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通往“法治經濟”的路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1-06 13:39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核心觀點:我們從傳統的計劃經濟走來,那時候,權力全方位介入經濟活動,三尺之法淪為了“治之具”。今天,我們正在通往“法治經濟”的路上,我們期待“從人治走向法治,從身份走向契約”能夠融入中國市場經濟的每個細胞,我們更期待它能夠成為國人普遍的精神信仰。

    資料圖片:安徽淮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人員辦理企業登記註冊業務。(圖片來源:陳彬/東方IC)

    市場經濟從來就是帶有“自私”原罪的。我們的先人對於商業和商人一直深懷芥蒂。因為他們對於市場中“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人性抱有一種深深的懷疑。西方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也坦言,市場經濟中的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經濟學承認人是自利的,但不讚揚這種利己性。所以,西方人才努力給市場經濟設置了兩道“關卡”:信仰和法治。毫無疑問,一個穩定的市場經濟,離不開法治。沒有法治,也就沒有市場經濟。

    遺憾的是,一些地方治理者卻總是抱著審批權死死不放。蓋著紅印章的紅頭文件,遍及百姓生活的各個層面。在普通民眾眼裏,它們通常是代表著公信力的可靠憑證。但當帶有“油水”的公章不慎滑落在沒被陽光照亮的縫隙裏,就可能被濫用為損害公共利益和公眾合法權益的工具。

    “法治經濟”的對立面必然是“人治經濟”。而“人治經濟”長此以往,必然會走向“腐敗經濟”。因而,要確保法治的有效施行,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人治”還是“法治”的問題。

    其實,我們從來就不缺法,現有法律的問題也不在罪名太少,而是在於既有規定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權力的過度干預下,現行的法制,正面的作用被嚴重壓制和縮小了。“人們痛恨的不是腐敗,而是痛恨自己沒有腐敗的機會”,細細想來,這句話其實道破了權力與腐敗的本質關係:權力滋生腐敗。

    因而,建設法治經濟,先得打造法治政府。李克強總理也指出:簡政放權是反腐倡廉的“釜底抽薪”之策。

    這一年,中央政府以“自我動刀”為出發點,有時波瀾壯闊,大刀闊斧,18萬官員落馬,13萬個協調機構被砍掉;有時“潤物細無聲”,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壽終正寢,需報國務院部門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60%左右……

    經濟學家認為,産權的清晰,交易費用的降低,是資源配置走向“帕累托最優”的雙前提。而這兩者的實現都需要法治來保駕護航。

    我們從傳統的計劃經濟走來,那時候,權力全方位介入經濟活動,三尺之法淪為了“治之具”。今天,我們正在通往“法治經濟”的路上,我們期待“從人治走向法治,從身份走向契約”能夠融入中國市場經濟的每個細胞,我們更期待它能夠成為國人普遍的精神信仰。(周姍姍)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