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政府要建立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加快建設社會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民政與衛生計生、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的信息共享。要依法完善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提高審核甄別能力。——摘自《關於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 要充分考慮住房救助對象經濟條件差、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客觀條件,通過配租公共租賃住房、發放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租賃補貼、農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實施住房救助。 ——摘自《關於做好住房救助有關工作的通知》 完善高校招生選拔機制。高校要將涉及考試招生的相關事項,包括標準、條件和程序等內容,在招生章程中詳細列明並提前向社會公佈。加強學校招生委員會建設,在制定學校招生計劃、確定招生政策和規則、決定招生重大事項等方面充分發揮招生委員會作用。建立招生問責制,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對錄取結果負責。 ——摘自《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經濟增長降速、民生改善提速,一降一提的鮮明對比,成為2014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大亮點。隨著一項項民生改革措施落地開花,改革紅利實實在在體現在百姓生活中。 青春創業成風尚 上海市徐匯區,一間10余平方米的工作間裏,85後曹思宇還在為自己的襯衫品牌“吾衫”設計新創意。雖然從正式註冊到目前僅有半年時間,但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已讓他和夥伴們不得不夜以繼日地裝盒、發貨。曹思宇一邊在來自澳大利亞的大貝殼上刻畫著襯衫扣子一邊與記者聊天:這半年來最開心的不是賣了多少件襯衫,而是通過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終於看到了創業路上可以預期的未來——高級定制襯衫市場。很多人不理解,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自己在滬上最大汽車公司拿著幾十萬年薪的他,為什麼要改做襯衫。但是曹思宇清楚地知道,他就是想創業。因為,這是個創業的時代,各種政策和社會氛圍正交織出創業的好時機。 與還在創業起步興奮期的曹思宇不同,讀研二的學生盧琪已經在為擴大業務做打算了。這個從大三就開始創業的小老企業家,如今已經是龍九子鑫聯必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4年來,盧琪發過傳單、開過餐館、賣過服裝,享受過獲得第一桶金的喜悅,也經歷過倒閉的慘痛失敗,經歷了三起三落,盧琪越發堅定了畢業後繼續創業的決心,他要創,也要闖,要闖出一條青年創業路,並把自己的創業闖路經驗傳給更多學弟學妹,讓有志於創業的莘莘學子少走彎路。 在被譽為“中國創業元年”的2014年,像曹思宇和盧琪這樣的創業故事,記者採訪了不少。二三十歲的青年們,用他們的創業汗水與淚水,匯成了那個新浪潮——要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新浪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到自上而下開展的簡政放權;從新一輪創業引領計劃的問世,到各地發佈支持創業的配套政策……去年出臺的一系列舉措,將創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其中,大學生創業尤其引人注目。年中,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出爐,將在4年內引領80萬大學生創業;年底,教育部發文要求落實大學生創業培訓、工商登記、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扶持多種創業形態,允許休學創業。這些,讓曹思宇們相信,這是個創業的時代。 當上“小老闆”、端起“新飯碗”,這從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市場主體發展穩步增長的數據能夠體現:新登記註冊企業264.8萬戶,同比增長52.44%。自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後,平均每天新註冊企業達到1.04萬家。 雖然各地公佈的一項項創業政策和創業規劃還在不斷細化和完善中,但能讀出的是,全民創業,著眼點不是在眼前,而是在長遠發展。各地探索創業舉措的新點子、新路子,其目的是將近期目標和長遠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構建一個良好的創業服務體系,不只引導全民創業,更是要創好業、創成業。 臨時救助解大難 “如果沒有大病救助的好政策,我兒子就沒希望了。”靈山縣新圩鎮的張村民是農村低保戶,兒子出生後不久患了地中海貧血,每月需住院治療,一年花費約3.3萬元。依據靈山縣民政部門出臺的醫療救助政策,經新農合補償,他能享受到8500元的城鄉醫療大病救助金。 長春市市民李文翠離婚後帶著兩個孩子生活。由於居無定所,母子三人住過窩棚,也住過工地。“聽説政府設立了社會救助服務中心,我就去申請,想試試吧。”李文翠説,她沒想到,她真的申請到了一套43平方米的廉租房,有了屬於自己的新家。 一筆看病錢、一套廉租房……看似普通,卻能挽救一個生命,幸福一個家庭。那張“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的安全網”,正變得看得見,摸得著。 “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破題之要義在於“敞開求助之門”。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8月底,全國已有36076個街道(鄉鎮)設立了社會救助申請窗口,24391個街道(鄉鎮)制定了社會救助申請分辦、轉辦流程,26310個街道(鄉鎮)明確了辦理時限,分別佔全國總數的88.3%、59.7%、64.4%。 過去一年,民生事業改革打出“組合拳”,強化“托底”作用。2014年2月底,我國第一部統籌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八項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出臺,進一步完善了“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社會救助制度,讓一道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看得見、可感受;同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突出強調了托底線、救急難的制度特點和功能定位,填補了現行社會救助制度的空白,和現行救助制度一道,共同構成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一個完整體系。 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從提高城鄉低保水平,到統籌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通過建立臨時救助制度,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水平挂鉤聯動機制,實施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臨時救助制度以及兒童等重點人群救助辦法,社會救助兜底作用切實加強。 老有所依樂融融 68歲的特困戶張大爺沒想到,像他這樣孤身一人、沒有固定經濟收入的老人,老來還能搬進貴陽市花溪區的廉租房內,“住進政府出錢蓋的高樓”,説起這事,老人眼裏就放著光,問他住到這新房裏的感受,老人反復説的就是一句話,“晚年有了保障,心裏很踏實”。 年滿65歲的秦阿姨2014年得到一張“老年卡”。“無論是坐公交、去公園都免費,去醫院看病交費取藥啥的,還能在特定窗口快捷辦理,不用排隊。”説起“老年卡”為自己帶來的福利和便利,秦阿姨臉上充滿幸福感。 過去一年,像張大爺和秦阿姨一樣,享受到這樣那樣社保政策實惠的人還有很多。各級政府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機制,頻頻出臺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使社保之網基本覆蓋所有人群,社保水平節節攀升,百姓福利不斷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是公共財政的優先方向。截至2014年7月底,中央財政撥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助資金2576.16億元,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補助資金750億元。財政對社會保險基金補助總支出達到357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4%。有了公共財政的支持,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的後顧之憂得到解決。 過去一年,面對快速發展的老齡化社會,各地積極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由多個部門承擔的14個配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涵蓋養老設施建設、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老年人補貼、責任保險、遠程醫療、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 過去一年,27個省區市整合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制定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經辦規程,養老保險制度覆蓋人群不斷增加。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制度之間、地區之間轉移銜接政策有效落實。主要解決城鎮職工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問題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自2014年7月1日實施以來,總體運行平穩。截至2014年底,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0107萬人。(記者 韓秉志)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