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旅遊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大法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3-12 07:3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據媒體報道,日前廣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針對“堅持精準扶貧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多位人大代表提出要將發展鄉村旅遊作為精準扶貧的渠道之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無論是對於推動脫貧攻堅,還是加快旅遊業發展,旅遊扶貧都是一招好棋。

為大力推進鄉村旅遊扶貧,國務院在2015年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並提出目標——“到2020年,全國每年通過鄉村旅遊帶動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而在地方政府層面,也將發展鄉村旅遊視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已有多個省份出臺了具體的旅遊扶貧規劃。比如,安徽已明確“十三五”期間將重點扶持300個宜遊貧困村,帶動40萬農村貧困人口吃上“旅遊飯”。廣西也計劃到2020年,扶持550個貧困村發展旅遊業,帶動80多萬人脫貧。農村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貴州將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等方式推動鄉村旅遊業發展,擬在5年內帶動100萬貧困人口脫貧。而江西省也成立了旅遊發展委員會,加大了精準扶貧的統籌協調力度。

旅遊扶貧憑藉其強勁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帶動作用,正在成為我國扶貧攻堅的生力軍。但這一發展模式尚處於起步階段,在政策支持、實施辦法、利益分配等方面,都還需要繼續總結既有經驗,不斷創新探索。

推動旅遊扶貧,首先要明確旅遊與扶貧的關係。旅遊扶貧,脫貧是第一目標,但不能止于脫貧,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産業也是其中應有之義。旅遊扶貧應是脫貧與旅遊的協同,開發特色旅遊資源、構建旅遊産業鏈,不僅要幫助貧困人口脫貧,還應使優化升級的旅遊産業成為當地發展的重要依託。

下好旅遊扶貧這步棋,政策導向要正確。一個地區是否具有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是否適合發展旅遊業,政府部門對此要有充分考量,而且要始終秉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原則。一些貧困地區雖然有旅遊資源深藏於此,但囿于薄弱的交通、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條件,無法對遊客、旅遊企業形成吸引力,對此,各級政府應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幫助打基礎、搭臺子。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日前表示,“十三五”期間將在全國重點打造四條“路”。其中兩條“路”和扶貧直接相關:“扶貧小康路”主要是貧困地區農村公路,“産業路”主要是和扶貧有關的旅遊、綠色産業等起到支撐作用的道路建設。路修了之後,如何給予資金支持?如何吸引企業?如何引入技術、人力等資源?這些都需要更多職能部門協同配合。在這方面,河南省建立了鄉村旅遊扶貧工作議事協調會議機制,包括省旅遊局、扶貧辦在內的8個部門聯合作戰,很具借鑒意義。

政策制定和實施中,政府職能部門要協同配合,此外旅遊業與其他産業也要協同發展。事實上,單純的旅遊業對貧困人口的吸納較為有限,旅遊業的最大價值在於其“擴散效應”,即以其為杠桿撬動農、林等其他産業發展。比如,在湖南省桃源縣沙坪鎮旅遊扶貧示範區,高山茶協會、黑雞協會等5個協會便借力旅遊業,吸納群眾加入,開拓致富途徑。江西三清山風景區則以旅遊推進“精準扶貧”,構建了集觀光、休閒、度假、養生於一體的旅遊全業態,同時帶動了演藝、文化産品等業態的發展,充分展現了“綠色生態是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

貧困群眾有“獲得感”,旅遊扶貧也就有了堅實的落地基礎。任何一項新政,只有調動起貧困地區的能動性,激發出群眾的創造性,才會産生預期的好效果。希望各級政府走好旅遊扶貧這條新路,早日打贏脫貧攻堅戰。(陳曉平)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