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以結構性改革強農惠農。 在今年7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曾講起一段往事:10多年前他去加拿大考察現代農業,特別注意到對方介紹情況時從不簡單地説“農業”(Agriculture),而是始終用一個完整的詞組“農業産業”(Agriculture Industry,直譯為“農業工業”)。時隔五個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明確提出,要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交叉融合,並提出了四點舉措,其實可以看作是對於農村産業化的具體部署。 産業化是與自給自足的個體經營相對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歷史原因和農村的基礎薄弱所致,農業的發展都未被納入整個經濟發展的産業化鏈條中去。這既導致了強農惠農的力度不足,也使得農業發展對於整個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的作用有待提升。而在當前穩增長和調結構背景下,農村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其實是大有潛力可挖的藍海。 農村産業發展,首先需要變化的就是傳統的生産模式。過去靠農民個人的單打獨鬥的生産方式顯然不符合産業發展的需要。此次常務會議提出要鼓勵各地因地、因業制宜探索多種融合方式。如發展大田託管、農産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市場化服務。其實就是著力於延長農産品的産業鏈,並強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來發展加工業和服務業,拓寬農村的産業半徑。 當然,在這方面尤須突破一些機制障礙。有消息稱,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最受矚目的議題就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問題。而2016年以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為代表的“三塊地”改革試點將會進入全面落實階段。這無疑將為農村邁向産業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農村産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即是“人”的問題。這裡的人不再單是指過去的傳統農民,而是指具備專業知識和市場經驗的“農村産業工人”和帶頭人。為此,常務會議要求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返鄉人員等領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支持龍頭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而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引導人才與資本的“回流”和“下沉”? 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至少給出了部分答案。如要求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支持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向産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其中的一個細節頗具信號意義,即“農産品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一直以來,無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給予農村的惠農支持都不少,但真正從産業發展的角度來予以精細化的扶持還並不多見。而事實上,要推進農村的産業融合發展,相關的扶持和激勵政策也只能植入“産業化”、“市場化”的視角,才能更見成效。 除此之外,農村的産業發展在當下有必要抓住“互聯網+”這一東風。國務院常務會議曾專門部署完善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確定促進快遞業發展的措施,培育現代服務業新增長點。此次也再次提到要培育農村電商、農産品定制等“互聯網+”新業態。其指向性是不言而喻的。農村産業的融合發展,意味著在當前的經濟發展格局中,農村地區要站到更加靠前和主動的位置,而不再是發展後方和“落後”産能的轉移地,對於如“互聯網+”這樣的新業態,農村除了彌補基礎設施上的差距,更要主動努力與城市站到同一起跑線上,勿失良機。 強農惠農的根本落腳點還是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出路就在於各産業的融合發展。把握了這一點,就等於抓住了強農惠農的“牛鼻子”。(朱昌俊)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