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 張曉松)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第一季度已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三次會議,陸續出臺了十余項重大改革措施,備受社會關注。與此同時,各地各部門也紛紛推出配套措施,努力使中央已經出臺的各項改革舉措及時落地生根。 中央明確提出,重大改革方案能夠公開的儘量公開,讓人民群眾充分知曉,積極參與。多數地方和部門主動向社會全文公佈改革方案,相關負責人通過召開新聞發佈會、接受媒體專訪等形式對改革方案進行充分解讀,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但也有個別地方和部門,猶抱琵琶半遮面,遲遲不公佈相關改革方案,也沒有人主動出面對方案作出相應解讀。他們的想法是,多做少説,不引起社會關注為好,如果出現了負面輿論再出來應對不遲。 “不願”的潛臺詞往往是“不敢”,一些領導幹部缺乏有效引導輿論的能力,生怕面對公眾和媒體説錯話。“多做少説”恐怕是個託詞,背後恐怕是情況不熟悉、問題沒搞清、工作不紮實,害怕當眾作出承諾無法兌現,害怕接受群眾監督。“消極應對”反映的是一種精神狀態,困難面前不是激流勇進,而是退避三舍。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奔涌。積極投身改革事業,是時代的要求,是群眾的呼喚。各級政府部門躲不開,繞不過;要多做,更要善説。 人民群眾擁有知情權。中央推出的重大改革措施,從醫療到教育,從反腐敗到公正司法,每一項都涉及億萬群眾切身利益,都要向群眾講清楚、説明白。只有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才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種公開透明的姿態本身就體現了改革的精神,需要貫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 改革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回望歷史,人民群眾從來都是改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特別是改革進入深入區,必然觸及一些人的實際利益。越是這樣,越要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係講清楚,避免出現誤解,爭取最廣泛的支持,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推進改革的主力軍。 公開透明也是倒逼政府部門落實中央決策佈置的強大動力。今後一段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急需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只有讓公眾充分了解改革的前景和目標、“路線圖”和“時間表”,才能督促各級政府部門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拿出硬招實招,如期完成各項改革任務。 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向廣大人民群眾公開相關信息不應當成為問題。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轉變觀念,積極利用好新聞發佈會等形式,官方網站、微博等平臺,及時準確披露權威信息,實事求是回應社會關切,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