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2024年5月31日下午3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財政部金融司負責人董德剛、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負責人王衍、金融監管總局財産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介紹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更多>>

讓農民實現"旱澇保收"!這場發佈會信息量很大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三部門有關負責人解讀政策亮點,一起來關注。

多項舉措確保農業保險政策落實落地

進一步利用好現有的成熟經驗;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質量;進一步加強監督檢查;進一步加大財政保障力度。

進一步規範承保理賠業務 提升農險合規和服務水平

金融監管總局正在與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溝通協調,擬就如何推進農險的精準投保理賠等工作出臺政策文件。

更多>>

財政部副部長廖岷

財政部金融司負責人董德剛

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負責人王衍

金融監管總局財産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

文字實錄

間隔:

自動刷新

手動刷新


  •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為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關情況,今天的吹風會我們邀請到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出席今天吹風會的還有:財政部金融司負責人董德剛先生、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負責人王衍先生、金融監管總局財産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先生。現在,先請廖岷先生作情況介紹。2024-05-31 15:02:22
  • [財政部副部長 廖岷]謝謝主持人,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出席今天的吹風會,也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們財政工作的關心與支持。今天的主題與廣大的農民朋友有關,希望我的介紹能夠更為簡潔清晰。我先開個場,介紹一下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這項政策。首先,我先説説幾個基本概念。第一個是“物化成本”,也就是我們説的“物的成本”。在農業裏指的是化肥、種子、地膜這些生産過程中的直接投入,對這些直接投入進行保障的農業保險就是“物化成本保險”,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險”。第二個是“完全成本”,也就是“全成本”。在物化成本的基礎上再加上地租和人工的投入,這就得到了總的生産成本。對總成本進行保障的農業保險,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完全成本保險。第三個是“種植收入”,也就是農民朋友種糧食的收入,根據能打多少糧食、能賣什麼樣的價格,測算出一個目標收入,如果最後的實際收入沒達到,那麼我們這個保險産品就能夠給它提供一定的補償,這就是種植收入保險。第二,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怎麼選擇這幾種保險。剛才介紹的這三種保險主要的區別就在於最後的保障水平的高低,所謂這個“保障水平”,就是遇到了極端的災害絕收了,農業保險能“頂格”最多給農民朋友賠多少錢。當然,各地有一定差異,三大糧食作物稻穀、小麥、玉米也不太一樣。全國平均來看,物化成本保險保障水平大約是每畝525元,2007年開始實施,用了6年時間,2012年在全國推廣。然而,隨著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風險保障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種最基本的物化成本保險也越來越不夠解渴了,不能滿足廣大種糧農民的需要。所以就有了第二個保完全成本的保險,也就是完全成本保險。這個保險保障的水平大約是每畝1125元,2018年—2020年在部分産糧大縣我們做了試點,2021年—2023年逐步推廣到了所有的産糧大縣。直到這一次全國全面覆蓋,前後也經歷了大概6年時間。在觸發賠付方面,與物化成本保險相同,完全成本保險也是遇到自然災害以後,根據損失程度賠償,但這個賠款翻了一番。第三個保險就是種植收入保險。它的保障水平與完全成本保險大體相當,但賠付機制不完全一樣,是當糧食沒有賣出一個好價錢,或者沒有一個好收成,最後導致種糧收入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這個時候我們的保險産品給農民一個保障、一個賠償。這是三大主糧的三種保險。當然了,這些情況一般也與自然災害相關聯,所以農民朋友們可以根據實際的需求,在這三種農業保險之間自主選擇其中一種進行投保。理論上講,原則上這三種保險不能同時投,只能選其中一種。第三,我介紹一下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好處。我們一起來算一筆賬。我先介紹一個保險費率的概念,也就是保險的價格。這個是用來計算保費的,目前全國的平均水平是4.9%。剛剛提到物化成本保險這種“基本險”的保障水平大約是每畝525元,與費率相乘,保費就是每畝25.5元。其中,各級財政承擔約80%,即每畝20.5元;農民自繳約20%,也就是農民每畝承擔5.1元。而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的保障水平大約每畝1125元,同樣的方式計算,農戶每畝自繳約10.9元,所以與“基本險”相比,有這麼幾個好處。一方面從農戶的繳費來看,剛才介紹了,每戶農民可能僅需要多交5.8元左右。另外一方面,從賠償力度來看,這兩個高保障的險種每畝可以多給農戶賠償600元,也就是説在農戶經濟負擔增加非常有限的前提下,遇到同樣等級的災害,這兩個高保障險種給農戶的賠償就翻倍了,如果災害越嚴重,這種好處體現得越明顯,農民基本上可以實現旱澇保收。這就是我們這三種保險産品設計的理念、想法以及它給農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就強調農業保險一定要搞好,財政要支持農民參加保險,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21年提出了具體要求,李強總理也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産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財政部與相關部門通力配合,全力以赴推動農業保險這項工作久久為功,這次保險能夠得到全面的推廣,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財政部最早于2007年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累計撥付的保費補貼資金超過3000億元,年均增長22%,推動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穩居全球前列。2024年,中央財政安排了562億元預算,其中超過200億元用於支持三大主糧保險發展,集中財力將這件惠及廣大農戶、提振種糧信心的好事實事辦好。我先介紹到這裡,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們願意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謝謝!2024-05-31 15:15:50
  • [邢慧娜]現在歡迎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2024-05-31 15:27:04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剛剛廖部長也提到了,這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從試點擴大到全國,先後經歷了6年時間。請問,這次在全國實施這兩項保險有什麼意義?謝謝!2024-05-31 15:31:38
  • [廖岷]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這項政策的出臺確實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穩定種糧農戶收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首先,這是我國農業保險領域的一個標誌性舉措。我國糧食産量連年超過1.3萬億斤,稻穀、小麥、玉米播種面積佔我國糧食總面積的比重超過8成,産量佔比超9成,是我國老百姓飯碗裏主要的糧食品種,也是我們農業保險政策最主要的“主幹道”。剛才向大家介紹了,2007年我們探索物化成本的“基本險”,2012年“基本險”拓展至全國,2018年我們開始探索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2023年將這兩個高保障保險拓展至所有産糧大縣,基本每5—6年有一個發展臺階。今年這兩個更高保障水平的保險在全國全面覆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普惠”和“雨露均沾”,在農業保險發展的歷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於把這個保險産品更多地覆蓋到農業生産環節中。第二,農民收益更有保障,實現“旱澇保收”。剛才已經給大家作了介紹,我再給大家舉個例子,給農民朋友算一筆賬。一位農戶朋友種了100畝水稻,化肥、農藥、種子等直接投入再加上地租、人工等,每畝成本假設是1500元,總成本就是15萬元,如果沒有保險,遭遇到了大災絕收了,那麼這15萬元就全部損失了,這對農戶家庭來説,損失就很大了。如果投了完全成本保險,每畝可以賠1200元,加上其他農業直接補貼,基本上可以把這15萬元的投入補回來,解決了種糧的後顧之憂。同時,在財政補貼下,這位農民朋友每畝自己才交大概10元左右,100畝地大概交1000多元,最多可以得到賠償12萬元。去年8月,哈爾濱雙城區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有個合作社大概種了900多畝的玉米,因為投保了玉米完全成本保險,自己交了幾千元保費,最後獲得了數十萬元賠款,“合作社的負責人説沒有想到能賠這麼多,成本都給補上了,以後還要繼續投保。”第三,糧食安全更有保障,中國的飯碗可以端得更牢。一方面,這個政策全面覆蓋後,對全國的小農戶還有規模經營農戶都形成了保障,有利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這些年自然災害、極端天氣有增多趨勢,這也是出臺這一政策的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家知道,管理這種氣候變化的風險要善於使用現代經濟和市場化手段。比如,去年河南發生的“爛場雨”,成熟小麥霉變,農業保險賠了26億元,這對於挽回受災農戶的損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得到了很多農民的廣泛認可。同時,這項政策性農業保險全面推開,我們增加了一些財政支出,財政用支出的“加法”,換來了穩定農戶收益和保糧食安全的“乘法”,表明了用足財政力量給農戶更多實惠的決心,也體現了保障好國計民生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我的回答到這些。謝謝!2024-05-31 15:32:55
  •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請問此次在全國全面實施兩項保險政策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謝謝!2024-05-31 15:43:19
  • [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負責人 王衍]感謝您的提問。從2004年開始,我們國家實現了糧食生産“二十連豐”。去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1.39萬億斤,連續9年站穩在了1.3萬億斤的臺階上。這個成績的取得,我們認為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逐步構建完善起了一個針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價格、保險“三位一體”的收益保障政策體系。這個政策體系調動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在這個體系中,農業保險已經是一個支柱性的政策,為我們種糧農民提供了災害風險兜底保障。特別是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逐步擴大範圍以後,這個保障更加有效了。我們分析,這個保障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實施給我們種糧農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正像廖岷副部長剛才講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保的是總成本、全成本。在農民遭受重大自然災害以後,雖然可能顆粒無收,但是不會血本無歸。一定程度上,他所獲得的理賠可以有效保障恢復再生産。當前土地流轉的比例比較高,去年已經達到了36%,種糧的家庭農場有170多萬家,種糧的合作社有50多萬家,這個趨勢還在不斷上升。所以對這樣的規模經營主體來説,上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他就有了一個災害風險的“緩衝墊”,能夠大大增加種糧信心。有了底氣以後,他們就敢多種糧,種好糧。另一方面,農業保險為受災農民提供了實打實的經濟補償。去年農業保險整體賠付了1100多億元,其中糧食,特別是三大糧食作物所獲得的賠償佔了重要部分。我們再舉個例子,去年東北發生暴雨災害以後,中華聯合財險向吉林省榆樹市受災的種糧農戶累計賠償1.15億元,其中一個農戶種植的722畝水稻全部投了完全成本保險,遭災以後獲得賠償27.95萬元。對這樣的種糧農民來説,這筆錢就是對災害損失的最有效補償,實打實地算入了種糧收入。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建議廣大農民,特別是從事規模經營的種糧農民,很有必要把農業保險作為自己糧食生産風險的重要管理工具,爭取做到“應保盡保”。同時,地方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種糧農民實現“願保盡保”。當然對各個保險機構來説,也要開發設計更加符合種糧農民風險管理需求的産品和服務,讓農業保險能夠好用管用。好,我就回答這些。2024-05-31 15:56:38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作為保險監管部門,近些年來,金融監管總局在推動做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承保理賠服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接下來還有什麼打算?謝謝!2024-05-31 16:00:46
  • [金融監管總局財産保險監管司司長 尹江鰲]謝謝您的提問。農險承保理賠服務水平是事關農戶的獲得感和農險成效的“試金石”。金融監管總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在推動農險服務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去年農險賠付1124億元,同比增速25.4%,惠及農戶5772萬戶,也就是説有5772萬戶農戶獲得了理賠,農險賠付率已達到80%,這個水平還是比較高的。今年1-4月份,農險賠付294億元,同比增長8%,惠及農戶813萬戶。前期,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業務規範方面,我們出臺了《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明確和細化了相關規定,組織保險行業編制了種植險、養殖險、森林險承保理賠服務規範,梳理服務流程,明確服務標準。二是在定價精準性方面,我們出臺了農險精算規定,對農險費率的厘定回溯和準備金評估建立了規範。另外,發佈了全國338個地市區域的三大主糧成本保險行業基準純風險損失率,就是根據各地實際風險來進行差異化定價。三是在提升産品標準化水平方面,我們指導保險行業制定了《農業保險産品開髮指引》,發佈了三大主糧等保險示範條款,明確保險責任,對常見的災害進行解釋釋義,以便於廣大農民朋友理解這個保險合同的內容。四是在鼓勵科技賦能方面,我們出臺了促進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農險線上化發展等指導意見,包括推動保險行業與衛星遙感、無人機、豬臉識別、牛紋識別等技術,提高精準定損和精準理賠,縮短了結案週期。據我們初步測算統計,通過這些新技術,結案週期可以縮短三分之二。五是在優化農險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方面,主要是通過推動保險行業開展保險知識宣講活動,加強對農險協保員的培訓,提升農戶保險意識。也就是説,讓廣大農民朋友認識到農險是一種用小額的確定性支出來應對大額的不確定性損失的保障,讓農民朋友認識到這是很划算的,還有國家財政的支持。總的來説,我國農險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這些年來在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比如,2022-2023年全球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約5550億美元,其中保險賠付了2330億美元,佔比大概是42%。剛才廖岷副部長和王司長也講了,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增加值去年達到9萬億元人民幣,糧食産量近7億噸,肉類産量達9600多萬噸,這些指標是居全球首位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還有保障農戶利益方面,農險還可以更好更大地發揮作用。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多措並舉推動農險高質量發展,一個是推動出臺主要險種的純風險損失率,提高農險定價的科學化和精準化。另一個是出臺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行業示範條款,規範産品開發。還用一個是推進農險線上化,這個主要降低農戶成本,降低行業經營成本,也可以改善廣大農民朋友買保險和出險後承保理賠的各種體驗。我就回答這些。謝謝!2024-05-31 16:01:34
  • [中國財經報記者]糧食從種子到收穫涉及不同環節,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不同的部門、主體和區域,請問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哪些亮點?謝謝!2024-05-31 16:14:53
  • [財政部金融司負責人 董德剛]謝謝記者提問。剛才廖岷副部長全面介紹了目前三大糧食作物的三種保險,包括物化成本、完全成本、種植收入保險。本次將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擴大到全國以後,全國全體種糧農戶可以在這三個險種中自主自願選擇投保,剛才廖岷副部長也説了,不能重復投保,只能選一種。應該説,這次三個部門出臺通知是亮點紛呈的。第一,風險保障更全。從保險責任看,完全成本保險涵蓋當地主要的自然災害、重大病蟲鼠害、意外事故、野生動物毀損等風險,種植收入保險涵蓋農産品價格、産量波動導致的收入損失,基本覆蓋了可能導致農戶收入損失的風險,風險保障更加全面。第二,保障金額更高。剛才廖岷副部長介紹得非常全面,保障水平最高可以達到相應品種産值的80%,隨著産值提高,保險金額也會提高。這個80%和此前的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另外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剛才廖岷副部長講了,財政部門在農業保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預算資金,80%是財政預算安排的,同時財政對農戶還有一些農業的補貼,一畝地200多塊錢,如果顆粒無收,保險能賠到將近1200的話,加起來基本抹平成本了。這是為什麼要用80%這個概念,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三,保障範圍更廣。具體體現為兩個“面向全國”,一個是面向全國所有的種糧農戶,一個是面向全國所有的種糧地域。不僅包括所有種糧縣,還包括北大荒、中儲糧等有種糧業務的中央單位,讓種糧主體都能享受到這項政策。第四,保費補貼更多。今年實現全面覆蓋以後,中央財政對三大主糧保險的保費補貼預算增加了近50億,同時綜合考慮各地區農業保險發展實際和財力情況,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補貼45%,對東部地區補貼35%,省級財政補貼比例不低於25%,加上市縣財政的補貼,各級財政補貼接近80%。剛才廖岷副部長講的,絕大部分保費由財政承擔,農民自己交約20%,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農民的支持。第五,責任壓實更嚴。《通知》作出明確要求,保險公司要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則,公平合理擬定保費費率。同時要求加強費用管控,綜合費用率不得高於20%。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之所以作出綜合費用率不得高於20%的要求,主要是引導保險公司將更多的資金用於向農戶支付賠款。2020年這一指標全國平均約23%,目前全國平均處於15%—16%的水平,降本增效很有成效。第六,資金管理更優。《通知》要求優化資金撥付方式,根據承保進度及簽單情況及時撥付保費補貼。在具體執行中,我們也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探索“省對省”的模式,減少資金撥付鏈條。我的回答就到這裡,謝謝!2024-05-31 16:15:42
  •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業保險在為農戶種糧保駕護航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請問如何確保保險政策落實落地?謝謝!2024-05-31 16:24:57
  • [廖岷]謝謝您的提問。政策效果好不好,一是看政策本身的內容好不好,二是看我們如何把它落實好,三是看廣大的農民朋友們有沒有得到實惠。所以下面我簡要作一個介紹,怎麼讓這項政策真正的落地落實。第一,進一步利用好現有的成熟經驗。實際上,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已經開展6年多的時間,在前期逐步覆蓋産糧大縣的過程中,在風險防範、承保理賠、運行機制、農戶接受度等方面都已經比較成熟了,成效也比較明顯,受到了種糧農戶還有地方政府的歡迎。我們對實施這項政策的産糧大縣進行了初步統計,近3年産糧大縣三大主糧平均保障水平提升了48%,承保面積增加了約1.5億畝,增産超過500億斤。這次政策出臺後,我們還將進一步總結歸納實踐經驗,指導新實施地區將工作做得更好,提質增效。第二,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現在覆蓋了全國,面非常廣了,我們在前期試點基礎上建立了各方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了發展有合力、農戶有收益、産業有保障、資金有效率、運行較規範的持續發展的格局。財政部門作為牽頭部門,從發展目標、政策制定、資金保障等方面統籌推動。保險監管部門負責市場和機構監督管理制度,加強承保理賠管理。農業農村部門負責相關産業政策指導和定損指導。保險公司負責提供承保、理賠、宣傳等具體服務。還有一家重要的農業再保險公司,負責提供再保險服務,分散大災風險。推動本次政策落地過程中,我們將進一步優化各部門協作機制,提高工作透明度和效率。剛才農業農村部和金融監管總局也介紹了這方面的考慮。第三,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質量。目前各級政府依託保險公司及其省級分公司、縣級分支機構、鄉鎮專業網點,很多村子裏還設置了對接農戶的協保員,全面鋪開了服務網絡。目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已經由2007年的6家增加到了現在的30多家,建成基層服務網點約40萬個,服務人員約50萬人。本次政策落地過程中,我們也將進一步發揮保險網絡優勢,服務好“最後一公里”,這非常重要。第四,進一步加強監督檢查。除了配合審計、保險監管部門開展監督工作以外,財政部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加強機構遴選、保費補貼、績效評價、財會監督等工作,並依託財政部各地監管局發揮就地就近監督作用,嚴格審核農業保險服務質量、農戶滿意度、資金管理等。必要的時候我們也會開展專項核查,主要是確保財政資金管理規範,取得實實在在的惠農效果。第五,進一步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前面我也作了一些介紹,近幾年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都是以每年10%以上速度在增長,重點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23年,中央財政撥付三大糧食作物保費補貼約200億元,為超過1億戶次種糧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過8000億元,中央財政放大倍數達到58倍。本次政策擴大到全國以後,各地財政將多給農戶補貼約100億元,這裡有一個乘數效應。同時我們將會同有關方面督促保險公司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厘定保險費率。目前,平均保險費率已經由前年的6%降至不到5%,約4.9%,可為農戶節約自擔保費近20億元。下面我們將共同做好工作,讓這項保險政策能夠真正落實落地。謝謝您的提問!2024-05-31 16:38:51
  • [海報新聞記者]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承保品種持續增加,覆蓋面逐步提升。請問,目前我國農業保險還存在哪些問題?下一步該如何提升改進?謝謝!2024-05-31 16:41:05
  • [董德剛]謝謝您的提問。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保險用十幾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幾十年的路,不斷提速升級、提質增效。總體來看,還是起步較晚,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我們要改進的地方和下一步要做好的目標。首先,我國農業保險地域發展還不夠平衡。有些省份三大主糧保險覆蓋率超過了90%,但不同地方情況不同,財力水平不同,個別省份覆蓋率還不夠高,完全滿足農戶日益增長的保障需求,仍需要一定的時間。第二,承保理賠環節還有爭議。在實際操作中,有的保險公司在個別區域拓展業務時,存在著不規範的賠付方式和定損方式。比如,平均賠付、協議賠付、粗糙定損等,農戶爭議或糾紛比較集中的就是在這些地方。第三,我國農業保險數據支撐還比較薄弱。農業保險較發達的國家基本都是農業數字科技發展大國,有的甚至可以精準掌握所有地塊的肥力、産量、氣象、水文等信息,但我國目前歷史定損數據極為有限,涉農數據也較為分散,很難滿足精準化管理要求。第四,我國農業保險大災應對機制還有待健全。我國建立了直保公司大災風險準備金、再保險、地方政府支持等大災應對機制。但一方面部分直保公司規模較小、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雖然地方有政府救助等應急機制,但還沒有與保險形成優勢互補。下一步,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繼續深入:第一,研究制定綜合性的指導意見。目前,我國農險規模已位居全球前列,到了一個總結評估、規劃未來的時點,我們將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提出下一階段的具體舉措。第二,提升承保理賠服務質效。承保理賠直接關係到農戶的獲得感。近期,我們也在配合金融監管總局,研究加強承保理賠管理相關政策。説到理賠,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風險減量”的理念。舉個例子,剛才廖岷副部長講的去年河南“爛場雨”,保險公司花了100多萬元向農戶捐贈了搶收、烘乾設備,減少損失賠付1400多萬,這就是我們説的要堅持“防賠一體”“防重於賠”,這也是未來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三,加強數據科技賦能。我們一直秉持的觀點是,農業保險數據應該“取之於農、用之於農”。我們將加快推動農業保險信息化建設,支撐風險識別、費率厘定等關鍵環節,解決虛假承保、虛假理賠、應收保費等問題。第四,優化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保險機制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要與應急管理機制相統籌,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我們也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風險分散機制。第五,加強財政資金管理。中央財政每年兩次撥付保費補貼,中央、省級財政都是足額撥付,但也確實存在基層補貼資金到位慢的現象。對此,我們正在指導地方優化資金撥付方式,強化資金監管,防止拖欠、截留、挪用,確保保險政策精準滴灌。我的回答這些。謝謝!2024-05-31 16:41:31
  • [新華社記者]近年來,農業災害頻發,給我國農業生産造成了不小影響。我想問一下,應該如何發揮好農業保險作用,讓它更好地支持防災救災,給農民群體撐起“保護傘”?謝謝!2024-05-31 16:44:24
  • [王衍]謝謝您的提問。我國的確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大家經常能看到或聽到,局部地區的極端天氣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比如,昨天北京短時的強大風天氣,如果這個大風吹到了糧食主産區,就會造成大面積倒伏,對糧食生産造成了重大影響。我們做過一個初步統計,近十年來,僅農業上我們每年的受災面積是3.1億畝,這個比例不低,造成的糧食損失約580億斤。2023年,全年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1.58億畝。正因為農業面臨這樣一個巨大的自然災害風險,農業保險才有了用武之地。從多年的農業防災減災經驗看,我們認為,最有效的做法還是主動防災減災、積極救災減損,保險機構可以從這兩方面發力。在“防”的方面,政府每年投入了巨量資金支持農業生産,做好防災減災。比如,對病蟲害、幹熱風等常發頻發的自然災害進行技術防控。同時,我們也看到,各個保險機構通過提供氣象服務信息、配合政府採取防雹增雨等實打實措施,幫助投保農戶減少損失。就像剛才財政部所説,這叫“風險減量”,取得的效果是不錯的。這方面的案例很多,剛才提到河南的“爛場雨”,我們做過一個調度,去年河南遭受“爛場雨”後,中原、人保、中華等保險公司投入了3600多萬元資金,和政府的農業生産救災資金聯動起來,一起去做“一噴三防”,幫助農戶搶排田間積水、搶收作業,以及烘乾運輸等,大大降低了糧食損失。一方面對農戶是減少了損失,另一方面對保險機構是減少了理賠。在“救”的方面,保險機構如果能夠及時足額賠償,是對農業防災減災最有力的支撐。我們希望在災害發生以後,保險公司能夠第一時間勘查損失,及時足額賠付到位,支持種糧農戶儘快恢復生産,儘量挽回損失。總的來説,無論是政府部門、保險機構、還是農戶,都有一個共同願望,那就是儘量不成災、努力少損失。在這樣的共同願望下,我們堅決倡導“防救並舉、防勝於賠”的理念,希望保險機構能夠在“防”字上做更大的文章,與政府的農業防災減災政策措施同頻聯動,共同幫助種糧農戶防災減災奪豐收。我就介紹這些。謝謝!2024-05-31 16:44:49
  •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本次文件提出要求“加強合規管理”,在這方面,能否介紹一下金融監管總局打算怎麼做,推動公司主動作為,把惠民政策落實好。謝謝!2024-05-31 17:11:14
  • [尹江鰲]謝謝您的提問。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和這次三部委的文件都強調了相關的工作,作為監管主責主業,金融監管總局正在與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溝通協調,擬就如何推進農險的精準投保理賠等工作出臺政策文件,進一步規範承保理賠業務,提升農險合規和服務水平。我們將重點抓“投保理賠真實性”。剛才幾位領導介紹的情況中也提到,我國農險參保農戶現在超過了1.6億戶次。打個比方,像承保的豬數量超過7億頭,承保的奶牛數量超過7000萬頭,提供的風險保障達到約5萬億元。應該説,這個承保理賠的數目還是很大的。在真實性這方面,我們主要是推動制定符合當地農業生産規律的定損方法,推動地方建立損失核定委員會,統籌災後查勘定損工作,協調查勘定損爭議。我們將著力推動“服務效率提升”。總的原則就是應賠盡賠、早賠快賠、合理預賠。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就是你應該賠的,一定要儘量賠到位。第二是,要早賠、快點賠,這樣有利於恢復生産。還有一個就是合理預賠,在損失還沒有確定清楚的情況下,你可以先預賠,提前賠一定的比例。這是總的原則,可以讓廣大農民朋友在買了農險後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在查勘定損方面,我們要求保險公司及時調配救災資源,探索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查勘定損。在賠款支付方式上,我們將創造條件對接社保卡的“一卡通”,同時鼓勵提高預賠付比例。比如,去年7、8月份華北等地遭遇極端強降雨災害時,保險業做得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迅速預賠和理賠,共賠付了126億元,其中有一家保險公司在兩天內就向3666戶農戶預賠了1363萬元,雖然人均和戶均量不是很大,但對農民來講還是有力地支持了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在保費結算方式上,我們也跟財政部門做了溝通,鼓勵優化資金撥付和結算方式,可能考慮推廣農險保費的中央和省級保費補貼資金直接與保險公司省級分公司結算機制,也是在協調溝通這個事情,希望能夠壓降應收保費。我們將加強數據共享。主要是部門間形成合力,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另外,探索圍繞土地確權、防疫等關鍵信息數據,加快建立農險基礎信息數據的共享機制,夯實精準投保理賠基礎。關於這次三部委文件提出來的“加強合規管理”,金融監管總局將按照防範風險、加強監管、促進農險高質量發展的思路進行落實:一個是規範市場秩序。近期我們已經出臺了《關於開展政策性農險業務承保理賠合規性和內控有效性專項整治的通知》,這個主要是從保險公司的自查和我們監管督查檢查著手,規範經營行為,打擊虛假承保理賠,維護農戶的合法權益,把農險這麼一個好事辦好。另外一個是加強農險經營機構的評估。現在做農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大概37家,我們會對他們的服務質量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不符合要求的機構將被剔出農險經營名單,實現“有進有退”。還有一個就是強化農險産品監管,持續開展農險産品備案情況典型問題通報,從供給端提升農險産品質量。我就回答這麼多,謝謝!2024-05-31 17:11:39
  • [邢慧娜]時間關係,我們提最後一個問題。2024-05-31 17:13:52
  • [鳳凰衛視記者]我們知道,我國農業保險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動,也離不開財政的大力支持。請問,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與世貿組織規則相銜接情況如何?謝謝!2024-05-31 17:17:28
  • [廖岷]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國際社會也很關心。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在制定相關政策時,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我國農業保險政策總體上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在國際上認可度也一直比較高,我向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總體上,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屬於“綠箱”措施。根據世貿組織農業協定,“綠箱”保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災害保險,一種是收入保險。目前,我國實施的物化成本保險,也就是“基本險”以及完全成本保險,都屬於自然災害保險類,在農業保險中的佔比超過98%,佔絕大部分比重。這些都是屬於世貿組織認可的“綠箱”措施,與國際規則高度契合。現階段,收入保險在探索過程中,我們也研究了WTO關於收入保險的“綠箱”政策。從客觀情況看,由於收入保險涉及農産品價格和産量之間的數量關係,還涉及期貨市場價格、田間地頭價格的選擇問題,保險方案相對複雜一些。在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目前稻穀、小麥主要實施的是完全成本保險,玉米價格已經放開了,所以玉米也可以實施種植收入保險,具體要由各地結合實際自主決定,現階段各地主要實施的是完全成本保險。我們也支持地方探索開展玉米種植收入保險,主要是為了豐富農業保險政策體系,為農業保險轉型升級積累經驗。同時,中國的實踐也一定會為國際規則貢獻中國經驗。謝謝!2024-05-31 17:20:11
  • [邢慧娜]今天的吹風會就到這裡,感謝廖岷副部長和幾位發佈人,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再見!2024-05-31 17:26:23


  •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為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關情況,今天的吹風會我們邀請到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出席今天吹風會的還有:財政部金融司負責人董德剛先生、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負責人王衍先生、金融監管總局財産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先生。現在,先請廖岷先生作情況介紹。2024-05-31 15:02:22
  • [財政部副部長 廖岷]謝謝主持人,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出席今天的吹風會,也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們財政工作的關心與支持。今天的主題與廣大的農民朋友有關,希望我的介紹能夠更為簡潔清晰。我先開個場,介紹一下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這項政策。首先,我先説説幾個基本概念。第一個是“物化成本”,也就是我們説的“物的成本”。在農業裏指的是化肥、種子、地膜這些生産過程中的直接投入,對這些直接投入進行保障的農業保險就是“物化成本保險”,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險”。第二個是“完全成本”,也就是“全成本”。在物化成本的基礎上再加上地租和人工的投入,這就得到了總的生産成本。對總成本進行保障的農業保險,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完全成本保險。第三個是“種植收入”,也就是農民朋友種糧食的收入,根據能打多少糧食、能賣什麼樣的價格,測算出一個目標收入,如果最後的實際收入沒達到,那麼我們這個保險産品就能夠給它提供一定的補償,這就是種植收入保險。第二,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怎麼選擇這幾種保險。剛才介紹的這三種保險主要的區別就在於最後的保障水平的高低,所謂這個“保障水平”,就是遇到了極端的災害絕收了,農業保險能“頂格”最多給農民朋友賠多少錢。當然,各地有一定差異,三大糧食作物稻穀、小麥、玉米也不太一樣。全國平均來看,物化成本保險保障水平大約是每畝525元,2007年開始實施,用了6年時間,2012年在全國推廣。然而,隨著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風險保障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種最基本的物化成本保險也越來越不夠解渴了,不能滿足廣大種糧農民的需要。所以就有了第二個保完全成本的保險,也就是完全成本保險。這個保險保障的水平大約是每畝1125元,2018年—2020年在部分産糧大縣我們做了試點,2021年—2023年逐步推廣到了所有的産糧大縣。直到這一次全國全面覆蓋,前後也經歷了大概6年時間。在觸發賠付方面,與物化成本保險相同,完全成本保險也是遇到自然災害以後,根據損失程度賠償,但這個賠款翻了一番。第三個保險就是種植收入保險。它的保障水平與完全成本保險大體相當,但賠付機制不完全一樣,是當糧食沒有賣出一個好價錢,或者沒有一個好收成,最後導致種糧收入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這個時候我們的保險産品給農民一個保障、一個賠償。這是三大主糧的三種保險。當然了,這些情況一般也與自然災害相關聯,所以農民朋友們可以根據實際的需求,在這三種農業保險之間自主選擇其中一種進行投保。理論上講,原則上這三種保險不能同時投,只能選其中一種。第三,我介紹一下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好處。我們一起來算一筆賬。我先介紹一個保險費率的概念,也就是保險的價格。這個是用來計算保費的,目前全國的平均水平是4.9%。剛剛提到物化成本保險這種“基本險”的保障水平大約是每畝525元,與費率相乘,保費就是每畝25.5元。其中,各級財政承擔約80%,即每畝20.5元;農民自繳約20%,也就是農民每畝承擔5.1元。而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的保障水平大約每畝1125元,同樣的方式計算,農戶每畝自繳約10.9元,所以與“基本險”相比,有這麼幾個好處。一方面從農戶的繳費來看,剛才介紹了,每戶農民可能僅需要多交5.8元左右。另外一方面,從賠償力度來看,這兩個高保障的險種每畝可以多給農戶賠償600元,也就是説在農戶經濟負擔增加非常有限的前提下,遇到同樣等級的災害,這兩個高保障險種給農戶的賠償就翻倍了,如果災害越嚴重,這種好處體現得越明顯,農民基本上可以實現旱澇保收。這就是我們這三種保險産品設計的理念、想法以及它給農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就強調農業保險一定要搞好,財政要支持農民參加保險,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21年提出了具體要求,李強總理也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産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財政部與相關部門通力配合,全力以赴推動農業保險這項工作久久為功,這次保險能夠得到全面的推廣,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財政部最早于2007年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累計撥付的保費補貼資金超過3000億元,年均增長22%,推動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穩居全球前列。2024年,中央財政安排了562億元預算,其中超過200億元用於支持三大主糧保險發展,集中財力將這件惠及廣大農戶、提振種糧信心的好事實事辦好。我先介紹到這裡,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們願意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謝謝!2024-05-31 15:15:50
  • [邢慧娜]現在歡迎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2024-05-31 15:27:04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剛剛廖部長也提到了,這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從試點擴大到全國,先後經歷了6年時間。請問,這次在全國實施這兩項保險有什麼意義?謝謝!2024-05-31 15:31:38
  • [廖岷]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這項政策的出臺確實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穩定種糧農戶收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首先,這是我國農業保險領域的一個標誌性舉措。我國糧食産量連年超過1.3萬億斤,稻穀、小麥、玉米播種面積佔我國糧食總面積的比重超過8成,産量佔比超9成,是我國老百姓飯碗裏主要的糧食品種,也是我們農業保險政策最主要的“主幹道”。剛才向大家介紹了,2007年我們探索物化成本的“基本險”,2012年“基本險”拓展至全國,2018年我們開始探索完全成本和種植收入保險,2023年將這兩個高保障保險拓展至所有産糧大縣,基本每5—6年有一個發展臺階。今年這兩個更高保障水平的保險在全國全面覆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普惠”和“雨露均沾”,在農業保險發展的歷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於把這個保險産品更多地覆蓋到農業生産環節中。第二,農民收益更有保障,實現“旱澇保收”。剛才已經給大家作了介紹,我再給大家舉個例子,給農民朋友算一筆賬。一位農戶朋友種了100畝水稻,化肥、農藥、種子等直接投入再加上地租、人工等,每畝成本假設是1500元,總成本就是15萬元,如果沒有保險,遭遇到了大災絕收了,那麼這15萬元就全部損失了,這對農戶家庭來説,損失就很大了。如果投了完全成本保險,每畝可以賠1200元,加上其他農業直接補貼,基本上可以把這15萬元的投入補回來,解決了種糧的後顧之憂。同時,在財政補貼下,這位農民朋友每畝自己才交大概10元左右,100畝地大概交1000多元,最多可以得到賠償12萬元。去年8月,哈爾濱雙城區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有個合作社大概種了900多畝的玉米,因為投保了玉米完全成本保險,自己交了幾千元保費,最後獲得了數十萬元賠款,“合作社的負責人説沒有想到能賠這麼多,成本都給補上了,以後還要繼續投保。”第三,糧食安全更有保障,中國的飯碗可以端得更牢。一方面,這個政策全面覆蓋後,對全國的小農戶還有規模經營農戶都形成了保障,有利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這些年自然災害、極端天氣有增多趨勢,這也是出臺這一政策的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家知道,管理這種氣候變化的風險要善於使用現代經濟和市場化手段。比如,去年河南發生的“爛場雨”,成熟小麥霉變,農業保險賠了26億元,這對於挽回受災農戶的損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得到了很多農民的廣泛認可。同時,這項政策性農業保險全面推開,我們增加了一些財政支出,財政用支出的“加法”,換來了穩定農戶收益和保糧食安全的“乘法”,表明了用足財政力量給農戶更多實惠的決心,也體現了保障好國計民生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我的回答到這些。謝謝!2024-05-31 15:32:55
  •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請問此次在全國全面實施兩項保險政策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謝謝!2024-05-31 15:43:19
  • [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負責人 王衍]感謝您的提問。從2004年開始,我們國家實現了糧食生産“二十連豐”。去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1.39萬億斤,連續9年站穩在了1.3萬億斤的臺階上。這個成績的取得,我們認為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逐步構建完善起了一個針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價格、保險“三位一體”的收益保障政策體系。這個政策體系調動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在這個體系中,農業保險已經是一個支柱性的政策,為我們種糧農民提供了災害風險兜底保障。特別是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逐步擴大範圍以後,這個保障更加有效了。我們分析,這個保障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實施給我們種糧農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正像廖岷副部長剛才講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保的是總成本、全成本。在農民遭受重大自然災害以後,雖然可能顆粒無收,但是不會血本無歸。一定程度上,他所獲得的理賠可以有效保障恢復再生産。當前土地流轉的比例比較高,去年已經達到了36%,種糧的家庭農場有170多萬家,種糧的合作社有50多萬家,這個趨勢還在不斷上升。所以對這樣的規模經營主體來説,上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他就有了一個災害風險的“緩衝墊”,能夠大大增加種糧信心。有了底氣以後,他們就敢多種糧,種好糧。另一方面,農業保險為受災農民提供了實打實的經濟補償。去年農業保險整體賠付了1100多億元,其中糧食,特別是三大糧食作物所獲得的賠償佔了重要部分。我們再舉個例子,去年東北發生暴雨災害以後,中華聯合財險向吉林省榆樹市受災的種糧農戶累計賠償1.15億元,其中一個農戶種植的722畝水稻全部投了完全成本保險,遭災以後獲得賠償27.95萬元。對這樣的種糧農民來説,這筆錢就是對災害損失的最有效補償,實打實地算入了種糧收入。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建議廣大農民,特別是從事規模經營的種糧農民,很有必要把農業保險作為自己糧食生産風險的重要管理工具,爭取做到“應保盡保”。同時,地方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種糧農民實現“願保盡保”。當然對各個保險機構來説,也要開發設計更加符合種糧農民風險管理需求的産品和服務,讓農業保險能夠好用管用。好,我就回答這些。2024-05-31 15:56:38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作為保險監管部門,近些年來,金融監管總局在推動做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承保理賠服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接下來還有什麼打算?謝謝!2024-05-31 16:00:46
  • [金融監管總局財産保險監管司司長 尹江鰲]謝謝您的提問。農險承保理賠服務水平是事關農戶的獲得感和農險成效的“試金石”。金融監管總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在推動農險服務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去年農險賠付1124億元,同比增速25.4%,惠及農戶5772萬戶,也就是説有5772萬戶農戶獲得了理賠,農險賠付率已達到80%,這個水平還是比較高的。今年1-4月份,農險賠付294億元,同比增長8%,惠及農戶813萬戶。前期,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業務規範方面,我們出臺了《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明確和細化了相關規定,組織保險行業編制了種植險、養殖險、森林險承保理賠服務規範,梳理服務流程,明確服務標準。二是在定價精準性方面,我們出臺了農險精算規定,對農險費率的厘定回溯和準備金評估建立了規範。另外,發佈了全國338個地市區域的三大主糧成本保險行業基準純風險損失率,就是根據各地實際風險來進行差異化定價。三是在提升産品標準化水平方面,我們指導保險行業制定了《農業保險産品開髮指引》,發佈了三大主糧等保險示範條款,明確保險責任,對常見的災害進行解釋釋義,以便於廣大農民朋友理解這個保險合同的內容。四是在鼓勵科技賦能方面,我們出臺了促進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農險線上化發展等指導意見,包括推動保險行業與衛星遙感、無人機、豬臉識別、牛紋識別等技術,提高精準定損和精準理賠,縮短了結案週期。據我們初步測算統計,通過這些新技術,結案週期可以縮短三分之二。五是在優化農險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方面,主要是通過推動保險行業開展保險知識宣講活動,加強對農險協保員的培訓,提升農戶保險意識。也就是説,讓廣大農民朋友認識到農險是一種用小額的確定性支出來應對大額的不確定性損失的保障,讓農民朋友認識到這是很划算的,還有國家財政的支持。總的來説,我國農險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這些年來在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比如,2022-2023年全球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約5550億美元,其中保險賠付了2330億美元,佔比大概是42%。剛才廖岷副部長和王司長也講了,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增加值去年達到9萬億元人民幣,糧食産量近7億噸,肉類産量達9600多萬噸,這些指標是居全球首位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還有保障農戶利益方面,農險還可以更好更大地發揮作用。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多措並舉推動農險高質量發展,一個是推動出臺主要險種的純風險損失率,提高農險定價的科學化和精準化。另一個是出臺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行業示範條款,規範産品開發。還用一個是推進農險線上化,這個主要降低農戶成本,降低行業經營成本,也可以改善廣大農民朋友買保險和出險後承保理賠的各種體驗。我就回答這些。謝謝!2024-05-31 16:01:34
  • [中國財經報記者]糧食從種子到收穫涉及不同環節,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不同的部門、主體和區域,請問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哪些亮點?謝謝!2024-05-31 16:14:53
  • [財政部金融司負責人 董德剛]謝謝記者提問。剛才廖岷副部長全面介紹了目前三大糧食作物的三種保險,包括物化成本、完全成本、種植收入保險。本次將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擴大到全國以後,全國全體種糧農戶可以在這三個險種中自主自願選擇投保,剛才廖岷副部長也説了,不能重復投保,只能選一種。應該説,這次三個部門出臺通知是亮點紛呈的。第一,風險保障更全。從保險責任看,完全成本保險涵蓋當地主要的自然災害、重大病蟲鼠害、意外事故、野生動物毀損等風險,種植收入保險涵蓋農産品價格、産量波動導致的收入損失,基本覆蓋了可能導致農戶收入損失的風險,風險保障更加全面。第二,保障金額更高。剛才廖岷副部長介紹得非常全面,保障水平最高可以達到相應品種産值的80%,隨著産值提高,保險金額也會提高。這個80%和此前的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另外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剛才廖岷副部長講了,財政部門在農業保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預算資金,80%是財政預算安排的,同時財政對農戶還有一些農業的補貼,一畝地200多塊錢,如果顆粒無收,保險能賠到將近1200的話,加起來基本抹平成本了。這是為什麼要用80%這個概念,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三,保障範圍更廣。具體體現為兩個“面向全國”,一個是面向全國所有的種糧農戶,一個是面向全國所有的種糧地域。不僅包括所有種糧縣,還包括北大荒、中儲糧等有種糧業務的中央單位,讓種糧主體都能享受到這項政策。第四,保費補貼更多。今年實現全面覆蓋以後,中央財政對三大主糧保險的保費補貼預算增加了近50億,同時綜合考慮各地區農業保險發展實際和財力情況,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補貼45%,對東部地區補貼35%,省級財政補貼比例不低於25%,加上市縣財政的補貼,各級財政補貼接近80%。剛才廖岷副部長講的,絕大部分保費由財政承擔,農民自己交約20%,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農民的支持。第五,責任壓實更嚴。《通知》作出明確要求,保險公司要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則,公平合理擬定保費費率。同時要求加強費用管控,綜合費用率不得高於20%。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之所以作出綜合費用率不得高於20%的要求,主要是引導保險公司將更多的資金用於向農戶支付賠款。2020年這一指標全國平均約23%,目前全國平均處於15%—16%的水平,降本增效很有成效。第六,資金管理更優。《通知》要求優化資金撥付方式,根據承保進度及簽單情況及時撥付保費補貼。在具體執行中,我們也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探索“省對省”的模式,減少資金撥付鏈條。我的回答就到這裡,謝謝!2024-05-31 16:15:42
  •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業保險在為農戶種糧保駕護航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請問如何確保保險政策落實落地?謝謝!2024-05-31 16:24:57
  • [廖岷]謝謝您的提問。政策效果好不好,一是看政策本身的內容好不好,二是看我們如何把它落實好,三是看廣大的農民朋友們有沒有得到實惠。所以下面我簡要作一個介紹,怎麼讓這項政策真正的落地落實。第一,進一步利用好現有的成熟經驗。實際上,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已經開展6年多的時間,在前期逐步覆蓋産糧大縣的過程中,在風險防範、承保理賠、運行機制、農戶接受度等方面都已經比較成熟了,成效也比較明顯,受到了種糧農戶還有地方政府的歡迎。我們對實施這項政策的産糧大縣進行了初步統計,近3年産糧大縣三大主糧平均保障水平提升了48%,承保面積增加了約1.5億畝,增産超過500億斤。這次政策出臺後,我們還將進一步總結歸納實踐經驗,指導新實施地區將工作做得更好,提質增效。第二,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現在覆蓋了全國,面非常廣了,我們在前期試點基礎上建立了各方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了發展有合力、農戶有收益、産業有保障、資金有效率、運行較規範的持續發展的格局。財政部門作為牽頭部門,從發展目標、政策制定、資金保障等方面統籌推動。保險監管部門負責市場和機構監督管理制度,加強承保理賠管理。農業農村部門負責相關産業政策指導和定損指導。保險公司負責提供承保、理賠、宣傳等具體服務。還有一家重要的農業再保險公司,負責提供再保險服務,分散大災風險。推動本次政策落地過程中,我們將進一步優化各部門協作機制,提高工作透明度和效率。剛才農業農村部和金融監管總局也介紹了這方面的考慮。第三,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質量。目前各級政府依託保險公司及其省級分公司、縣級分支機構、鄉鎮專業網點,很多村子裏還設置了對接農戶的協保員,全面鋪開了服務網絡。目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已經由2007年的6家增加到了現在的30多家,建成基層服務網點約40萬個,服務人員約50萬人。本次政策落地過程中,我們也將進一步發揮保險網絡優勢,服務好“最後一公里”,這非常重要。第四,進一步加強監督檢查。除了配合審計、保險監管部門開展監督工作以外,財政部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加強機構遴選、保費補貼、績效評價、財會監督等工作,並依託財政部各地監管局發揮就地就近監督作用,嚴格審核農業保險服務質量、農戶滿意度、資金管理等。必要的時候我們也會開展專項核查,主要是確保財政資金管理規範,取得實實在在的惠農效果。第五,進一步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前面我也作了一些介紹,近幾年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都是以每年10%以上速度在增長,重點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23年,中央財政撥付三大糧食作物保費補貼約200億元,為超過1億戶次種糧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過8000億元,中央財政放大倍數達到58倍。本次政策擴大到全國以後,各地財政將多給農戶補貼約100億元,這裡有一個乘數效應。同時我們將會同有關方面督促保險公司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厘定保險費率。目前,平均保險費率已經由前年的6%降至不到5%,約4.9%,可為農戶節約自擔保費近20億元。下面我們將共同做好工作,讓這項保險政策能夠真正落實落地。謝謝您的提問!2024-05-31 16:38:51
  • [海報新聞記者]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承保品種持續增加,覆蓋面逐步提升。請問,目前我國農業保險還存在哪些問題?下一步該如何提升改進?謝謝!2024-05-31 16:41:05
  • [董德剛]謝謝您的提問。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保險用十幾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幾十年的路,不斷提速升級、提質增效。總體來看,還是起步較晚,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我們要改進的地方和下一步要做好的目標。首先,我國農業保險地域發展還不夠平衡。有些省份三大主糧保險覆蓋率超過了90%,但不同地方情況不同,財力水平不同,個別省份覆蓋率還不夠高,完全滿足農戶日益增長的保障需求,仍需要一定的時間。第二,承保理賠環節還有爭議。在實際操作中,有的保險公司在個別區域拓展業務時,存在著不規範的賠付方式和定損方式。比如,平均賠付、協議賠付、粗糙定損等,農戶爭議或糾紛比較集中的就是在這些地方。第三,我國農業保險數據支撐還比較薄弱。農業保險較發達的國家基本都是農業數字科技發展大國,有的甚至可以精準掌握所有地塊的肥力、産量、氣象、水文等信息,但我國目前歷史定損數據極為有限,涉農數據也較為分散,很難滿足精準化管理要求。第四,我國農業保險大災應對機制還有待健全。我國建立了直保公司大災風險準備金、再保險、地方政府支持等大災應對機制。但一方面部分直保公司規模較小、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雖然地方有政府救助等應急機制,但還沒有與保險形成優勢互補。下一步,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繼續深入:第一,研究制定綜合性的指導意見。目前,我國農險規模已位居全球前列,到了一個總結評估、規劃未來的時點,我們將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提出下一階段的具體舉措。第二,提升承保理賠服務質效。承保理賠直接關係到農戶的獲得感。近期,我們也在配合金融監管總局,研究加強承保理賠管理相關政策。説到理賠,我給大家介紹一個“風險減量”的理念。舉個例子,剛才廖岷副部長講的去年河南“爛場雨”,保險公司花了100多萬元向農戶捐贈了搶收、烘乾設備,減少損失賠付1400多萬,這就是我們説的要堅持“防賠一體”“防重於賠”,這也是未來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三,加強數據科技賦能。我們一直秉持的觀點是,農業保險數據應該“取之於農、用之於農”。我們將加快推動農業保險信息化建設,支撐風險識別、費率厘定等關鍵環節,解決虛假承保、虛假理賠、應收保費等問題。第四,優化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保險機制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要與應急管理機制相統籌,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我們也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風險分散機制。第五,加強財政資金管理。中央財政每年兩次撥付保費補貼,中央、省級財政都是足額撥付,但也確實存在基層補貼資金到位慢的現象。對此,我們正在指導地方優化資金撥付方式,強化資金監管,防止拖欠、截留、挪用,確保保險政策精準滴灌。我的回答這些。謝謝!2024-05-31 16:41:31
  • [新華社記者]近年來,農業災害頻發,給我國農業生産造成了不小影響。我想問一下,應該如何發揮好農業保險作用,讓它更好地支持防災救災,給農民群體撐起“保護傘”?謝謝!2024-05-31 16:44:24
  • [王衍]謝謝您的提問。我國的確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大家經常能看到或聽到,局部地區的極端天氣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比如,昨天北京短時的強大風天氣,如果這個大風吹到了糧食主産區,就會造成大面積倒伏,對糧食生産造成了重大影響。我們做過一個初步統計,近十年來,僅農業上我們每年的受災面積是3.1億畝,這個比例不低,造成的糧食損失約580億斤。2023年,全年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1.58億畝。正因為農業面臨這樣一個巨大的自然災害風險,農業保險才有了用武之地。從多年的農業防災減災經驗看,我們認為,最有效的做法還是主動防災減災、積極救災減損,保險機構可以從這兩方面發力。在“防”的方面,政府每年投入了巨量資金支持農業生産,做好防災減災。比如,對病蟲害、幹熱風等常發頻發的自然災害進行技術防控。同時,我們也看到,各個保險機構通過提供氣象服務信息、配合政府採取防雹增雨等實打實措施,幫助投保農戶減少損失。就像剛才財政部所説,這叫“風險減量”,取得的效果是不錯的。這方面的案例很多,剛才提到河南的“爛場雨”,我們做過一個調度,去年河南遭受“爛場雨”後,中原、人保、中華等保險公司投入了3600多萬元資金,和政府的農業生産救災資金聯動起來,一起去做“一噴三防”,幫助農戶搶排田間積水、搶收作業,以及烘乾運輸等,大大降低了糧食損失。一方面對農戶是減少了損失,另一方面對保險機構是減少了理賠。在“救”的方面,保險機構如果能夠及時足額賠償,是對農業防災減災最有力的支撐。我們希望在災害發生以後,保險公司能夠第一時間勘查損失,及時足額賠付到位,支持種糧農戶儘快恢復生産,儘量挽回損失。總的來説,無論是政府部門、保險機構、還是農戶,都有一個共同願望,那就是儘量不成災、努力少損失。在這樣的共同願望下,我們堅決倡導“防救並舉、防勝於賠”的理念,希望保險機構能夠在“防”字上做更大的文章,與政府的農業防災減災政策措施同頻聯動,共同幫助種糧農戶防災減災奪豐收。我就介紹這些。謝謝!2024-05-31 16:44:49
  •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本次文件提出要求“加強合規管理”,在這方面,能否介紹一下金融監管總局打算怎麼做,推動公司主動作為,把惠民政策落實好。謝謝!2024-05-31 17:11:14
  • [尹江鰲]謝謝您的提問。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和這次三部委的文件都強調了相關的工作,作為監管主責主業,金融監管總局正在與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溝通協調,擬就如何推進農險的精準投保理賠等工作出臺政策文件,進一步規範承保理賠業務,提升農險合規和服務水平。我們將重點抓“投保理賠真實性”。剛才幾位領導介紹的情況中也提到,我國農險參保農戶現在超過了1.6億戶次。打個比方,像承保的豬數量超過7億頭,承保的奶牛數量超過7000萬頭,提供的風險保障達到約5萬億元。應該説,這個承保理賠的數目還是很大的。在真實性這方面,我們主要是推動制定符合當地農業生産規律的定損方法,推動地方建立損失核定委員會,統籌災後查勘定損工作,協調查勘定損爭議。我們將著力推動“服務效率提升”。總的原則就是應賠盡賠、早賠快賠、合理預賠。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就是你應該賠的,一定要儘量賠到位。第二是,要早賠、快點賠,這樣有利於恢復生産。還有一個就是合理預賠,在損失還沒有確定清楚的情況下,你可以先預賠,提前賠一定的比例。這是總的原則,可以讓廣大農民朋友在買了農險後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在查勘定損方面,我們要求保險公司及時調配救災資源,探索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查勘定損。在賠款支付方式上,我們將創造條件對接社保卡的“一卡通”,同時鼓勵提高預賠付比例。比如,去年7、8月份華北等地遭遇極端強降雨災害時,保險業做得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迅速預賠和理賠,共賠付了126億元,其中有一家保險公司在兩天內就向3666戶農戶預賠了1363萬元,雖然人均和戶均量不是很大,但對農民來講還是有力地支持了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在保費結算方式上,我們也跟財政部門做了溝通,鼓勵優化資金撥付和結算方式,可能考慮推廣農險保費的中央和省級保費補貼資金直接與保險公司省級分公司結算機制,也是在協調溝通這個事情,希望能夠壓降應收保費。我們將加強數據共享。主要是部門間形成合力,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另外,探索圍繞土地確權、防疫等關鍵信息數據,加快建立農險基礎信息數據的共享機制,夯實精準投保理賠基礎。關於這次三部委文件提出來的“加強合規管理”,金融監管總局將按照防範風險、加強監管、促進農險高質量發展的思路進行落實:一個是規範市場秩序。近期我們已經出臺了《關於開展政策性農險業務承保理賠合規性和內控有效性專項整治的通知》,這個主要是從保險公司的自查和我們監管督查檢查著手,規範經營行為,打擊虛假承保理賠,維護農戶的合法權益,把農險這麼一個好事辦好。另外一個是加強農險經營機構的評估。現在做農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大概37家,我們會對他們的服務質量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不符合要求的機構將被剔出農險經營名單,實現“有進有退”。還有一個就是強化農險産品監管,持續開展農險産品備案情況典型問題通報,從供給端提升農險産品質量。我就回答這麼多,謝謝!2024-05-31 17:11:39
  • [邢慧娜]時間關係,我們提最後一個問題。2024-05-31 17:13:52
  • [鳳凰衛視記者]我們知道,我國農業保險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動,也離不開財政的大力支持。請問,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與世貿組織規則相銜接情況如何?謝謝!2024-05-31 17:17:28
  • [廖岷]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國際社會也很關心。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在制定相關政策時,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我國農業保險政策總體上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在國際上認可度也一直比較高,我向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總體上,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屬於“綠箱”措施。根據世貿組織農業協定,“綠箱”保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災害保險,一種是收入保險。目前,我國實施的物化成本保險,也就是“基本險”以及完全成本保險,都屬於自然災害保險類,在農業保險中的佔比超過98%,佔絕大部分比重。這些都是屬於世貿組織認可的“綠箱”措施,與國際規則高度契合。現階段,收入保險在探索過程中,我們也研究了WTO關於收入保險的“綠箱”政策。從客觀情況看,由於收入保險涉及農産品價格和産量之間的數量關係,還涉及期貨市場價格、田間地頭價格的選擇問題,保險方案相對複雜一些。在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目前稻穀、小麥主要實施的是完全成本保險,玉米價格已經放開了,所以玉米也可以實施種植收入保險,具體要由各地結合實際自主決定,現階段各地主要實施的是完全成本保險。我們也支持地方探索開展玉米種植收入保險,主要是為了豐富農業保險政策體系,為農業保險轉型升級積累經驗。同時,中國的實踐也一定會為國際規則貢獻中國經驗。謝謝!2024-05-31 17:20:11
  • [邢慧娜]今天的吹風會就到這裡,感謝廖岷副部長和幾位發佈人,也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再見!2024-05-31 17:26:23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