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創新發展 實現轉型升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創新的重視,這不僅是本屆政府特別是去年工作的著力點,也是指導明年乃至引領和貫穿“十三五”規劃的核心所在,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經濟的轉型發展,關係到能否真正跨越中等國家陷阱,關係到能否如期全面實現小康目標。 創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其中科技創新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成為當前改革進程中的迫切需求。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許多突破。科技創新支撐産業轉型升級,重大科技項目形成新産能,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增加到55.1%;戰略高技術貼近民生進入市場,創造新市場新消費;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傑出人才和重大成果不斷涌現;區域創新更加活躍,形成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在新的形勢下,“十三五”期間創新的任務仍很艱巨。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進步慢了也會被動。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這是事實,也是規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付出了代價。當前,依靠資源、勞力、資本要素已不能支撐快速的規模擴張發展模式,必須進行要素轉換、動力轉換、驅動轉換。創新發展就是要根據世界競爭態勢與國情,瞄準新業態、新産業、新模式、新技術、新領軍人物,設計創新和部署創新活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創新引領發展,抓創新關係到發展質量、發展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與未來。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拓展發展新空間。習近平同志講:我們是一個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優越性體現在“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功就是例證。現代的創新活動,需要多學科交叉、産學研結合、研究與市場接軌,因此,不可能以“小農”的生産方式實現規模性突破。集成創新、集團軍式創新、陣地戰式的創新已是大趨勢,也正是我國的優勢所在。面對新的競爭和國際挑戰,需要我們快速跟進,彌補不足。創新是發動機,改革就是點火器。為實現建成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必須從體制機制方面突破,通過改革釋放全社會參與創新的活力。發展的實質性落腳點是産業、是區域、是基礎設施。拓展産業發展空間,目標在於轉型增效。拓展區域空間,目標在於特色和優勢經濟群。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目標在於網絡和共享經濟。 增強創新供給,明確支撐導向。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時代的需求就是創新的基本方向,創新的成果應不斷滿足增長的需求,以形成良性循環的互推互長。只有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趨勢,才能把有限的科技資源投入到關鍵的創新環節上。只有把握産業革命的大趨勢,才能從産業化導向、從創新轉化為社會經濟第一推動力,從創新轉化為人民福祉的角度提供支撐。只有把握綜合國力競爭的根本是人才競爭問題,才能把創新活動最活躍、積極的資源隊伍建設好、建設強。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計劃的開局年,是發展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發生變化,迎接諸多挑戰的關鍵性一年。暫時的困難定會在作為中化解,轉型的陣痛定會在改革中獲得新生,創新發展定會為社會經濟進步帶來新的動力。
劉燕華 簡歷: 男,1950年4月生,河北邯鄲人。中共黨員。曾任科技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資源環境方面的科研、管理以及國際科技合作。2009年11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 (簡歷來源:國務院參事室網站)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