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4:做好簡政放權算術題 大簡之中有大賬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06 09:49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回顧2014年全年,國務院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超過300項——

    1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重點圍繞生産經營領域,再取消和下放包括省際普通貨物水路運輸許可、基礎電信和跨地區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核準等70項審批事項。

    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項行政審批事項,其中包括“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核準”等關係到投資創業的34項審批事項。

    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便利企業投資經營,再取消和下放87項“含金量”高的審批事項,其中取消了68項,做到能取消的儘量取消、不下放,避免遺留尾巴。

    12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取消和下放108項主要涉及投資、經營、就業等的審批事項,為創業興業開路、為企業發展鬆綁、為擴大就業助力。

做好簡政放權算術題

    為更好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發展,新一屆黨中央、國務院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馬前卒”、“當頭炮”。

    一年多來,簡政放權邁出重要步伐。截至去年12月31日,在2014年召開的4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有23次會議提到“簡政放權”,本屆政府需要削減三分之一的行政審批項目的目標已完成。

    簡政放權持續發力、不斷加力、上下接力。政府權力的減法,切斷了干預企業微觀事務的看不見的手;增強治理能力、提升公信力、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的加法,使政府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客觀要求。

    減法:已呈燎原之勢

    2014年12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新一批簡政放權措施,再取消和下放108項主要涉及投資、經營、就業等的審批事項。

    “減法”先自中央開始。2014年2月7日,國務院印發《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拉開了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大幕。地方政府積極響應推進改革,變先證後照為先照後證,變實繳資本為認繳資本,變一址一照為一照多址。2014年3月,國務院審改辦公開了國務院60個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匯總清單,共計1235項,各部門不得在清單之外實施行政審批,“權力家底”首次亮相。

    作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觀調控的“當頭炮”,簡政放權步子越邁越大。

    改革需要“含金量”。連續兩年對《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的修訂,使需由中央層面核準的項目減少76%,92%的企業境外投資項目為備案管理,中國企業與資本“走出去”的便利化水平大大提高;全國推行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了企業準入門檻;行政事業性收費大幅減少,每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約100億元;一系列資質資格許可事項和評比達標表彰項目被取消,打掉了市場主體創業興業的“攔路虎”。

    “減法”已呈燎原之勢。天津市通過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份清單管邊界、一支隊伍管全部、一個平臺管信用、京津冀通關一體化,化“繁”為“簡”,變“攬”為“放”,規範權力運行;江蘇蘇州張家港市鳳凰鎮從鄉鎮行政審批服務事項中梳理出與群眾密切關聯的事項,通過權限下放和數字化網絡平臺,將事項辦理延伸到各行政村與社區的便民服務室。

    從邊緣性事項到核心性事項、從局部性事項到全局性事項、從經濟領域到其他領域、從具體措施到制度建設、從中央到地方,伴隨著簡政放權的堅定步伐,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緊密結合、同步推進。

    2014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啟動政府服務大廳的建設,涉及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的投資核準、企業債券發行、節能評估等事項,在這裡可以實現一站式辦理。

    “我去大廳學習,正好看到新疆兵團7師分管工業發展的負責人和平安證券的業務人員在諮詢室了解小微企業集合債券的發行情況,看了很受啟發。”原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説,在政府服務大廳能第一時間了解項目的具體進程,還有專人負責解釋。

    加法:保駕更要護航

    在“減法”的改革進程中,如何避免甚至杜絕明減暗增、越減越增、不減反增的現象?怎樣確保政府“瘦身”後不反彈?什麼樣的體制機制保證才能更好地鞏固簡政放權的成果?

    要保證改革質量,在減法之外還需“加法”口訣:加強宏觀管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加強制度機制建設。

    “推進簡政放權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王滿傳説,相對於大批量短期內取消或者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建設相對滯後,一些部門和地方改革目標不明確,部門、地方與領域的改革進展不平衡,橫向配套不夠,縱向聯動不夠。

    王滿傳説,要繼續推進簡政放權,就需要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統一規範,繼續取消下放行政審批等事項,提高審批行為的規範性,加大地方改革力度。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並不意味著政府當“甩手掌櫃”,而是將重心放在營造法治環境、健全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快織好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轉變職能、減少微觀事務管理後,政府騰出了更多精力管宏觀、抓大事、議長遠、謀全局;大量減少行政審批後,政府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後監管,實行“寬進嚴管”,發現問題必須叫停、處罰,這往往比事前審批難得多。

    放管結合,使政府的服務水平跟得上市場和公眾需求;苦練“內功”,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最終實現管放自如——這樣的“加法”,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記者了解到,不少部門已開始演練自己的“加法”口訣:銀監會、質檢總局等部門明確了有關審批事項取消下放後搞好銜接落實和加強監管的要求;交通運輸部提出有關海事管理審批事項取消下放後的27條規定;浙江省將政府權力清單、企業負面清單、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公佈,框定瘦身後的政府權力,堅決防止反彈。

    乘法:激發倍數效應

    隨著簡政放權的不斷深化,改革紅利得到了進一步釋放。政府對微觀事務的干預減少了,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花的精力更多了,市場主體“被鬆綁”,企業的活力、全社會的創造力和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被深度激發。

    政府與市場理順關係,對於激發市場活力的作用立竿見影。

    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自2014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實施,截至2014年12月8日,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1004.71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6.65%,平均每天新註冊企業由改革前的6900戶上升至現在的1.04萬戶。新增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持續快速增長,成為解決就業的主渠道,全民創業熱浪滾滾。

    2014年以來,國務院多次部署減少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12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一次部署,取消景觀設計師等68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促進職業資格規範管理,推動市場化職業水平評價。取消這些職業資格降低了部分職業的就業門檻和準入限制,減輕了用人單位和各類人才的負擔,釋放了各類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

    在上海自貿區,僅“負面清單”一項就帶動了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在新設外資企業中,九成以上為“負面清單”以外採用備案制的企業。

    在天津濱海新區,發改委、經信委、商務委等18個部門的216項審批職責連同部分審批工作人員一併從原單位剝離出來,全部劃到新成立的行政審批局,將過去分散在各部門的109個審批專用章簡化為一個章,實現了“一枚印章管審批”。

    數據顯示,新行政審批局掛牌以來,天津濱海新區新設立企業6787家,同比增幅達62.5%;新設立企業註冊資本達到1363.73億元,同比增長119.1%。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要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創業的潛力,釋放市場蘊藏的活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説,堅持寬進嚴管結合才能鞏固並釋放更多改革紅利。2015年,國家工商總局將通過建立統一開放、透明公平的競爭規則,使市場主體平等接受優勝劣汰的考驗。(記者 陳瑩瑩 孫 璇)

大簡之中有大賬

    一年多的簡政放權進程可以用“四個大”形容:決心大、力度大、範圍大、幅度大。

    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是一種讓資源配置更接近理想狀態的帕累托改進。從編制、審批、財政出發管住政府活動,再到全面清理和層層下放政府權力,由源頭到末梢的改革,正逐漸讓“體太胖、手太長、閒不住”的千手觀音式政府成為過去。

    作為一項長期的改革舉措,簡政放權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部門小賬算得精,不如大賬拎得清,大簡需要算大賬。

    權力清單“法無授權不可為”,明確政府的職責邊界;負面清單“法無禁止即可為”,窮盡清單上的禁區,企業轉身擁抱無盡的廣闊市場;“法定責任必為”,責任清單明確政府如何管市場,讓政府當好市場秩序的裁判員與守護者。三張清單是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著力點,也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入手處。

    告別審批經濟與“正面清單”管理模式,“政府職能轉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兩者各得其所,這是三張清單後的制度創新邏輯。

    失去了部門利益、個人利益、特殊通道,換來了障礙減少、效率提高、陽光普照。大道至簡,少了潛規則與後門特例,少了權利尋租、事倍功半,普適性的政策將陽光雨露均勻灑向每一個市場主體。

    減政放權使100個章集結成1個章,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境外投資門檻降低、一站式政務服務大廳不斷涌現,企業與個人節約了時間、得到了便利;市場多了信心、加了動力;社會添了就業,增了創造創業創新的活力。

    瘦身後的政府回歸本位、健身後的政府更有作為,所有的改變集聚起來就成為歷史的跨越。在跨越中,我們將迎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秋 實)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