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金融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可以推動我國優勢産能跨出去國門、拓展發展空間,提高中國産品和裝備的國際競爭力,推進外貿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水平向中高端邁進——常委會議從宏觀層面,清晰描述了當下我國推進企業“走出去”的重大意義。 從更微觀的角度來看,在當前的國內國外經濟背景下,支持企業走出國門,更有著現實的緊迫性。譬如國內的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一部分産能過剩,企業走出去是尋求更大市場與發展空間,緩解産能過剩壓力的重要途徑。當然,從更長遠的角度而言,“企業”走出去,更多地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也是由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後,謀求更大的全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此次常務會議對於支持企業“走出去”部署了三大措施。分別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繼續推進簡政放權,簡化境外上市、並購、設立銀行分支機構等核準手續;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信息、法律、領事服務,強化風險預警防範。事實上,對於國外市場的關注與重視,在這一屆中央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中都已經體現得非常明顯。 有媒體在對李克強總理今年的五次出訪的盤點中,就指出截至目前,李克強已經帶回了至少近1400億美元的大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能源、基建、金融和民生領域,尤其是鐵路方面。這與此次會議中提到的要繼續提高中國産品和裝備的國際競爭力,推進外貿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製造業水平向中高端邁進,不謀而合。 如果説具體的經濟政策和簡政放權旨在為企業走出免除後顧之憂,那麼,近年來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中國—東盟自貿區等戰略計劃,則是更為具體的“牽線搭橋”。一方面,這些戰略都直接面向國內國外,在實施的過程中,必然需要中國企業發揮重要的作用,也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平臺;另一方面,這些戰略的實施,本身所具有的國際視野,也將增強企業的開放意識,更自覺地融入全球市場、適應國際競爭規則。 事實上,早在今年6月,李克強就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換檔升級的中高速增長時期,要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推動中國經濟向全球産業價值鏈中高端升級。也就是説,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加,經濟機構優化的動力必然要謀求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發展,而衡量經濟發展的質量,産業鏈價值的高低,也需要更多的引入世界“標準”,具備總量優勢的中國經濟必須要在全球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坐標。而在國際關係的角度而言,企業“走出去”更是強化區域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總體而言,支持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就是為了加速中國擁抱全球市場紅利,在全球化視野下推進經濟、外交的全方位升級。(川 昌)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