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新內涵 新境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24 07:54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關鍵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更注重‘需求側’,強調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的拉動,而現在更強調‘供給側’的質量與效率。”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2016年,推進結構性改革將為中國經濟帶來什麼樣的新動能?在經濟學家們看來,其中蘊含著新機遇、新內涵、新境界,預示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實質性推進。

供給側發力:破解深層難題

在姚景源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破解深層次難題所需。從外部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無法延續過去出口的高增長態勢;從內部看,長期的高投資率在拉動經濟增長同時也帶來了産能過剩,過度依靠投資拉動不可持續。這都需要從供給側發力。

當前,中國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面臨嚴重産能過剩,不僅造成生産力和財富損失,也帶來了發展的不可持續。“加之企業成本上升、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下降,我們亟須在供給方面打破對企業發展的約束,通過減稅、降費為市場主體提供良好條件。”姚景源強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在供給與需求兩端正在發生重要變化。過去市場需求強調的重點是“有沒有”,而現在要解決的重點是“好不好”;過去是供不應求,現在很多産業供大於求,産能過剩問題突出。與需求側重點變化緊密相聯,供給側需要主動與之適應,需要調整供給側的結構與質量,真正實現發展方式從粗放到集約、從數量到質量效率的深刻轉變。

五大政策支柱:激活內生動力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産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五大政策支柱是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的關鍵,也是推進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重點。“一方面,資源環境、勞動力工資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已經在消減;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更加注重實體經濟,推進製造業再升級,中國在高端製造業領域的壓力也在增大。這都要求我們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真正依靠産品質量與品牌信譽取勝。”張立群強調。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東琪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豐富。從産業結構看,需要健全産業轉移的市場機制,改革産能走出去的體制;從市場結構看,需要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改革,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體系;從區域結構看,要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創新,創新區域合作激勵機制;從風險結構看,需要加快改革金融監管體系。“供給側改革涉及生産能力、生産方式、生産關係、生産空間的創新轉型。”陳東琪指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人口、創新三大動力在推動經濟增長,但核心動力是創新。

五大任務:迎接重要開局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每一項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相關,而其根本目的是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張立群表示。

針對備受關注的房地産庫存問題,張立群表示:“一方面要關注庫存面積的增長,另一方面要看到不同地域庫存情況的差異,當前大城市的矛盾需要更加重視,應關注房地産企業資金回籠效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到今年10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86億平方米,比9月末增加2122萬平方米。與2014年同期相比,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增加了1億平方米,增幅為17.8%。在化解房地産庫存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要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等具體要求。專家表示,這是化解庫存的現實需要,更是推進“人的城鎮化”的必然之需。

在專家看來,五大任務的提出既體現了務實作風,又體現了創新思維。例如,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方面,會議提出“研究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要降低電力價格”;在擴大有效供給方面,會議提出“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要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這些內容都準確把握了當前發展的關鍵問題,為“十三五”開局之年作出了有力部署,新內涵蘊含著發展的新境界,需要各方凝心聚力,紮實推進。(記者 馮蕾)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