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供給側改革集聚持續增長動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3-12 07:39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在3月6日人大福建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尤權説,不少中國遊客跑到日本去買馬桶蓋,其實,泉州企業生産製造的馬桶蓋,並不比日本的差。一位省委書記在全國兩會上為馬桶蓋“打廣告”,這是對“中國製造”充滿自信與樂觀的體現。

這番話的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中國坐擁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消費者購買力也隨著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而越來越強,為何頂著“世界工廠”光環的“中國製造”,卻無法滿足國內消費者對馬桶蓋、奶粉、化粧品等日常商品的消費需求?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走的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時,採取的也更多的是需求側的刺激政策。這樣的政策取向,確實在經濟發展中曾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經濟持續發展一次次注入了動力。不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種需求側管理的政策取向和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無法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新趨勢。

特別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後,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正在進一步顯現。例如,産能規模越來越大,市場卻未必買賬,導致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下降,實體企業盈利水平持續下滑,進而帶來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增速放緩,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也與經濟發展中的週期性矛盾有一定的關聯,但最主要矛盾已轉化為結構性問題。

而在“三期疊加”階段,如果繼續採取刺激需求的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不但邊際效應遞減,從長期來看,也會讓增長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更加積重難返。因此,要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供給。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企業是重要的主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就是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發展的過程中,要努力找到創新的方式,去滿足市場需求。這就要求企業不斷提升産品的品質,通過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要始終保持改革創新的激情與活力,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的步伐,加速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産業和新産品,從而實現供給結構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躍升。

當然,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充分發揮好政府這只手的作用,要從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入手,以政府自我革命的精神,通過簡除煩苛,禁察非法,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釋放全社會的創業和創新潛能。(林火燦)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