形勢之下,青島港依靠智慧創新,有效提高了國際國內物流供應鏈服務能力。

視角轉向群眾身邊。9月,內蒙古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上線了“一臉通關”系統,大幅減少了“面對面”接觸辦理流程,每名旅客人證票查驗僅需6秒左右,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中有效提升了通行效率。

人工智慧賦能交通,拓展行業發展新空間。11月25日,一位北京亦莊居民使用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蔔快跑”完成首單付費,標誌著自動駕駛迎來商業化運營階段。

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加速智慧高速公路發展。目前全國建成和在建的智慧高速公路有數十條,因地制宜打造車路協同與精細化出行管理,構建全要素數字化基礎設施,並探索遠期支持自動駕駛車輛行駛。

海事電子證照實現在線辦理及發放,船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服務便利。在中國海事積極努力下,12月5日起,包括海船船員適任證書、海船船員培訓合格證、海員外派機構資質證書、船員培訓許可證等在內的13種海事電子證照實現了在線辦理和發放。

針對托運行李的堵點、痛點問題,民航系統積極應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跟蹤技術)等新技術,推進實施行李從交運、安檢、分撥、裝卸、中轉到提取的全流程跟蹤,使旅客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就能及時獲取行李信息,行李運輸準確率和準點率大幅提高。

堅持生態優先 綠色低碳成為鮮明底色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民族未來。中國交通把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作為可持續交通發展的戰略性任務,追求以最少資源投入、最小環境代價,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讓交通運輸這艘航行中的巨輪,行駛在綠色低碳的發展底色上。

從世界範圍內來看,交通運輸是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如何降低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已成為國際性議題。優化運輸結構,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成為我國交通運輸節能減排的關鍵一招。

10月2日,天津港,一列滿載3200噸鐵礦石的“公轉鐵”“散改集”敞頂箱專列緩緩駛出,向寧夏石嘴山呼嘯而去,自此天津港正式打通“西北礦石走廊”鐵路大通道。

“‘公轉鐵’不僅為企業節約綜合運輸成本,更為可持續交通注入綠色活力。”天津港遠航礦石碼頭公司市場營銷部經理袁滿表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在重大交通基建中,生態優先理念成為交通人的自覺行動。

“水上固灘綠化,水下生態涵養,讓長江航道越來越綠色。”今年3月,長江幹線湖北武漢至安徽安慶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簡稱武安段工程)全面完工並投入試運行,形成一條“暢行鄂贛皖、通達蘇浙滬”的“水上高速路”。據長江航道整治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武安段工程建成了生態護岸15.4公里、生態固灘146萬平方米、生態涵養區3處,形成了綠色航道建設成套技術。

6月30日,京新高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這條被譽為“黃沙戈壁中的綠色飄帶”的高速公路,僅在新疆梧桐大泉至木壘段就播下幾百公斤草籽,覆蓋沿線兩萬平方米的土地,還在沿線設計了62處動物遷徙通道和大量野生動物飲水點。

運輸裝備清潔綠色發展水平,深刻影響交通綠色發展水平。8月14日,由長航貨運有限公司建造的7500噸綠色智慧船“長航貨運001”輪在江蘇下水。該輪採用混合動力系統,具備油、氣、電混合動力,兼具安全、綠色、智慧、高效等特點。

8月16日交付試運行的國內首艘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純電動拖輪——“雲港電拖一號”,首次在船上採用高壓快充技術,是目前世界上裝船動力鋰電池容量最大、推進功率最高的新能源拖輪。

純電動拖輪和綠色智慧船舶推廣應用達到一定比例,將對促進船舶節能減排、推廣船舶使用岸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各級政府採取實際行動,讓綠色生活從腳下“走起”。持續優化的“軌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網融合綠色出行體系,正引導城市交通向綠色、低碳轉變。

交通運輸部近日發佈的《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將選擇100個左右的城市開展綠色出行行動,力爭其中60%以上的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綠色出行服務滿意率不低於80%。

8月31日發佈的《上海市慢行交通規劃設計導則》提出,大力推動慢行交通向“連續成網、空間複合、便捷接駁、人文關懷、特色彰顯”發展,著力打造最佳慢行環境、促進綠色低碳出行,使之成為彰顯上海城市軟實力的一張重要名片。山西太原和江蘇泰興的濱河自行車道、慢行步道也於今年相繼開通。

人民有新期待,時代有新要求。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新征程中,交通人當牢記“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重大使命,奮楫爭先,闊步前行,將各項規劃藍圖落實為行動實踐,不斷推進交通可持續發展邁上新臺階,奮力當好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