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地方在糧食生産中的積極性、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是新時期進一步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新思維的重要體現。調動地方的糧食生産積極性,強化糧食安全屬地責任,是當前和今後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機制手段 糧食安全的抓手在哪?近日出臺的《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明確,省長必須承擔起保障本地區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相比此前大家熟悉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省長負責制從糧食生産源頭、糧食流通過程到監督考核形成了更加完備的糧食保障體系,也更加突出了糧食安全的屬地主體責任。 為什麼在糧食生産持續增産、國內市場豐衣足食的前提下,還要更加強調糧食安全,並且比以往要求更加全面、責任更加具體?這是由新常態背景下糧食安全形勢新特徵、新變化和新要求決定的。 這種新,體現在供給上,一方面我國糧食産能站上了新臺階,糧食産量已連續兩年超過1.2萬億斤,一方面靠天吃飯局面尚未根本改變,“望天田”仍接近50%;體現在需求上,一方面由於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及城鎮化發展等因素,糧食總消費將剛性增長,一方面糧食品種結構性失衡,有的供大於求,有的産不足需;體現在市場上,一方面國內生産成本和價格逐年提高,一方面國際農産品價格呈下跌態勢,一漲一跌兩頭擠壓,使政策性托市保糧農增收的難度加大;此外,從調控方式上,單純依靠增加補貼刺激糧食生産的空間也越來越有限。 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在鞏固完善實踐中行之有效、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糧食路徑與方法的基礎上,改革調整與新時期確保糧食安全不相適應的習慣與做法。提高地方在糧食生産中的積極性、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就是新時期進一步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新思維的重要體現。這一要求的重點,就是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必須承擔起保障本地區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不能把糧食安全過度地依靠在中央身上、別人身上。 早在2001年,為了適應新的糧食生産和流通格局變化,我國劃分了13個糧食主産區、7個主銷區和11個基本平衡區,使糧食優勢産區能穩定地發揮地理資源優勢,確保了糧食産能逐步提高。但是,作為主銷區的地區由於沒有了糧食生産剛性任務和硬性要求,主觀上缺乏糧食生産積極性,導致糧食生産處於逐漸下滑、耕地面積處於逐漸甚至大幅減少的狀態。數據顯示,這些年佔用耕地面積幅度較大的大多屬於主銷區。 另一方面,作為主銷區的地方,往往是經濟富裕地區,從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提升糧食科技支撐能力,到扶持支持農民種糧、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乃至構建現代糧食流通市場、提高糧食儲備能力等方面都有較好的財力人力物力基礎,但現在這種能力並沒有充分發揮。一些地方本來可以做到的可能做不到,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做不好,本來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可能難以解決,而一些糧食主産區由於財力所限,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薄弱,糧食産能已接近極限。 因此,調動地方的糧食生産積極性,強化糧食安全屬地責任,是當前和今後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機制手段。對全國,糧食安全是全黨全社會的頭等大事,對每個地區,糧食安全是本地區的頭等大事,但無論是全國還是本地區,這一頭等大事都需要落實到具體的載體上,不能只建立在口頭上。這種載體,就是每一個省區市、每一塊田間地頭。 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任何時候糧食安全都來不得半點馬虎。越是手中有糧,越要抓緊夯實糧食基礎。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扣準了這一脈搏,也顯現了新常態下的分量。(瞿長福)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