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漸進改革的必然結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26 07:39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我國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是漸進改革,摸著石頭過河,從農村改革起步,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發展為全面深化改革。這具有邏輯和現實的必然性。 

  漸進改革的顯著特點是先著重推進經濟改革以振興經濟,為改變國家貧窮落後面貌、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提供物質基礎。採取漸進改革,不搞快速轉軌、一步到位,可以減輕社會震蕩,在保持社會穩定前提下調整經濟關係和上層建築的一些方面、一些環節,以適應生産力發展,穩步前進。改革為什麼從農村起步?就是因為上世紀70年代末物資供應特別是農産品供應緊張,上億農民吃飽穿暖的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農民要求改變“一大二公”傳統體制的要求特別迫切。農村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以及逐步放開農産品價格後,農民有了生産經營自主權,大大解放了生産力,農業生産迅速發展。

  市場取向改革的初步成果增強了廣大幹部群眾改革的信心和期望,增強了商品意識和等價交換意識。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我國改革進入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開展經濟體制改革的階段。需要指出,在對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進行改革、引入市場機制的同時,允許和鼓勵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成為我國經濟迅速崛起的一支重要生力軍,這是我國漸進改革的一個成功案例。

  經濟快速增長和市場日趨繁榮使市場化改革日益深入人心。1992年,在鄧小平同志關於計劃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思想指引下,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開創了在一個大國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偉大征程。我國經濟迅速起飛,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到20世紀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中國經濟加快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入世貿組織不僅大大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外貿大國,而且有力推動了市場化改革的深化,促使我國各項經濟活動必須遵循市場經濟一般規則。

  進入新世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和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除了經濟體制改革,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體制改革日顯重要和迫切。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這標誌著我國改革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首先,改革的目標更高更全面。過去主要提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即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文化、社會等體制改革主要圍繞它展開,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次,雖然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但必須全面推進五位一體改革及其他各方面改革。再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不斷深化的結果,是水到渠成的。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不是單兵突進的,為配合和適應經濟體制改革,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直在逐步推進並取得明顯成效。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除了著重論述經濟體制改革,還分別論述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改革,有幾屆黨的中央全會還分別就一些重要方面的改革作出決定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的攻堅戰,不僅要統一思想,要有好的頂層設計,而且要克服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干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作出很好的頂層設計,當前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強有力的領導和推動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全面深化改革還要選擇好著力點和突破口。目前,應著力推進政府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因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首先要解決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財稅改革、金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教育改革等,也有待政府改革的深化和到位。(張卓元)

責任編輯: 張倩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