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12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以結構性改革強農惠農。 2014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都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提出推動農村一二三産産業融合發展的四項具體措施,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5年1號文件的藍圖轉化為具體行動,成為農村三産融合的抓手。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一是豐富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涵。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以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農村、農業、農民既是供給的主體,也是産品供給體系的重要環節。我們吃的糧食都來自農村,依靠農民生産,一些以農産品為原材料的産品供給也來自農村和農業,因此,加強農業供給體系的改革,提升農業食品供給質量,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這次常務會議部署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産品供給中的不足,通過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多種供給方式,比如發展大田託管、農産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市場化服務,以促進農業與旅遊、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培育農村電商、農産品定制等“互聯網+”新業態,提升農産品供給質量。 二是解決一次收入分配不均問題,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産積極性。數據顯示,從2004年至2015年,糧食生産實現了“十二連增”。2014年糧食産量達60710萬噸,增産0.9%,預計2015年“十二連增”,糧食産量將達到62000萬噸,增産1.76%。但是在這一數據的背後,也隱藏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農業競爭力連年下降。特別是在産業鏈上,農産品生産、加工和銷售相互脫節。在農産品主産區,由於當地農産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競爭力不強,沒有形成聚集效應和規模經濟,加工轉化能力不強,無法有效提高農産品附加值,農産品以原材料的形式從農村輸出,糧食增産沒有轉變為農民的實在收入。因此,通過農村一二三産的融合,讓農民種植的糧食及其它農産品通過本地的加工企業或者農村旅遊消費等,轉換為高附加值的産品輸出去,就會提高農民的收入,減少一次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特別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能夠推動農民在農村一二三産融合中得到具體的實惠,比如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與國家扶持政策挂鉤的激勵機制,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要採取“保底+分紅”等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等,能充分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對於解決一次分配不公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促進産業結構更加合理,助推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從人口結構上,我國農村人口占9億多。這9億多農民,一部分進城務工生活在城市,其中一些人自己進入城市,父母、孩子、妻子等留在農村,另一部分堅守農村的人口,由於農業收入低,生活水平低下,是我國目前扶貧攻堅的主要對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9億多農民的收入、教育和醫療保險等問題必須解決。所以,通過農村一二三産融合,促進農村的農民實現收入的大幅度提升,積極助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農民收入提高,還可以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李寧)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