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是誰的奶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12 09:3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此次降準是以流動性“奶酪”補給小微、“三農”,而非倉促地提振需求、增加杠桿;至於提振資本市場,更不在其考量範圍之內。今後一段時間,我國仍將根據形勢變化,靈活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適時、適度調整,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上周央行降準之後,各種聲音紛至沓來。有説“救市”的,有説“強刺激”的,甚至有説“全面放水”的……然而,細細梳理目前的基礎貨幣投放方式後不難發現,央行此次動用了傳統的數量型工具,目標是“查漏補缺”,以流動性“奶酪”補給小微、“三農”,而非倉促地提振需求、增加杠桿;至於提振資本市場,更不在其考量範圍之內。

是不是“大水漫灌”,要看基礎貨幣投放的總量;是不是“強刺激”,要看流動性總閘門的鬆緊程度。單看降準一個工具,難免偏頗。在央行貨幣調控的工具箱中,降準只是其中之一;在各種基礎貨幣投放方式中,降準只是一個管道。緊盯降準,不計其餘,難免會以偏概全,一葉障目。

降準的奶酪並非為資本市場準備,為何仍有“救市”的觀點流行呢?今年以來,股票市場頻頻遭遇利空,從融資融券業務檢查、傘形信託收緊,到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相關管控加強,都是為了限制過多資金流入股市,控制股市過度加杠桿風險。受此影響,股市連續調整。加之同期國際上非美元貨幣大幅放水,部分投資者冀望寬鬆的流動性推高股指,難免對政策進行帶有自身偏好的解讀。換言之,這種誤讀體現了市場對增量資金和大量流動性的渴望,但忽視了調控與監管的方向與基調。

從結構角度看,降準派發的流動性“奶酪”更多地補給了小微、“三農”領域。這些領域關乎成千上萬家庭的就業和收入,但獲取信貸資源能力偏弱,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基礎貨幣投放偏少的情況下,更易受融資難、融資貴的影響。央行在全面調整的同時定向施策,一手補充總量,一手精準發力,支小、支農以促結構調整的意圖不言自明。

在流動性面臨“春旱”之時,降準是實體經濟尤其是薄弱環節的奶酪。過去跨境資金流入壓力大,由外匯佔款管道投放的流動性增加,實體經濟有“內澇”風險,自然要通過準備金回收一部分。隨著國際收支漸趨平衡,央行基本退出對外匯市場的常態化干預,通過外匯佔款管道投放的資金大減。此時降準釋放近6000億元資金,是為了補充基礎貨幣缺口,投放總量未見增大,評判為大幅放鬆、強刺激是不準確的。

所謂“明者因時而變”。從以往經驗來看,降準工具投放資金期限較長,效果較為明顯,一般在基礎貨幣缺口過大且難以通過其他政策工具來代替時使用。去年以來,從SLO、SLF、MLF到再貸款、逆回購,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日益豐富。然而,這些工具大多期限不超過1年。短期使用抵補基礎貨幣缺口,可以避免資金面大起大落。若長期使用,則難免造成商業銀行“短借長貸”,加劇期限錯配。而且今年基礎貨幣缺口可能更大,僅靠這些工具難以為繼,加之外匯佔款增速回升概率較小,此時降準符合央行審慎的操作風格。

今後一段時間,我國仍將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避免流動性過松或過緊帶來嚴重問題。在目前“三期疊加”階段,我國仍有部分財務軟約束主體佔用不少金融資源,貨幣信貸總量較多、加杠桿空間很小,流動性過松、利率過低容易導致結構扭曲固化以及債務率和杠桿率進一步提升。同時,在轉向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要防止經濟出現慣性下滑,防止因實際利率過高、基礎貨幣缺口過大導致實體經濟“旱情”加重,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因此,要觀察通脹、基礎貨幣缺口、經濟增速等基礎條件,根據形勢變化,靈活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適時、適度調整,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本週不佳的CPI和PPI數據,引發市場對通縮的擔憂,是否降準、能否降息再次引起關注。央行面臨一次大考。(才道)

責任編輯: 盧靜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