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動能茁壯成長 新經濟方興未艾——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九

2022-09-27 10:43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全球創新版圖加快重構,世界經濟格局深刻重塑,我國進入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能轉換的攻關期,創新日益成為破解發展難題的關鍵。面對新機遇新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新成果加快涌現,新動能快速成長,新經濟發展向好,成功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引領作用日益提升。

一、創新體系不斷健全,創新生態逐步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加大創新投入,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社會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穩步提升。

(一)創新投入水平顯著提升

各方面全方位加大創新投入,研發支出持續快速增長,為創新活力提升、創新能力增強提供了有力保障。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達27956億元,按現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11.7%,投入規模僅次於美國,穩居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強度穩步提高。2021年,我國R&D經費投入與GDP之比達到2.44%,比2012年提高0.53個百分點,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大。2021年,基礎研究經費投入1817億元,比2012年增長2.6倍,年均增長15.4%;佔R&D經費投入的比重為6.5%,比2012年提高1.66個百分點。

(二)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凸顯

企業創新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各類創新要素進一步向企業集聚,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形成。2021年,各類企業R&D經費投入21504億元,比2012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11.9%,佔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比重達76.9%。企業創新活動廣泛開展,産學研一體化紮實推進。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佔比達38.3%,比2012年提高24.6個百分點;開展研究與試驗發展項目82.5萬項,增長1.9倍。高技術企業創新引領作用明顯。2021年末,高新技術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21.3萬件,佔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比重達63.6%。

(三)創新平臺建設成果豐碩

國家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納米科學、量子科學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重大創新平臺相繼落地,為推動重大基礎前沿領域研究和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截至2021年末,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達53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1個,佈局建設了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企業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支撐有效強化。截至2021年末,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287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636家。創新空間佈局持續優化,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躋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面啟動。

(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完善

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科技體制改革從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體系化能力、增強體制應變能力轉變。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化調整重大科技任務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採取“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截至2021年末,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36支子基金,資金總規模達624億元。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更加完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涌現,全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2012年的324.7萬人年增加到2021年的562.0萬人年,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全面下放,技術交易市場更加活躍。2021年,全國技術市場成交額3.7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4.8倍。設立科創板、改革創業板、建立北交所,暢通科技企業直接上市融資的渠道,科技、産業、金融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格局正在形成。

二、創業活力持續迸發,新主體新動能培育壯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業活力競相迸發,新主體新企業不斷涌現,新産業新産品茁壯成長,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有效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力量。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縱深推進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極大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各類活躍度高、生命力強、成長性好的市場主體不斷涌現,對穩增長穩就業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2021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2887萬戶,日均新登記市場主體7.9余萬戶,其中日均新登記企業近2.5萬戶。截至2021年末,我國市場主體總量達1.54億戶,比2012年末增長1.8倍,年均增長12.1%。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累計達到9315萬戶,年均增加逾千萬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戶數由2015年底的544萬戶增加至2021年底的1238萬戶,增長1.3倍。“雙創”活動周、“創客中國”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火熱開展,雙創支撐平臺建設成效顯著,有效支持了創業創新發展。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212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2551家。

(二)科技型新企業生機盎然

國家高度重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積極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各類企業搶抓機遇、主動作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應運而生,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2021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33萬家,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元增加到2.3萬億元。《2021全球獨角獸榜》顯示,2021年我國擁有“獨角獸企業”301家,比上年增加74家。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瞪羚企業”“獵豹企業”分別有171家、222家,分別比上年增加71家、96家。中小創新企業發展韌性不斷增強,日益成為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生力軍。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企業4萬多家,“小巨人”企業達4762家。小微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從2015年的36.4提高到2020年的46.1。

(三)新産業新産品茁壯成長

大力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做優做強實體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持續拓展。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發展向好,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2021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1%、32.4%,分別比2012年提高5.7、4.2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同産業轉型、消費升級、科技創新相融合,在服務業中的佔比逐步提升。2021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2%、5.8%,分別比2012年提高2.5、1.1個百分點。綠色智慧産品産量快速增長。2021年,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産量分別比2014年增長28.2倍、12.5倍、4.4倍、2.5倍。

(四)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疫情影響下網絡消費異軍突起,無人零售、無接觸配送、直播帶貨、在線診療、遠程辦公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既促進了産業結構調整,也滿足了人們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需求。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042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比2014年提高15.3個百分點;全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1000億件大關,達1083億件,比2012年增長18倍,穩居世界第一。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應用場景日益豐富,移動互聯網流量快速增長。2021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2216億GB,是2012年的252倍。《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在線辦公、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分別達4.69億、2.98億,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達9.75億、9.34億。

三、創造潛能不斷激發,數字經濟欣欣向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社會創造潛能充分釋放,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效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趨勢加快,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源頭活水。

(一)基礎前沿領域原創性成果層出不窮

我國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處於世界前列,在量子通信、鐵基超導、中微子、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速佈局,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等一批“國之重器”陸續建成,為我國基礎研究持續向更高水平攀升奠定堅實基礎。成功分離出世界上首個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組測序,開發一批臨床救治藥物、檢測設備和試劑,研發應用多款疫苗,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二)戰略性高技術領域迭創佳績

超前部署一系列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佔科技制高點,某些領域正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為産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強勁動力。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首次實現徑向交會對接,中國空間站開啟全面建造階段。“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祝融號”火星車駛上火星表面。“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萬米海試,“海鬥一號”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刷新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國和一號”和“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取得新突破,首艘國産航母正式入列、福建艦成功下水,國産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中國高鐵創下最高運營時速、最低運營溫度等世界紀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

(三)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跑出“加速度”

知識産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斷完善,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大幅增長,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加快,不斷釋放驅動創新發展的原動力。知識産權成果量增質升。2021年,我國專利授權數460.1萬件,比2012年增長2.7倍,年均增長15.5%;截至2021年末,有效專利數量達1542.1萬件,比2012年末增長3.4倍。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申請人通過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達6.95萬件,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末,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7.5件,比2016年末增加4.5件。知識産權運用的經濟效益不斷顯現。2020年,專利密集型産業增加值12.13萬億元,佔GDP比重達11.97%,比2018年提高0.37個百分點。

(四)數字經濟發展方興未艾

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大力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數字經濟發展實現重大突破,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7.8%,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球領先,已建成全球最大5G網。2021年末,我國累計建成並開通5G基站142.5萬個,佔全球60%以上。數字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共享經濟、平臺經濟日益壯大。《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我國共享經濟交易規模約36881億元,比上年增長約9.2%。工業數字化轉型提速,工業企業生産設備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更多企業邁上“雲端”。目前,全國已培育100個以上具有行業特色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數量超過7600萬台(套),平臺匯聚的工業APP突破59萬個。

四、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日益堅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型國家建設紮實推進,創新第一動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創新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有力促進民生福祉改善,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

(一)國家創新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躍升

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我國逐步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路徑。創新指數和國際競爭力排名連續超越。2021年,我國創新指數居全球第12位,比2012年上升22位,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2019年,我國國際競爭力在14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8位,領先多數中等收入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提升。2021年,中國可持續發展(SDG)指數為72.1,在全球居57位,比2017年上升14位。

(二)創新對經濟轉型的引領作用增強

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管理創新的內涵型增長轉變。科技進步貢獻率顯著提升。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至2021年的6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3.5%提高至60%以上。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紮實推進,勞動者素質提高,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産業鏈逐步向中高端發展,帶動勞動生産效率持續增進。2021年,全員勞動生産率(按2020年價格計算)為146380元/人,比2012年提高80.3%,年均提高6.8%,高於GDP年均增速0.2個百分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新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步提升,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三新”經濟增加值197270億元,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7.25%,比2016年提高1.88個百分點。

(三)創新為社會治理和民生改善增智賦能

全方位推動科技成果向社會民生領域滲透,創新發展的強大外溢效應不斷顯現,極大地改進了社會治理方式、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質。隨著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鄉村、智慧城市、“互聯網+政務服務”等加快普及,“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等服務管理新模式廣泛應用,我國在線政務服務水平躍居全球領先行列。以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為總樞紐的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涵蓋46個國務院部門的1376項政務服務事項,直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548多萬項地方政府政務服務事項。我國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在全球前列,5G移動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消費級無人機佔據全球市場大半份額,移動支付、網絡點餐、網約車出行、智慧家居等生産生活新方式加速推廣,創新日益成為生産生活方式變革的強大引領。2020年,我國移動支付使用率達到86%,位居全球第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綜合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要素支撐更加堅實,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創新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原始創新還存在短板,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仍較突出。下階段,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持久而強大的動力支撐。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王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