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在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上,李克強強調,要加大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力度,促進出口升級産業升級。 此舉背後意義深遠,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加大金融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既可以推動我國優勢和富餘産能跨出國門、促進中外産能合作、拓展發展空間,又可以提高我國産品尤其是裝備的國際競爭力,推進外貿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是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 一週前,李克強剛剛結束亞歐三國行,帶回數百億美元大單。在談及與哈薩克斯坦的合作計劃時,李克強分析,中哈兩國合作項目包括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火電廠等都是我們的“富餘優質産能”。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內內需不足,但眾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很高,希望以此拉動經濟、穩定增長。 “中國的很多産能,雖然對於國內‘富餘’,但在國際市場上,則是性價比非常高的優質産能。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對於中國裝備‘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李克強説。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企業“走出去”不僅可以釋放國內過剩産能,更能推動優勢産能跨出去國門。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謝輝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解決中國産能過剩的根本出路就是讓中國産品走出去。從‘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不難看出,中央正在為化解産能過剩謀求開拓國際市場的新途徑。” 根據中國商務部發佈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2個國家和地區的447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749.6億美元,同比增長21.6%。大量企業走出國門,必然增加對外匯資金供給、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境外投資、海外發行債券、並購、上市等多元化金融産品與服務的需求。人民網“金臺觀察”欄目對此發表評論稱,“儘管成績顯著,但與企業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相比,中國金融業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務還不能夠完全滿足這些需求。” “在金融尚未鋪平國際化道路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裸走”多少會陷入羊入虎口的境地。” 此外,對於一些大型的基礎設施項目,由於投資額大、投資週期長,企業自身的力量往往難以承擔,必須充分借助國家外匯儲備以及政策性銀行、基金的支持。“我們的外匯儲備量太大,如果光買其他國家的國債,年底只能賺少許利息,還不如配合運用,支持中國裝備‘走出去’,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更好改善民生。”李克強在會議上説。 在這一共識下,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業“走出去”力度,促進出口升級産業升級的政策也就水到渠成。此次常務會通過的具體措施包括簡化審批,簡化境外上市、並購、設立銀行分支機構等核準手續;拓寬投融資渠道,對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鼓勵商業銀行加大支持重大裝備設計、製造等産業鏈的金融支持,探索境外項目提供貸款新機制,推進外匯儲備的多元化運用;加快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和清算體系,放開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市場等。除此之外,會議還強調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信息、法律、領事服務,強化風險預警防範,從各個方面護航中國企業走向世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指出,化解産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産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創新。此次國務院部署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各項措施通過減少審批程序、拓寬投融資渠道、健全政策體系,既支持了企業面向國際市場開拓發展空間,又鼓勵了金融機構産品、服務與商業模式的創新,無疑是對國家新戰略強有力的支持。(任風遠)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