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在霧霾肆虐的當下,草案的通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對比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草案的創新之處在於,對重點區域和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等重點領域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和區域聯防聯控。 找出大氣污染的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是根本治理的先決條件。從上世紀40年代洛杉磯霧霾開始引起人們關注算起,到上世紀80年代霧霾情況大為好轉,洛杉磯治理霧霾前後至少花了幾十年。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找到重點污染源。起初的十年,生産人工合成橡膠的原料丁二烯的工廠、煉油廠、普通家庭後院焚燒垃圾的爐子等等都是治理對象,但霾情沒有根本好轉。直到1952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哈根-斯米特發現汽車尾氣和煉油廠、加油站的揮發物是霧霾的重要成因,並通過一年半的學術論戰,讓人們信服這一結論,治霾才有了實質性進步。因此,能否找出重要污染源決定著能否徹底治理大氣污染。 在具體治理上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據財政部消息,2014年中央財政下撥專項資金80億元,支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跨區域治理。原因何在? 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三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制定規劃,採取措施,使本轄區的大氣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準。”正是這樣的規定,導致長期以來的治污過分強調地區、部門在行政管理上的排他性。“獨木難成林”,北京把環境治理得再好,如果周邊地區污染嚴重,北京最終也不可能好。 這一方面是對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的改善,另一方面也是對治污規律的遵循。大氣具有流動性和擴散性,使得污染能夠長距離傳輸。若不跨區域治理,投入再多資金也是治標不治本。從某種程度上説,是否開展區域聯防聯控,直接關係到治污的成敗。 另一個令人鼓舞的消息是,11月12日中美簽署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提出共同應對環境問題,包括大氣污染。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的治理已經從區域聯合達到了國際聯合。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藍天白雲不再會曇花一現。(劉紅色)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