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美麗中國展新顏——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述評

2022-09-12 19:5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美麗中國展新顏——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述評

新華社記者 高敬、胡璐、黃垚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綠色答卷”令人民滿意、世界矚目

夏日的白洋淀,碧波盪漾,荷紅葦綠。遼闊的水面上,一群活潑可愛的青頭潛鴨幼鳥跟隨“父母”在蘆葦叢中穿梭。這意味著,世界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將白洋淀作為了繁殖地。


這是在白洋淀淀區拍攝的青頭潛鴨與白眼潛鴨混群(2022年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近年來,通過系統治理,“華北明珠”白洋淀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生態環境治理實現階段性目標。

白洋淀的生態之變,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一個生動縮影。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生態文明寫入憲法……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從歷史長河來看,如果説我們這一代人能留給後人點什麼,我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

9月1日,2022年服貿會,首鋼園裏一個展位上,3000多張照片引人注目——

從2013年開始,北京市民鄒毅堅持每天早上拍攝同一地點的天空。2013年2月的照片裏,灰濛濛的色調佔據了大多數畫框。今年2月,藍天已經成為照片中最亮麗的風景。

10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取得新成效——

天更藍。與2015年相比,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34.8%,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到87.5%。

水更清。2021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個百分點。

家園更美。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森林蓄積量達到194.93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保持“雙增長”。

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2%,是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我國在續寫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同時,交上了一份令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綠色答卷”。


遊客在位於北京的國家植物園入口處參觀(2022年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前些年,貴州的母親河烏江一度拉響生態警報。經過多年治理,2021年烏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


運載磷礦石的貨船沿烏江航道順流航行(2021年11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烏江流域磷礦資源富集。烏江治污,難在治磷。貴州在磷礦、磷化工、磷石膏庫“三磷”整治上突出剛性措施,通過實施一攬子污染防治舉措,從根本上解決烏江磷污染問題。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著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為換回藍天常在,全國近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6.8億噸左右粗鋼産能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為守護碧水長流,各地新建污水管網9.9萬公里,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088萬噸。

為留住鳥語花香,約1/3的行政村深入實施環境整治,農業生産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10年來,越織越密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

制定修訂了土壤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等多部法律,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等一系列重要制度,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更加健全。


在貴州省貴陽市長坡嶺國家級森林公園,村級林長郭健用手量一棵樹的直徑(2022年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生態環境需要保護,生態警鐘需要長鳴。守護綠水青山,要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初秋,祁連山北麓的大馬營草原依然綠意蔥蘢、生機勃勃。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石門溝景色(2022年6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這裡地處祁連山生態系統中重要水源涵養和補給區。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地區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一度無序無度開發,造成凍土破碎、植被稀疏,局部生態破壞。2017年7月,中辦、國辦通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上百人被問責。

痛定思痛,甘肅以“斷腕”決心狠抓整改。如今,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陜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島湖臨湖地帶違規搞建設、騰格裏沙漠污染、洞庭湖區下塞湖非法矮圍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嚴肅查處,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松手。

堅持問題導向、曝光典型案例、精準有效問責……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敢於動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問題不放鬆,成為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黨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更加自覺地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徵,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在海南,約七分之一的陸域面積圈進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保護區內,山裏農民搬出來,小水電站退下來,電子圍欄架起來。

今年初,喜訊傳來:雨林“精靈”海南長臂猿再添一隻嬰猿。這一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從之前的只有不到10隻恢復至5群36隻。


拼版照片:左上圖為2021年5月拍攝的海南長臂猿B群幼猿(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右上圖為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內拍攝的海南長臂猿(2019年10月25日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左下圖為在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內拍攝的姬蛙(2019年10月26日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右下圖為在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內拍攝的蛇雕(2019年10月26日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新華社發

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大山深處的毛納村不砍樹、不佔田,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和茶葉特色産業。村民王瓊香説,她的茶園每年有10多萬元收入,毛納村家家戶戶種茶脫貧致富。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茶農在茶園採茶(2022年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

推動劃定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剛性約束。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劃分4萬多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基本建立起一套全地域覆蓋、跨部門協同、多要素綜合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我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這是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桐木村景觀(2021年5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啟動了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共同推動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勒那村,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在巡護(2021年10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內,一隻大熊貓在樹上休息(2022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一系列制度舉措有力護航,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這是2021年9月27日利用“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監測到的野生東北豹影像(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這是中國的莊嚴宣告: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事不避難,久久為功。我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陸續發佈“雙碳”目標下的“1+N”政策,加快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動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追求。


這是貴州省威寧縣平箐光伏電站和大海子風電場(2018年3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全民義務植樹蓬勃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遍佈山林,節約糧食、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越來越多的人用實際行動守護著美麗中國。

新征程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保持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定力,鍥而不捨,接續努力,必將匯聚起更加磅薄的力量,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清潔美麗的家園。


這是2022年7月11日拍攝的華南國家植物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豫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